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所高校毕业生与校长对话—— 挥别之际,我们一起聊困惑话征程(组图)

发布时间:2020-07-07 16:20 |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07日 07版 | 查看:782次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 曹雪涛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王树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周玉

兰州城市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王学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在庆祝毕业。光明图片

7月2日,北京大学2020届毕业生在毕业典礼结束后拍照留念。新华社发

7月2日,西安交通大学2020届毕业生在毕业典礼后拍照留念。新华社发

编者按

  2020年的毕业季,在不同往年的气氛中悄然而至。面对这个重要的人生节点,即将跨出校门的学子们有何感受,又将作何选择?他们该如何直面这段有收获也有挑战的时光,实现从毕业向就业顺利过渡?应光明智库之邀,四所高校的毕业生代表吐露心声、直言困惑,校长们真诚作答、深情指引,勉励学子们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开启拼搏奋斗、报效祖国的人生新征程。同时,请专家送出“就业锦囊”,为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年学子们鼓劲加油。

理性处世、融入大势、善于成事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届博士毕业生 徐娇:

  曹校长您好。我的研究方向是大气颗粒物污染与防治。当初读博是想巩固专业知识,毕业后进入科研院所工作。受疫情影响,科研院所的招聘信息普遍较往年推迟一到两个月发布。因为目标岗位今年没有招聘计划,最终,我心怀遗憾地选择去北京某环保类大型国企研发部就业。请问校长,博士毕业生该如何平衡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果一时不能如愿,又该如何不改初心、不坠志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 曹雪涛:

  徐娇同学,你好。首先,向你圆满完成学业、获得博士学位表示祝贺!同时,也要向你和同学们道声“辛苦”,在疫情肆虐的这段时期,你们克服了种种困难,经历了“史上最难就业季”,能够顺利毕业、就业,殊为不易。

  拥有了博士学位,标志着你们已经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产出原创成果的能力,肩负起推动我国向创新强国进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使命。此时的你们定是信心百倍、踌躇满志,但人生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条坦途,结果与期望之间往往会存在落差。我相信,你提出的问题也是当下博士毕业生群体普遍面临的问题。

  这里,我谈三点建议,与你们共勉:

  一要理性处世。在疫情冲击和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下,“就业难”或许将存在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更加清醒务实的就业择业观。就业并非“一锤定音”,择业也没有固定模式,它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尽管当下未能踏上心仪的岗位,但这份遗憾很可能是你们未来精彩人生的序幕,请务必坚定信心、勇毅前行,以“愈挫愈勇、越难越开”的乐观和坚强,以更加成熟的心智和愈发笃定的意志,追寻你所热爱并愿意为之奋斗的事业。

  二要融入大势。习近平总书记来我校视察时曾经强调,“南开大学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这是南开的魂”。此次疫情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个人与国家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更加真切地体会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精神,更加坚定了在爱国奋斗中实现个人价值的信念。你们是南开新百年的第一届博士毕业生,更当心怀“国之大者”,把小我融入祖国之大我、人民之大我,勇担“知中国、服务中国”“爱中华、复兴中华”的使命。你所处的环保行业,对促进生态文明、推动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希望你在研发工作中有所突破,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助推创新发展的先锋力量。

  三要善于成事。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危”与“机”并存的当下,不管从事何种行业,你们都要努力地丰满羽翼、强健身心,以更扎实的储备应对前进路上的各种“不确定”;既要做到审时度势、统筹把握,也要学会抽丝剥茧、精准发力;要把创新作为突出重围、危中寻机的“利器”,敢破敢立、敢闯敢试,“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过去几年,你们在南开接受了严谨过硬的学术训练,拥有了面对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的底气。正所谓“越是艰险越向前”,我相信,在你们的不懈拼搏和努力下,我们的国家必将更加强大,你们的人生必将更加精彩。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2020届硕士毕业生 刘伟:

  尊敬的王校长,我是从陕西省韩城市桑树坪镇走出来的一名农村大学生。起初,我想毕业后留在大城市拼搏一番。但当看到2020年陕西省定向招录选调生公告后,我还是参加了选调生考试,并被录取。后来,我有机会跟随导师参加“陕西省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项目,对基层工作产生了新的认知。基层工作复杂多样,可借鉴的经验也少。您认为,大学生如何才能做好基层工作,未来发展前景怎样?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王树国:

  你能成为选调生中的一员,我很高兴。你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西安交大人在人生关键时刻的价值抉择。

  西安交大人的价值观就是“爱国奋斗”,把个人奋斗的小坐标融入国家发展的大蓝图,在成就集体事业的过程中彰显个人价值。你即将奔赴西部基层地区历练,这确实是一个锻炼自己的好机会。

  留在繁华的城市,还是去艰苦的基层?不少学生对此有过疑问。其实这个问题,无数西迁前辈已经用一生作出了回答。64年前,为响应国家号召,数千名交大师生义无反顾地从繁华的大上海奔向大西北,真正做到了“听党指挥跟党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报国、兴国”的崇高价值追求。

  今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时勉励我们,要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是可以最大限度学以致用、发挥人生价值,可以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作出贡献的地方。当今,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各国都面临着外部与内部的双重压力。在这种局面下,如何走好未来的路?习近平总书记提示我们:“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灾难之后,中华民族就是这样在艰难困苦中历练、成长起来的。”

  走向工作岗位后,你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我希望你做到三点:一是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西迁精神”,看清国家和社会发展方向,明确自己的价值和肩上的责任。二是从这次疫情大考中,感悟“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意义,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一个支撑社会发展的人。三是主动作为,勇于承担,勇于创新,同时学会感恩,学会在集体中不断发展、强大自己。

  中国正处于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所有人都是亲历者、参与者和书写者。母校关注着学子们所走的每一步,我相信你将在基层岗位上释放属于自己的人生光芒,也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实现。

“八百壮士”精神仍将薪火相传

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2020届毕业生 林洋恺:

  周校长好。今年6月7日,我在家通过网络观看了建校百年的“云直播”,深深为母校骄傲。习近平总书记给母校的贺信,更是让我信心倍增。身为哈工大人,“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会一直伴随着我。毕业后,我选择留在黑龙江。有朋友不理解,觉得我既然有机会回南方老家,去更发达的地区,为何要留在发展机会相对较少的东北。您对实现自身价值的看法是什么?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周玉:

  林洋恺同学,你好。你的问题很有代表性。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有800多位平均年龄只有27.5岁的年轻人,已经用行动回答了你的提问,他们就是哈工大“八百壮士”。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年,满怀建设新中国的热忱,从祖国各地奔赴哈尔滨工业大学。当时的东北条件艰苦,但他们扎根在这里,建立起一批新学科,创办了一批新专业,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在这里,很多人、很多团队用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攻关一项课题,满足国家重大需求,支撑他们的就是坚定的报国信念。黑龙江需要你,你选择留在这里是你的责任担当。这里生态优势日益显现,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两座“金山银山”支撑黑龙江转型振兴,为你提供了大有作为的机会和平台。

  建校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令你信心倍增、干劲十足,这也是哈工大所有师生的共同感受。总书记对我们所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2020年注定是难忘的一年。这次疫情带给我们更深的思考,也让我们把抗疫奇迹转化为前行力量。同学们“线上学习”“云端求职”“网上答辩”,共克时艰、顺利毕业;教职员工云端授课,科研攻关,坚守一线,甚至化身“打包大军”,将爱与牵挂装入包裹寄给毕业生;海内外校友积极为母校捐赠防疫物资等等。这一切,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充分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

  回顾建校百年历程,哈工大青年始终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始终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始终是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希望你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能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手脑并用、创造分析”当为终身实践理念

  兰州城市学院培黎机械工程学院毕业生 罗小康:

  王院长好,找工作时,感觉周围一些同学不够自信,出现无业可就或有业不就的现象。您觉得如何才能做到“好就业、就好业”?我已签约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哈弗分公司,走向工作岗位后,应该如何适应新的环境,不负青春韶华?

  兰州城市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王学军:

  为你找到心仪的工作点赞!2020年是个特殊的年份,疫情影响到就业形势,同学们要转变就业观念,走出就业误区,主动找寻就业机会,先就业,再择业。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丹培黎学校考察时指出,路易·艾黎先生提出“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办学宗旨,对今天我们发展职业教育依然有借鉴意义。我们学校的前身之一就是由路易·艾黎先生创办的培黎石油学校。作为路易·艾黎先生教育事业的继承者,“手脑并用、创造分析”不仅是我们的校训,也是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学校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学校始终秉承培黎学校的优良传统,不断创新办学理念,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为地方发展培养“学用结合”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希望你周围对求职心存胆怯的同学们增强自信,经过在校几年的扎实学习,你们已经储备起专业的理论素养和熟练的技术技能,如果再拥有积极灵活的就业观念,就一定能自信满满地走向崭新的人生旅程。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新时代青年,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即将步入社会的你们,应该把服务国家和人民作为最大追求,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勇担使命中点燃生命光华。作为路易·艾黎先生精神的传承者,应该把“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校训作为终身实践理念,在工作中勇于创新、勤于钻研、乐于奉献,在本职岗位上不断淬炼专业特长。我相信你们能够做到:爱祖国,永葆家国情怀;爱人民,不忘初心使命;爱真理,努力学以成人。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陈建强、张士英、宋喜群、李晓、王斯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