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6-29 21:58 | 来源:科技日报 2020年06月29日 第05版 | 查看:810次
贫困生帮扶贫困村
许巧盼(左三)和创业团队成员拿着公司茶叶产品合影 受访者供图
周一有约
本报记者 张盖伦
前不久,浙江农林大学16级本科生许巧盼凭着一份专业的创业实践报告毕业了。她没有写毕业论文,一手创建的公司成为她大学四年来学习成效的证明,通过了学校答辩委员会的评审。
许巧盼学的是茶学专业,她的公司,也跟一个云南村落的茶叶有关。
让贫困村不再“看天做茶”
之前,学校组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团队,对接云南临沧的脱贫需求。许巧盼加入了,还成了团队负责人。她自己也是贫困生,在校期间,得到过国家和学校层面的多种帮扶。“所以,我也想尽点微薄的力量,看看能不能帮帮别人。”
2019年3月,在老师的带领下,许巧盼和队员们前往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小那么村调研。凌晨3点从学校出发,在路上折腾了十几个小时,许巧盼才终于走进这座南邻澜沧江的贫困村落。
“刚到那里时,我们都很吃惊。”村民住的还是土瓦房,锅、水壶和水缸七零八落地堆放在地上,墙壁都被灶火熏得黑黑的。“农村的贫困,真的是贫困。”许巧盼感慨。
调研后才知道,2017年,小那么村人均年收入仅为1500元。
其实,当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茶叶种植环境。其地处澜沧江畔、北回归线附近,属于黄金产茶带。小那么村茶树资源丰富,普洱茶为其特色茶种。这里茶叶生产的方式可谓“原始”——人工除草,生物防虫,倒是天然无公害。
能不能为当地打造茶品牌,帮村民谋得一条新出路?团队成员从小那么村订了一些茶叶,准备好好琢磨一下,做市场推广。
带回实验室给茶叶做指标检测后,许巧盼发现,这批茶叶的含水量并没有达到标准值7%。
“这也是因为村里生产条件落后,没有现代化的茶叶加工设施,基本‘看天做茶’。茶叶干燥仅仅使用日光干燥,不能达到茶叶储存的最低含水量标准。”于是,团队成员把小那么村出来的茶叶,一批批带到实验室重新加工再烘干,让其含水量能达标。
那是他们第一次“摆摊”
达标,只是第一步。
要让村民通过茶叶增加收入,就得帮当地打造品牌。
说干就干。自认为爱折腾、爱尝试的许巧盼,申请了学校和国家的创新创业项目,注册成立了杭州那么茶业有限公司,开了微信公众号,把微店作为主要经营阵地。团队先从包装入手:针对年轻客群,设计了比较活泼亮眼的包装;针对中老年客户,则让包装显得高端沉稳。
有了品牌,还得提升品牌知名度。毕竟,茶叶那么多,“小那么茶”要闯荡江湖,也得好风凭借力。
一开始,大家还只是在小圈子里“小打小闹”,靠着老师和同学做推广。后来,许巧盼和团队抓住机会,参加了第三届国际茶业博览会,搞起了“地推”。
“那是我们第一次‘摆摊’!”许巧盼记得,团队都是年轻小伙子小姑娘,脸皮薄,有些扭捏,不知道怎么揽客。看旁边的大叔大姐们吆喝,他们就跟着学,放开了,豁出去了,招呼着让人来尝小那么村的茶叶。尝完茶叶,团队就让这些潜在消费者关注自己的微信公号,如果想买,可在微店直接下单。
一年时间,许巧盼团队帮村民们卖出了10万元左右的茶叶。数字并不算大,但足够给团队和村民激励。
在许巧盼眼里,公司的目标并非赚钱。在维持自身运营前提下,他们把部分盈利捐助给小那么村,帮扶村里贫困孩子的教育。
如今,小那么村已经实现了全村脱贫。
小那么村茶叶合作社主任李良瑶曾在微信朋友圈感恩社会各个层面对他们的帮助:“我们名为小那么,力量虽然那么小,可是,我们的希望是那么的大。”
毕业前夕,许巧盼根据自己的创业实践经历,写成了《茶产业精准扶贫创业实践报告——杭州那么茶业有限公司》。在浙江农林大学,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实践报告可以替代本科毕业论文,许巧盼也成为学校第四位用创业报告替代毕业论文的学生。
现在,许巧盼在上海从事茶叶品牌的运营工作,那么茶业公司也交给了学弟学妹做主力来打理。“我在现在的岗位上积累更多经验后,还会继续指导和参与经营小那么茶品牌。”许巧盼说,对小那么村的帮助,是他们要一直传承下去的责任。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她在小那么村做成了“小那么茶”》)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