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文化这样走进青年(组图)

发布时间:2020-06-29 22:18 |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29日 07版 | 查看:622次

刘晓峰 郭红松绘

李春玲 郭红松绘

陈波 郭红松绘

在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武侯镇诸葛街景区,游客身着汉服游览淡泊湖。新华社发

河北省石家庄市深泽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生们在学习面塑制作技艺。新华社发

【智库答问】  

  编者按:

  刚过去的端午假期,“国风美食”“国风庙会”“汉服游园”等活动火爆一时,引发国内外广大网友点赞。国风,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或生活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近年来在大批年轻人中备受推崇。

  与国风相关的文化消费正在逐步升温;但与此同时,能够深度了解传统文化、传播国粹艺术的国风爱好者仍是少数。如何让国风文化真正融入生活,让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拥抱青年、熏陶青年,并经由他们发扬光大?光明智库邀请新国风文艺群体代表讲述心声,并请专家学者从社会心理、历史传承、文化传播等视角进行探讨。

  本期嘉宾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 刘晓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教育社会学研究室主任 李春玲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陈波

国风与青年,在“最好的时代”相遇  

  光明智库:从古镇景区常见的“汉服小姐姐”,到非遗文创产品的热卖,再到古风音乐、网文、影视等内容产业的发展……国风文化的流行与当下时代环境、媒介环境、消费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陈波:近年来,国风成为消费新趋势。丰富的文化产品与服务不断涌现,显示着中国文化特色、体现着东方审美韵味。从时代环境来说,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消费能力的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年轻人遇到了“最好的时代”,可以追求生活品质、张扬个性。从媒介环境来说,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国风文化的高效传播有利于降低消费门槛、加强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文化产品的整合营销。从消费环境来说,消费者逐渐拥护本土文化品牌,大众消费需求进一步细分,小众圈层文化影响力提升,这些都促进了国风文化的流行。

  李春玲:从时代发展角度看,经济发展会带来物质生活的改善及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国风文化的流行正是人们追求精神文化的体现。从社会氛围看,我国综合国力增长,国际影响力上升,主流媒体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绪不断增强,为国风文化的流行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消费视角看,市场及商品生产者敏锐地捕捉到人们的文化需求和爱国情绪,推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风文化流行的有力推手。

  刘晓峰:这些文化现象反映了年青一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近些年来,党和国家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普及,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新成长起来的这代人基于兴趣爱好,对特定传统文化的了解比老一辈还要深刻,并逐渐将其运用到各种社会场景中。传统不再是书本里的陌生存在,而是我们身边活的文化要素。

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弥足珍贵  

  光明智库:有人分析,年轻人痴迷国风而带来的消费热潮正在显现,可以称为“新国潮”。在您看来,“新国潮”反映了青年群体怎样的社会心理与文化追求?

  刘晓峰:任何一个时代,最能领风气之先的都是年轻人。不难发现,国风文化更受90后、00后喜爱。“国潮热”的背后是青年群体对民族、国家、传统文化的自信。这些年轻人的文化认同感是在亲身领略各国风土人情或利用互联网开阔视野后,在世界这个大参照系之上自发形成的。年轻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自觉地选择国风文化产品。所谓“国潮”的出现有历史必然性,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从内部自然而然地生长出的自我认同,有着强劲的内在生命力,弥足珍贵。

  陈波:“新国潮”一方面反映了年轻人张扬个性、追求独特的心理特点,另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打造民族品牌、建立文化自信的成效。2017年,国务院设立“中国品牌日”以扩大中国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8年后,李宁、回力等品牌先后走向国际舞台,再转战国内掀起“国潮风”。各品牌还大开脑洞玩起跨界联名,提升品牌年轻气质。很多运用传统生肖、传统人物、山水祥云、汉字国画等设计元素的国货产品也因彰显了东方美学和中国风格而广受欢迎。

  李春玲:当代青少年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中成长,深受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更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追求。与此同时,他们不愿意被动地接受、原模原样地继承传统文化,而是热衷于把历史传统与现代元素结合,进行再创作、再加工、再美化,并常常以娱乐、观赏、休闲的方式加以表达。这与他们追求自主性、参与性和娱乐性的个性特征一致。

传承创新不应陷入商业化与娱乐化的泥沼  

  光明智库:国风文化流行的同时,也面临着“丢失传统文化内涵与气韵”的质疑。如何把握“回归与传承、再生与重塑”之间的度,既保留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又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刘晓峰:汉服的样式究竟还原了哪个朝代,团扇的材质及制作工艺有哪些讲究,此类细节在大众文化商品中尚无标准。文化产品与传统“似像非像”,是文化再生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从民俗角度分析,文化传统不仅包含扇子、衣服等物品,更关系着个人修养乃至民族思维方式。如何让这些更深层的传统浸润当代生活是一项很大的课题。明儒强调“百姓日用之道”,通过生活细节逐步恢复优秀文化传统,这对今天仍有启发意义。首先,要对中国文化传统作系统性梳理。许多传统被时代“切割”了,物质生活富足后,我们应沉静下来,重新站在自己的文化立场上回顾历史,更为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传统。其次,要让专家学者及社会力量参与到文化传承当中,提供智力支撑。最后,青年群体应“多看、多学、多沟通”,各地年轻人可以利用各自的长处,自发建立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网络”。

    陈波:应当看到“国潮风”的局限性,传承传统文化、高雅艺术的重担不能完全依赖于此;同时也应肯定它的积极影响——让更多年轻人、国际友人通过新颖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开始关注、了解、热爱中国文化。形成潮流、激发兴趣也是一种传承的动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关键在于深度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创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传统与潮流的结合不应只停留在表面,元素的无意义堆砌终究会导致审美疲劳。真正值得深度挖掘的是如何在消费场景里将传统价值融入创新产品,使消费者体验愉悦感。故宫博物院将“敦煌飞天”与滑板结合、售卖“石狮子”雪糕等做法让传统元素重焕生机。历史的推进与市场的淘汰总会筛选出不同时代的文化精粹,国潮产品的制作也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

    李春玲:过度娱乐化和商业化是当前国风文化存在的主要隐忧。国风文化一定程度上是追求娱乐的青少年亚文化与资本逐利性结合的产物,这与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既要对青少年的文化兴趣和追求进行方向性引导,突破娱乐化和商业化的局限,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气质和美德善行,又要鼓励专家学者参与,超越表面化的唯美追求,真正汲取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气韵。

运用多元方式对外传播国风文化  

  光明智库:时而布衣素鞋带月荷锄,时而鲜衣怒马踏雪寻梅,“国风女孩”李子柒的衣食住行处处展现着传统文化元素,成为海外视频平台上第一个粉丝破千万的中文创作者。这给国风文化的海外传播带来哪些启示?

  李春玲: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影响下,西方中心主义和西方文明优越论被打破,文化交流和现代性反思让人们认识到:现代性虽然带来了技术进步和物质丰富,但也导致文化危机和精神堕落。越来越多的人渴求从传统文化、异域文化、回归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与文化创新源泉,李子柒的出现,正应和了这种全球文化潮流的变迁。更重要的是,自媒体盛行使文化传播更强调个性化、亲民化、新奇化,李子柒将中国文化融入乡村女孩的日常生活,更易于被外国人感知、接受和理解,也更有吸引力和新奇感。

  刘晓峰:个人认为,李子柒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社会、大众消费社会对异域及传统农业社会的想象,满足了外国人对“遥远东方”、神秘中国的猎奇心理。久居都市的现代人身后大都拖着一个乡村的“影子”,内心充满了对李子柒式田园生活的向往。但她的视频所反映的中国农村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在中国文化传播中发挥的作用仍然有限。文化传播中有一些这种传奇性代表不是坏事,但传奇不能成为日常,因为日常生活很难创造传奇。真正有生命力的国风文化,是渗透在百姓日用里的,不仅要与传统一脉相承,还要能融入当代社会。中国文化在当今世界真正展示魅力,还需要时间去沉淀和生长。

  陈波:李子柒引发海外关注带来三方面启示:一是坚持民族特色文化。李子柒所处的农村生产生活场景、美食、服饰是中国特有的,能让外国人从精良的画面和人物活动中体会到中国的生活哲学和审美风格。二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视频中传达的勤劳质朴、热爱自然、珍视亲情、品味生活等价值理念与精神情感能够超越民族与国界,获得文化认同。三是积极运用多元传播方式对外传播国风文化。最近突然在海外网民中火起来的老歌《一剪梅》也表明,传播平台的多样化、多渠道化让跨文化传播交流更为容易,我们可以利用多种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项目团队:本报见习记者 王美莹 本报记者 王斯敏、周梦爽、蒋新军、康薇薇)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