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户家访并不过时

发布时间:2020-06-30 17:24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6月29日 08 版 | 查看:539次

时代的发展进步,带来通讯手段的与时俱进。手机、微信、QQ等现代通讯手段成为教师“新式家访”的利器。在此背景下,上门入户家访真的过时了吗?其实,即时通讯工具虽然为家校沟通带来了快捷和便利,但入户家访有助于教师更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有助于教师发现问题症结所在并找到教育对策,从而化解更多的教育尴尬。

  记得我刚接手五年级这个班,就和小希“较上了劲”,但凡第二天要检查家庭作业或学习任务,小希保准“逃之夭夭”,旷课在家。我不止一次地跟小希好心交谈,他总是沉默不语,无言抗拒。气急了批评教育,他也是“好景不长”,接着“山河依旧”。即便坐在教室里,也是一副魂不守舍、心不在焉的模样。

  我料定,小希准是偷懒、怕学厌学,于是就有了点“恨铁不成钢”的气愤。一次小希逃学在家,我拿起了手机,与其家长联系,小希的爸爸说他在上海打工,会让小希到校上课。

  可这样的联系似乎并不奏效。多次的反反复复后,这天小希又没来上学,总不能就这么“睁只眼闭只眼”呀,于是我决意踏上家访之路。

  中午时分,我摸到小希家,见一位老人正在一瘸一拐地摘豆荚,他是小希的爷爷。知道我的身份、来意后,老人说:“让老师费心了,我带你去找小希。”说着将我领向屋内。我刚踏进房间,只见一个身影“哧溜”一下从后门跑出,不要说,是小希。他爷爷叹了口气:“这孩子,我是真没办法。”房间里,一台老式电视机正打开着,地上满是瓜子壳,一张床上,被褥凌乱不堪且有点邋遢。

  小希平时和爷爷一起生活,小希妈妈在跟他爸爸离婚后就失去了联系。小希的爷爷说:“我孤身一人,腿脚有残疾,眼睛又不好使,实在没法接送小希了。”小希的爷爷无法承担监护孙子的重担。老人家又说:“小希就是想找妈妈,想爸爸回来。”

  我忽然间对小希又多了几分歉意,多了几分自责。小小年纪,缺少父母关爱,缺失家庭温暖。小希的种种不良表现,应该说与其单亲家庭、留守式生活直接相关。

  必须让他爸爸回来!我当场再次拨打了小希爸爸的电话。电话那头,小希的爸爸含含糊糊,一会说还没领到工资,一会说过两天就回来。我毫不客气地说:“你生了小希,就要为孩子负责,没发工资,借钱也要回来一趟。”

  小希的爸爸终于回来了。我与之交谈,指出孩子的问题,需要爸爸的陪伴,需要亲情的呵护,劝他在本地找工作,挣钱、照应孩子两不误。我对小希的爸爸说:“‘养不教,父之过。’如果你任由小希这样下去,结果只能害了他。”

  小希的爸爸总算是个明白人,他听从了我的劝告,选择了在镇上一家企业务工,做到了挣钱养家、监护孩子两不误。之前小希上学总是搭邻居的便车,时早时晚,现在他爸爸正常接送,准时准点。说也奇怪,自从爸爸在身边后,小希好像变了个人一样,及时完成作业,作业上交和任务完成不再是师生之间“会呼吸的痛”,小希课上的学习表现也很积极,我们欣喜地看到,小希“脱胎换骨”了。

  是的,现代通讯手段再先进再发达,也无法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无法了解家长对孩子的管教现状以及学生的家庭生活状况,而这些恰恰都是学生成长所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没有上门入户家访,也许还停留在与小希的“拉锯战”上,或许还止步在对小希的爱莫能助上。小希的转化应该归功于上门入户家访。

  小希不做作业、逃学旷课。这些举动表面看是品行不端、违反学校纪律,实际上是他在宣泄对父母的不满,是他内心的挣扎,意在呼唤父爱、母爱。解决小希的问题,教师的关爱、管教和不放弃必不可少。有时我们对学生身上的“顽疾”好像束手无策,其实应该先找到学生问题的“病根”,找到“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有了针对个体的教育对策,相信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朱志军 作者为江苏省东台市头灶镇小学教师)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