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5-17 07:30 | 来源:重庆晚报数字报 2010年5月11日 第011版 | 查看:780次
母亲瘫痪26年,刘世菊从13岁起,每天都这样精心照顾母亲。
她13岁辍学在家,既要承担繁重的农活,还要照顾瘫痪的母亲,看护年幼的妹妹。
她的生命里,至今和板凳“有缘”。这些板凳,承载着她的勤劳和孝心。
太阳躲在云层后面,偶尔像探照灯一样在山村里扫射一下。平整的水田里,随着刘世菊不断后退,她的前面,多出一排排整齐的秧苗。这是5月6日,刘世菊在自家农田里坐在板凳上插秧的情景。
田里的板凳
39岁的刘世菊家住荣昌县盘龙镇禾苗村3组。水田不宽,刘世菊被一排排秧苗不断往后撵,每往后挪一下,她就直起腰,习惯性地用手背捶打几下酸痛的腰部,并侧身向后移一下屁股下面的板凳,再坐上高出水面的板凳,弯下身子,把一株株秧苗插入田里。
刘世菊屁股下的板凳,长宽不特别,但四只脚很高。刘世菊说,这是她找人特制的高脚凳,专门用于每年田里插秧。
插秧为何还要带凳子?刘世菊的丈夫苏国正说,她患有严重的腰肌劳损,是在带病坚持劳作。
自从妻子患了这病后,苏国正不让她干重活儿,但刘世菊从不把这病当回事。
苏国正心疼妻子,一直想攒点钱让她到医院看看,可几次凑好钱,妻子到了医院不是为自己看病,而是给岳母买回几大包药品。妻子还反过来安慰他:妈妈是活一天算一天的人,我的病不是要命的病,我不能为了自己不管妈妈。每次听到妻子这么说,深知妻子内心的苏国正只好顺从,他知道,妻子之所以能26年如一日对待瘫痪的母亲,那份执著是不可轻易扭转的。
灶前的板凳
刘世菊把一丘水田插满秧苗时已到中午。她拔出板凳放在田埂,匆忙往家赶。家里,瘫痪在床的母亲唐启术,还等着她回家抱着上厕所,也等着她回家做午饭。
“26年,我一天都没离开过妈妈。”刘世菊推开破旧的木门,赶紧来到母亲床前,抱起母亲就进了简陋的厕所。把母亲重新放回床上躺好,刘世菊来到厨房,开始手忙脚乱地做饭……26年来,刘世菊一直重复着这些固定的程序。唯一的变化,就是家里的灶前,少了最初那条板凳。
26年前,13岁的刘世菊上小学四年级。那年,16岁的哥哥被病魔夺走生命,失去爱子的母亲不但没得到婆婆安慰,还被重男轻女的婆婆骂。母亲想不通,就跳水寻短见,幸被邻居救起。此后,母亲便瘫痪在床。
母亲瘫痪后,当石匠的父亲要挣钱给母亲治病,年仅6岁的妹妹需要人照看,刘世菊不得不辍学回家,担当起做家务、照顾母亲和看护妹妹的责任。
“辍学后我偷偷哭了好多回。”那时,个子矮小的她,做饭还够不着灶台,刘世菊就找来板凳放在灶前,踩着板凳学着做饭。当她第一次做好饭端到妈妈床前,妈妈吃着饭,伤心的眼泪直往碗里掉。
床上的板凳
一阵锅碗瓢盆的碰响后,午饭好了。刘世菊端着饭菜来到母亲床前,她把母亲的头垫高,再把一条板凳横架在母亲床上,将饭碗放在板凳上,一口一口喂母亲吃饭。直到母亲摇头说不要了,她才端开饭碗,取下板凳,回到灶前边烧火煮猪食,边自己吃饭。
母亲瘫痪的前几年,虽不能下床,但能自己吃饭。不到三年,母亲因长期卧床四肢萎缩,两手失去功能,吃饭就靠她一口一口喂。这一喂,就是20多年。
母亲瘫痪后,本就贫穷的家里雪上加霜。刘世菊为让父亲安心做石匠活挣钱给母亲治病和送妹妹上学,她一人承担了家里4口人的土地,还要照顾母亲。个子不高的刘世菊,干农活时把自己当大男人使,特别是收割麦子、谷子等重体力活时,为赶时间,她一肩要挑六七十公斤,两公里的山路总是一口气挑到家。回到家里放下担子,她就两腿打抖,站都站不稳。她说,越是挑不起的担子,中途越不能放下歇气,一旦放下,就再也挑不起。这是她总结出的经验。
“我现在的腰肌劳损,就是当年重担挑多了落下的。”刘世菊说,回想起当初走过的日子,真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特别是其中有6年,父亲也因脑溢血瘫痪,自己要照顾两个瘫痪病人,还要种庄稼,每天忙得不分白天黑夜,直到父亲去世。
刘世菊17岁那年,繁重的农活累得她再也支撑不下去。当年,在别人介绍下,她与流浪到村里的苏国正定下亲事。“那时,我没考虑他条件怎么样,只要他不嫌弃妈妈,能帮我分担农活,我就同意。”两年后,刘世菊就早早地与苏国正结为夫妻,“丈夫进了家门,我轻松了好多,至少我不再干那么多重体力活。”
“要不是大女儿,我早就不在人世了。”说起女儿对自己26年来的照顾,病床上的唐启术禁不住声音哽咽。她说,这么多年卧床不起,自己的肠胃特别小气,稍沾一点油荤就拉肚子……可大女儿从没怨言,总是把自己一身换得干干净净。
26年里,刘世菊最多一周就要给母亲洗一次澡。邻居邓世友说,久病无孝子,唐启术瘫痪的26年里,任何时候到她家里,闻不到一点异味,“凭这一点,一般人就做不到。”
记者 向军 摄影报道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26年,板凳姑娘的孝心》)
(责任编辑:周仙姿)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