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公筷公勺后果惊人:菜品菌落总数可能多250倍(组图)

发布时间:2020-06-11 21:21 | 来源:大连日报 2020-06-11 07版 | 查看:889次

时隔两月公筷公勺使用情况再调查——









汉画像砖宴饮图拓本(图片来自网络)。

/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佟宇静 /

最近,“90后”的大连姑娘小刘发现,自己上下班乘坐的地铁3号线上多了一则有趣的公益动画广告。“内容是关于倡导大家使用公筷的,用动画的形式来表现,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我还挺喜欢看的。”小刘姑娘笑呵呵地说,“以前没有这个意识,看到轻轨(地铁3号线)上的公益广告,感觉这样确实非常干净卫生,以后应该经常用公筷公勺。”

规范出台

在大连要这样使用公筷公勺

“添一筷,是热心;递一筷,是倾心;匀一筷,是公心;挑一筷,是细心;加一双公筷,多一份安心。”为了响应中央文明办提出的健康用餐新理念,为了切断“口口相传”的疫情传播途径,也为了保障我市餐饮消费者的用餐安全,近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办公室和市商务局共同指导大连市美食文化协会制定并出台《公筷公勺使用规范》团体标准。《规范》明确了公筷公勺的制作、使用方法和配置数量,适用于各类餐饮服务单位。

《规范》明确了公筷的制作要求。公筷颜色宜为红色或类白色,且明显不同于自用筷——比自用筷长3~4厘米;材质应符合GB 4806.1(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要求;粗端印(烫)“公筷”字样,印刷“使用公筷、文明卫生”等提示语。

《规范》还要求各类餐饮服务单位应配置符合要求、数量充裕的公筷公勺:特大型、大型餐饮服务单位,餐桌除为每位顾客摆放常规的餐具、酒具外,应同时摆放公筷公勺;中小型餐饮服务单位,根据就餐人数,在每道菜(点)盛器右侧摆放一双公筷(或一把公勺)等。

各餐饮服务单位要在大堂、包厢醒目处张贴提倡使用公筷公勺的海报、标语等,有条件的可在店内播放宣传片,在餐桌上放置提示牌;对服务人员加强公筷公勺服务培训;用餐前,服务人员应主动宣传和引导宾客使用公筷公勺,用餐中,服务员应随时提示和纠正。

多个部门

或提醒或倡议使用公筷公勺

除了出台相关规范,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多次面向全市发起倡议,提醒市民有序恢复堂食,倡导文明健康用餐:餐桌上使用公筷公勺,实行分餐。大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也于近日发布提醒:学会就餐礼仪。尽量减少在外饮食次数,提倡分餐、使用公筷,间隔落座或同侧用餐,减少交谈、缩短时间。

我市很多单位和组织也都发起倡议和推出活动,推行公筷公勺,倡导健康进餐。市文明办、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等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文明餐桌、公筷公勺”行动;大连旅游协会饭店分会向全市饭店业发出“绿色、健康、卫生”新消费倡议;市妇联联合市文明办、市群团组织综合服务中心开展了“最美家庭‘筷’行动”活动,通过H5宣传的方式引导广大妇女和家庭践行文明餐桌、倡导公筷公勺……

市民小王曾参加过“最美家庭‘筷’行动”的征集活动,“看过公筷的公益广告之后就想给家里添几双(公筷),正巧前几天在朋友圈刷到了这个活动,参加征集就可以赢取公筷,希望自己可以中奖。”此外,大连多所高校也相继开展了使用公筷公勺的主题活动。

再度调查

公筷公勺使用“有喜有忧”

4月初的时候,记者曾做过关于我市餐饮店使用公筷公勺情况的调查。当时记者随机走访了西安路商圈和奥林匹克广场周边的近20家餐饮店,只有极少数的店家会主动为顾客提供公筷。即使店家提供了,也有很多顾客用着用着就换回了私筷,甚至有的顾客一开始就将公筷放置一旁。

一家提供公筷的餐饮店服务员曾表示,在餐前给顾客提供公筷公勺后并提醒顾客要使用,很多顾客都会礼貌性地表示感谢,但是真正使用公筷的却很少。市民许先生说:“我还没有使用公筷的习惯。一般出来吃饭也都是和朋友、同事或者生意伙伴,本来就是为了热闹,联络感情,用公筷显得太见外。”

首次调查,结果是公筷公勺在我市的使用情况“并不太好”。两个月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力宣传,现在的情况又如何呢?

记者在一番走访调查后,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餐饮店已加入到主动提供公筷公勺的队伍。

位于西岗区的京味楼,在恢复堂食的时候就开始为顾客提供公筷公勺了。店主张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公筷公勺已经成了我们店里每个餐位上的标配,服务员会根据就餐人数和菜品提供适量的公筷和公勺。”

在海底捞(西安路店)内,记者看到服务人员在摆放餐具的时候,每位顾客的面前都会多放一双公筷并主动提醒顾客使用。很多顾客在火锅内捞菜的时候也会注意更换公筷。顾客王女士说:“女儿喜欢火锅,所以我们一家三口经常过来吃饭。之前真没怎么注意使用公筷,不过前段时间在微信群里看到一个关于‘测试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用餐后的细菌对比’的实验,结果太惊人了。从那之后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外就餐,我和家人都很注意使用公筷公勺。”

在二七广场附近的品味居内,记者看到餐桌上放着两双白色的公筷。饭店孙经理介绍:“我们的私筷颜色是棕色,可以很好地和公筷区分开。店员在上菜时也会提示顾客,倡导文明用餐。”

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了,有些店家并没有主动提供公筷公勺,有的也没有按照“各餐饮服务单位要在大堂、包厢醒目处张贴提倡使用公筷公勺的海报、标语等”的要求在店内进行提示。

在西安路一家烤鱼店内,记者发现店家提供的是一次性有偿餐具包,并未额外提供公筷。在恒隆广场一家海鲜饭馆内,服务人员虽然很热情,但并没有主动提供公筷公勺,店内也未发现一桌使用公筷就餐。在青泥洼桥一家饭店内,当顾客要求提供公筷,服务人员拿来的是一双和私筷一模一样的筷子。

观念转变

公筷公勺正在进入家庭餐桌

餐饮店动了起来,市民的观念也动了起来。

记者随机采访了30余名市民,超过10名市民表示,自家餐桌也开始用公筷公勺了。43岁的孙女士说:“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家里就用过一段时间公筷,但没坚持住,放弃了。最近经常看朋友圈有关于使用公筷的倡议,还有公交车上的广告也在宣传使用公筷,我受到触动,所以又拿(公筷)出来用了。偶尔还会忘,但家里人互相提醒,基本上能做到了。为了家人的健康这次一定会坚持的。”像孙女士这样观念发生改变的还不少,20岁的小李是一名大学生,她说:“最近学校经常宣传,我也从最开始的没当回事儿变得重视起来。现在我们全家都用,70多岁的奶奶都开始习惯用公筷了,适应得比我都快。”

也有市民依旧不以为意,觉得“麻烦”“没必要”。市民小孙认为,家里人也不多,用公筷太见外,另外传染疾病的途径很多,光靠使用公筷也不能完全避免。

虽然使用公筷并不能保证让人不得传染病,但有专家表示,如果不使用公筷,一方面,会把自身口鼻腔携带的细菌通过筷子传到菜上;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不同菜品本身携带细菌交叉污染。

-----[相关链接]-----

分餐制和公筷公勺

在我国历史悠久

其实,分餐制、公筷公勺在我国历史悠久。所谓分餐制,就是将食物分成单人份,每个人使用各自的餐具进行就餐。中国的饮食文化最开始就是采用的分餐制,有史学家认为这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周礼》有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筵长席短,筵铺陈于下,席在上,为人所坐藉。”

此外,在很多出土的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都可以看到古代分餐制的场景:人们席地而坐,一人一案,就餐保持距离、各吃各的。如此,中国可谓世界上最早实行分餐制的国家。

那么合餐制又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有说法认为是在唐宋之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食物丰富,餐具演化,菜肴丰盛,人际交往增多,分餐制就逐渐变为了合餐。

相比较分餐制,公筷的历史就短很多了。据说历史上“公筷第一人”是宋高宗赵构。据《西湖游览志馀·帝王都会》记载:“高宗在德寿宫,每进膳,必置匙筯两副,食前多品,择取欲食者,以别筯取置一器中,食之必尽,饭则以别匙减而后食。吴后尝问其故,对曰:‘不欲以残食与宫人食也。’”高宗皇帝进膳时,总会准备两副筷勺,每次都用公筷公勺将汤菜盛到一个碗碟中再吃。吴皇后问高宗为何这么做,高宗说不想让侍者吃自己剩下的饭菜。

而古代的达官贵人吃饭,也多是有佣人用一双公筷将菜夹到自己的碗中,一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卫生。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都有关于“分餐用公筷”的倡议。1993年,中国烹饪协会就曾多次提出分餐制改革,不过因为国人讲究团圆,从情感的角度上讲,当时大众普遍认为分餐太见外,相互夹菜碰杯则表示亲密无间,所以改革收效甚微。

专家实验

不用公筷公勺后果惊人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影响健康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唾液是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公私筷不分,就是给病毒留后门,给健康留隐患。

近日,浙江杭州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所和检验中心的专家们专门进行了一场实验,测试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用餐后的细菌对比。

这个实验小组由11名疾控专家参与测试,实验用的菜品分别是凉拌黄瓜、盐水虾、干锅茶树菇、炒芦笋、咸菜八爪鱼和香辣牛蛙等。每道菜都分成两份,一盘使用公筷,一盘不使用公筷,并提前进行了取样保存。经过一段时间的采样、培育,最后对比“公筷”和“非公筷”两组菜品剩余部分的菌落总数:“非公筷”那一组菌落总数,全部高于“公筷”那一组。其中,咸菜八爪鱼“非公筷”组的菌落总数是“公筷”组的250倍!

据澎湃新闻报道,国内某电视节目也曾做过类似实验。试验中有两杯一样的土豆泥,其中一杯不动,一杯则给参与实验的人一人一口分食,过半后收回。再将两杯土豆泥都浇上碘酒,静置后观察。未食用的土豆泥变为深紫色,分食后的土豆泥颜色几乎未发生改变。土豆的主要成分是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色——也就是未食用的土豆泥变成深紫色的原因。而唾液里的酶与碘酒接触后,会变成麦芽糖,颜色就不会有明显变化,所以人们分食过的土豆泥才会颜色未变。这个实验说明被大家分食过的土豆泥,沾染了很多唾液。若不巧其中有人携带病菌,那么参与“分食”的人都可能因为口水产生交集而中招。

打持久战

推广公筷公勺不能搞“一阵风”

前阵子有个平台曾发起一项投票调查:“你外出聚餐有用公筷公勺的习惯吗?”超过5万人选择“会用,已成习惯”,有6万多人选择“没有,嫌麻烦”。有网友留言表示,外出聚餐时不好意思提出使用公筷,怕对方觉得自己做作。也有网友直言,从小就没用过公筷,一直都是私筷吃饭,习惯了。

由此可见,推广公筷公勺之所以缓慢且困难,一是因为传统文化和观念,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长久以来形成的餐饮习惯亟须改变。

当年抗击“非典”,人们曾一度意识到分餐制和使用公筷公勺的重要性;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大家也认认真真地使用起了公筷公勺。但“非典”过后,反思的意识也跟着渐行渐远,不久便“一筷吃天下”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筷”行动,也会慢下来吗?

大连餐饮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名厨委员会主席林波接受采访时认为,推广公筷公勺需要观念上的转变,在这方面我市已经加强使用公筷公勺的宣传普及,引导公众转变思想观念。但是观念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彻底改变,所以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公筷公勺”从来就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的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逐渐养成习惯,让使用公筷公勺成为自然选择。

1.公共场所常能看到推广使用公筷公勺的宣传海报。

2.一次性餐具包。

3.我市不少媒体和公众号发布使用公筷公勺的宣传公益广告(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回娘家”)。

4.我市不少媒体和公众号发布使用公筷公勺的宣传公益广告(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文明大连”)。

5.大连地铁3号线正在播放关于公筷公勺的公益广告。

6.服务人员在上菜时,在菜品的右侧摆放一双公筷。

7.店家提前在餐桌上摆放公筷。

(本版图片除注明来源均为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佟宇静 摄)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 “筷”行动!道理都懂 规矩明白 可就是有人不当事儿》)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