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5-21 22:31 | 来源:钱江晚报 2020-4-26 | 查看:2796次
4月25日11点09分,15岁姑娘小敏的生命,定格在了这一刻。
5天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导致小敏脑死亡。悲痛时刻,父母做出一个决定:捐献她的器官和角膜。
两个肾脏,一个肝脏,一对角膜……12点30分,手术结束,带着暖意和希望,小敏的器官和角膜被送往移植医院。
小敏还没有真正开始的美好人生,将会在5位素昧平生的陌生人身上得到延续。
告别
4月25日上午9点45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之江院区5号楼3楼监护室,爸爸尤华江和妈妈罗国艳,在这里和他们的小女儿做最后的告别。
小敏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头上包裹着纱布,脸因为浮肿变形,认不出原来的模样。身上插着的管子,连接着各种机器,机械地让她的生命得以维持。
罗国艳掀开盖着女儿的被子,拉着她的手,不停摩挲,从默默掉眼泪,到哭出了声。尤华江伸出手,摸一摸小敏的脸,转过头去,对着挂下的遮挡帘抹眼泪。
再过几分钟,女儿将会被推往另一栋楼的手术室,离开这些机器,她的生命将终止。已经是她最后的时刻了,旁人善意地提醒:“再说点什么吧,和她说说心里话。”
可除了眼泪,夫妻俩怎么也说不出一句话。
虽然已经做了几天的心理准备,但真到了这一刻,和千千万的普通父母一样,不舍。孩子是心肉头,从没有想过会以这样的方式告别。
罗国艳只能以哭来宣泄,趴在小敏身上,不愿意松手。尤华江红着眼睛,把她拉开。
这对来自贵州毕节的夫妻,在安吉打工,一个是缝纫工,一个在家具厂工作。小敏是他们家第四个孩子,一直在老家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父母一年回老家一两次,这也是他们难得的团聚时光。
接触不多,爱却不减。不善言辞的他们对子女说不出感人肺腑的话,做的却都是实实在在的事。
一个15岁的孩子,连寿衣都挑不到合适的。罗国艳跑了好几家店,才找到一家有卖粉红色的,上面还带着凤尾花图样。 她想,这是小敏喜欢的颜色。她把盒子交给了器官捐献协调员,嘱咐她给小敏穿上,走最后一程。
延续
死亡时间,11点09分。小敏15年的人生戛然而止,但她的生命将以新的方式延续。
器官移植手术前,医护人员站成两排,低头默哀。
“大爱”这两个字,真正实践起来并不容易。
要不要器官捐献,尤华江和罗国艳其实挣扎了很久。虽然医生提过,但因为意外来得太突然,家人丝毫没有心理准备。
4月20日早上7点,小敏在安吉不幸遭遇车祸,送到当地医院救治。等尤华江接到电话,已经是早上9点多,夫妻俩急急忙忙赶到医院,却并没有听到好消息。
“手术是做了,医生也尽力抢救了,但第二天凌晨1点多,就告诉我们人不行了。”就这么放弃吗?尤华江还想试试。4月21日下午5点多,小敏转院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之江院区,各种能用的措施都用上了,神经科等专家也进行了会诊,但抢救了两天,仍无力回天。
总想着能发生奇迹,却等来了脑死亡的结果。
在等待的这几天,尤华江和罗国艳内心还在挣扎另一件事:要不要器官捐献?
之所以有这个想法,是因为就在上个月,尤华江的一个叔叔,刚刚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庆春院区做完肾脏移植手术。
叔叔患有尿毒症十多年,一直靠血透维持,这么多年,终于等来了配型的肾脏。
“听说移植之后,人感觉很好。”尤华江想到了小女儿小敏,她曾说,自己想当护士,因为能帮助到很多人,“就想着她要是捐献器官,就是完成她帮助别人的心愿,也是做好事。”
“她才15岁,世界怎么样的,她都没怎么看到。”罗国艳说,把器官移植到需要的人身上,就好像他们代替女儿在活着,“就是她的眼睛啊,和她在看这个世界一样的。”
4月23日晚,夫妻俩决定捐献小敏的器官和角膜组织。
回家
4月25日上午9点,在医务人员、器官捐献协调员和安吉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见证下,尤华江和罗国艳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确认登记表》上签下名字。
12点30分,小敏的器官移植手术结束。之后,她的遗体被送回了安吉,处理好后事,将会回到毕节老家。
“这段时间,可能是我们在一起最长的时间了。”虽然有很多不舍和遗憾,但还好,小敏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是和她日日盼望的父母生活在一起。
如果不是因为今年情况特殊,小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并不会这么长。小敏已经上初中,像小候鸟一样,只有在寒暑假,才会来安吉和爸爸妈妈团聚。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小年纪的她,会洗衣做饭,在家时总抢着做。
谁曾想,15岁的生命就此停止。
器官捐献协调员王珏颖说,小敏的2个肾脏、1个肝脏和一对眼角膜,被送往了不同的医院,移植到了五个需要的人身上。
小敏也成了湖州市2020年首例器官捐献者。
虽然和接受捐献的5人素昧平生,也不知道对方的情况,但想到小敏的器官组织,将给5个人的人生带去希望,父母觉得,乖巧懂事的女儿,她还活着。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朱丽珍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