“清肺排毒汤”引发的抗疫思考(3图)

发布时间:2020-08-09 10:26 |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09日 06版 | 查看:754次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我国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小朋友在贵州省福泉市中医医院中药房体验捣药,感受中医药文化。新华社发

江西省设立新冠肺炎中医康复门诊,为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提供免费康复服务。时雨摄/光明图片

  【聊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国上下群策群力,各行各业勇于奉献,为防止疫情蔓延、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抗疫战争中,中西医联手,共同铸就了一道牢固的生命防线。其中,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使用的抗疫利器“清肺排毒汤”,成为使用面最广、使用量最大的方剂,彰显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充分体现了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方向的正确性。由此,引发了对如何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学术进步和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思考。

1.认知人与自然 勇于使命担当

  中医药学是立足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医药学,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者,上禀天,下委地;阳以辅之,阴以佐之;天地顺则人气泰,天地逆则人气否。”因之,人类唯有顺应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才能保命长生。但是,由于人类从崇拜自然到改造自然再到掠夺自然,有意或无意地破坏了自然。

  从远古时代走到21世纪的今天,千万年来地球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离“天人合一”越来越远,达成“形神合一”越来越难。天晦地秽,就必然天降瘟疫。纵观古今中外,均有大型疫病相继发生,国外的“黑死病”“大型流感”曾经造成了灭顶之灾,国内从公元前360年到公元1644年的两千年中,有史记载的瘟疫竟达250次以上,多次大型疫情造成死亡枕藉,张仲景《伤寒论·序》曾哀叹:“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当前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持续恶化尚未能得到有效的、根本的改变,导致各种致病因子不断变异,人类疾病谱亦随之越来越快速演变,于是,SARS、MERS、H1N1流感、H7N9禽流感、埃博拉、霍乱、新冠肺炎等传染病此起彼伏地祸害天下苍生,这是因为疫情传播的规律具有“四无差别”的特点,即无国界差别、无种族差别、无贫富差别、无等级差别的迅速传染流行,百疫丛生也就越来越趋向于常态。因此,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中医药在中国历史上,责无旁贷地处在疫病防控的第一线,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完全符合疫病防控的主旨。“治未病”,涵盖“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中防逆转、瘥后防复发”的疾病发生发展全程,事实证明中医药对疫病的防控非常有效。截至5月20日,纳入“清肺排毒汤”临床观察的10个省(不包括湖北省)66家定点医院1337例本土患者,1323例治愈出院,占98.95%,其中包括57例重型患者。且救治患者无1例轻型转为重型、普通型转为危重型,彻底实现了“病中防逆转”,阻断了患者向重型、危重型转化;山西省报告显示“清肺排毒汤”治疗确诊和疑似病例都具有良好疗效,核酸转阴率达100%,至目前未见复发。有效地实现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发”。

  这一“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给予了我们重要的启示:

  一是我们必须充分认知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作为医药卫生工作者“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必须勇于护卫生命健康的使命担当,加强疫病的防控工作。

  二是中医药在疫情防控的“战时”必须尽早及时介入,在疫情防控的“平时”要参与“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与西医药携手,优势互补,“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要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中医应急和救治能力”,要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用行动和效果来实现和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并重”。

2.辨析核心病机 诚于传承精华

  新型冠状病毒本身不仅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变异性,因此,面对病毒蔓延的疫情,必须争分夺秒寻求有效方药救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月27日,即以临床“急用、实用、效用”为导向,紧急启动了“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有效方剂临床筛选研究”专项。

  首先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中医如何认知新冠肺炎?虽然专家们认为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当然属于“疫病”范畴,是瘟疫的一种,具备疫病的易感性、相似性、传播性、危害性四大共性。但是,究竟属于“肺温”“湿温”“湿毒疫”“湿疫”还是“寒湿疫”?也就是对病因的认识存在温毒、湿毒、湿热还是寒湿等不同的认识。治病务必求本。纵观本次疫情,寒湿入肺,痰饮郁结,出现气逆咳喘等症状;毒邪入里化热,壅遏于肺,肺失宣降所致发热、咳嗽等症状;湿邪入里,加之肺为水上之源,肺失宣降,水经不布,水湿内盛,以致脘痞,纳差,呕恶、便溏等胃肠道症状及普遍的舌苔厚腻。《黄帝内经》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言“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本病发病之前即有正气虚,发病之后,病邪内羁,气血津液受耗,又容易致虚。因此,虽然致病因素很多,但本病主要由“寒湿之邪”所致,寒湿病邪是核心病机,因而此疫当为“寒湿疫”。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伤寒杂病论》强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而这正是中医临证思维的精华所在,只要辨析核心病机精准,则组方针对病证精准。有是病、见是证、立是法、组是方、用是药。证变则法变,法变则方药变,以变应变,灵活运用,精准匹配。所以,公元21世纪20年代初的新冠肺炎患者,运用筛选、组合自公元3世纪初的中医经典《伤寒论》的“清肺排毒汤”终能疗效显著、战绩斐然。

  这一“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给予了我们重要的启示:

  一是“要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包括加强中医药典籍研究利用;编撰中华医藏;制定中医药典籍、技术和方药名录;建立国家中医药古籍和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研究制定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收集筛选民间中医药验方、秘方和技法。总之,要使传承精华有“根”有“本”。

  二是要完善学术传承制度,加快推进活态传承。关键在于加强中医临证思维和学术流派的挖掘、整理、传授、继承与发扬。

  三是建立合作开发和利益分享机制;推进中医药博物馆事业发展;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3.研制核心处方 善于守正创新

  “清肺排毒汤”是由中医典籍《伤寒杂病论》中的四首经方为主化裁而来:分别是清肺化热平喘的麻杏甘石汤、温阳利水化湿的五苓散、和解少阳郁热的小柴胡汤以及宣肺止咳化痰的射干麻黄汤。此方经过山西、河北、黑龙江、陕西四省救治确诊患者的临床观察,获得90%以上有效率之后,2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推广使用,并作为治疗各型新冠肺炎患者的唯一通用方,成为真正应对这次疫病有良好疗效的核心处方。

  海军军医大学和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团队联合开展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资料表明:该方21味中药有16味归肺经,其余中药协同保护心脏、肝脏、脾胃和肾脏等器官。目前已完成300余种化学成分、200余种入血成分的鉴定工作,预测出790个潜在作用靶标,证明“清肺排毒汤”可通过多成分、多靶标对机体起到整体调控作用,对新冠肺炎从病毒入侵、病毒复制到继发炎症因子造成多器官损伤的整个通路发挥作用,从而在改善临床症状、避免或缓解炎症风暴的同时,调整改善身体内环境,增强清除病毒能力,降低复感复发风险。

  “清肺排毒汤”以其显著疗效得到广泛应用:疫情峰值期间,为抗疫主战场武汉定点医院、方舱医院、隔离点配送汤剂39万袋、复方颗粒剂近50万剂;近期,外交部协调国家药监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了应对国际疫情蔓延,为我驻外使领馆配备复方颗粒剂近8万剂;为老挝捐赠5160剂。这就再次证明,每当大疫急难当头,中医可以基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发病的时间、地域以及气候等特点,通过病因病机分析进行辨证论治,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守正创新”地制定出准确的方案,运用到临床救治之中以拯溺救焚、解难纾困。

  这一“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给予了我们重要的启示:

  一是要“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可以从名老中医药专家、全国以及省市中医药优秀人才、西学中、西医药、计算机、新科技等跨界专业人才和民间中医、少数民族医医术确有专长的人才中遴选、培养。特别是全国中医药优秀人才,它创造性地采用“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的方式已经研修培训到第四批了,被业界誉为“中医黄埔”,这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同时,建议建设国际一流中医药大学集中培养高端中医药人才。

  二是要“建设一批科研支撑平台,改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和产业发展”。

  三是要做到“五求”:在传承创新全程中要力求做到求正、求真、求实、求精、求新。其主导思想就是“实事求是”。“求正”,就是首先要力求方向正、思路正;“求真”,就是要求理论真、方术真、药物真、传授真;“求实”,就是要求案例实、数据实、疗效实、业绩实;“求精”,就是要求释典精准、辨治精准、组方精准、用药精准;“求新”,就是要求创新理论、创新治法、创新方术、创新药物。

  总之,以“清肺排毒汤”为代表的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的实践,充分体现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强大生命力,我们应该力争做到“三要”:一要在守正的前提下创新,做到“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既不能唯古是从、故步自封,又不能以西律中、削足适履。二要以中医理论为主导,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跨界融合为平台从理、法、方、药四个方面开展创新。三要以治未病和中医优势病种为主,让国际医疗保健与我国原创中医“接轨”。

  作为新时代的中医人,我们应该具备仁心仁德而不忧于名利得失,具备大智大慧而不惑于假象矫饰,具备刚强勇敢而不畏惧挑战冲击,让我们脚踏实地、团结奋进,为护卫人类生命安全与健康提供真正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本文由国医大师孙光荣指导,何清湖、刘应科、孙相如、孙英凯执笔)

  ●延伸阅读

中医药参与救治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占比达9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指出,中国全力救治患者、拯救生命,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的占比达到92%,湖北省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90%。

  白皮书说,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发挥中医药治未病、辨证施治、多靶点干预的独特优势,全程参与深度介入疫情防控,从中医角度研究确定病因病基、治则治法,形成了覆盖医学观察期、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恢复期发病全过程的中医诊疗规范和技术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使用。中医药早期介入、全程参与、分类救治,对轻症患者实施中医药早介入早使用;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实行中西医结合;对医学观察发热病人和密切接触者服用中药提高免疫力;对出院患者实施中医康复方案,建立全国新冠肺炎康复协作网络,提供康复指导。

  白皮书说,筛选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血必净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等“三药三方”为代表的针对不同类型新冠肺炎的治疗中成药和方药,临床疗效确切,有效降低了发病率、转重率、病亡率,促进了核酸转阴,提高了治愈率,加快了恢复期康复。(据新华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