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29 23:26 | 来源:人民日报 2020-04-29 09版 | 查看:554次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我们现在就需要像艾思奇那样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的人才。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这一重要论述,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说到底是中国化。绝大多数人都能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中国化的重大意义,但也有人存在模糊认识:既然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那为什么还要本土化呢?好像提本土化就是贬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还有人认为,如果马克思主义必须本土化,要经过一番改造才能发挥作用,那就说明马克思主义本来不具有普遍真理性,否则为什么不能直接拿来用?不难看出,这些看法是脱离实际、形而上学的。
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普遍性,但从不排斥特殊性。马克思主义所面对的各个国家都是具体的,或者说是“本土”的。所谓“本土”,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情、历史传统和文化传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力量就在于它能够与各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实现本土化。好比一种植物能够在被移植的土壤中茁壮成长,这不仅证明土壤适宜,而且证明这种植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可以理解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的结合。我国改革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当今中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也充分证明,中国具有适宜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土壤,并且已经结出丰硕的果实。
推进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一直是我们党高度重视的理论课题。《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典范。李达、艾思奇等理论家都曾对推进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作出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培养了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推进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这是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姓“马”信“马”,自然须承担起推进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神圣使命。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样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需要肩负的责任。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是大智慧,而大智慧往往能够在共享中得到人们的认同、润泽人们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真理只有在大众化进程中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头脑,才能充分发挥作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是因为它植根于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话语阐释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看似只是表达方式问题,实际上是关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在人民群众心中落地生根的大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把推动马克思主义通俗化作为必须肩负的责任。如果著作文章满纸都是玄而又玄、晦涩难懂的名词,或者通篇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这种“阳春白雪”只会知音难觅、和者甚少。实际上,真正有价值、有学术深度的理论文章往往是深入浅出的。应当看到,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实践性,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绝不限于在书斋里进行纯学术著述、从书本中讨生活,从来都是积极投身于火热的实践中,以通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民群众,努力作思想与时代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哲学与人民相结合的大学问。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