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ICU充满温暖与光亮——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重症救治医疗队(2图)

发布时间:2020-04-18 23:33 | 来源:光明日报 2020-04-07 09版 | 查看:722次

  2月15日,浙大二院重症救治医疗队正式入驻武汉协和肿瘤中心ICU,核心成员在病区合影纪念。照片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提供

  三月十五日,武汉协和肿瘤中心临时组建的ICU关闭,在此奋战了三十天的浙大二院医护人员在离开前留影。照片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提供

  【决战最前沿】

  疫情来袭,百年名院责无旁贷!1月25日以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简称“浙大二院”)先后派出178名专家和医疗骨干驰援武汉,其中,集结171名精兵强将的重症救治医疗队于2月14日飞抵武汉,整建制接管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简称“武汉协和肿瘤中心”)唯一的ICU。

  在这个任务最重、危险最大的抗疫战场,浙大二院的白衣战士与病毒短兵相接,与患者真情相守,展现出高度的专业化、精细化、人性化,恰如浙大二院院长王建安所强调的:“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武汉ICU当作浙大二院的分院来对待,把每位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来救治!”

  希望,源自前后方协作的专业医疗

  3月14日,又有14名患者治愈出院。轻松喜悦的氛围,在ICU里弥漫开来。凌晨1时许,47岁的徐玉兰(化名)辗转反侧,她从床头柜里拿出纸笔,一笔一画写着:

  “这段日子,我饱受新冠肺炎的折磨,是你们的专业和敬业,一次次把我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这份恩情我无以为报,但我会让自己的孩子记得,浙江的医护人员,给了妈妈重生的机会。”

  短短几行字,徐玉兰写了很久。15天前,她顺利拔除气管插管,恢复自主呼吸,成功熬过呼吸窘迫期。

  这晚,在武汉驻地的医疗队队长、浙大二院常务副院长王伟林也失眠了,脑海中反复回想着ICU开科那晚的情形。

  2月14日抵达武汉后,医疗队立即到武汉协和肿瘤中心三楼查看,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克服重重困难,将这个腾空的普通骨科病房,改造成了拥有40张床位,专门收治新冠肺炎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ICU。15日20时许,ICU正式开科,当晚就有26位患者被相继转送进来。

  “有两位患者刚到ICU,我们来不及做什么,就永远地停止了呼吸。我总是想,如果我们早点开科,是不是能多挽救一条生命?”王伟林说。

  开科次日,医疗队就定下两条原则:一是应收尽收;二是尽早干预。

  2月17日下午4时许,两位危重症患者的氧饱和度呈进行性下降,经高流量吸氧、无创通气等治疗,情况仍未改善。医疗队当即决定,给予紧急气管插管,并进行有创机械通气。

  气管插管时,患者气道开放,操作者距患者头部仅20厘米,被感染的风险很大。这时,54岁的“老重症”主任李立斌主动请战,在医护团队的配合下,以教科书般的娴熟动作,完成了整套流程。之后,两位患者氧饱和度上升至90%以上,为延续生命赢得了机会。

  在ICU的新冠肺炎患者,病情犹如“过山车”,生死在一瞬间。能否将患者抢回来,考验的是医疗队精准救治的能力。

  进入ICU治疗第5天,徐玉兰的病情恶化。已气管插管通气的她,氧饱和度在改善两天后再次下跌。

  这时,在主管医生张斌的发起下,一场连接武汉与杭州的远程多学科会诊开启。院长王建安主持,前后方20多位专家经1小时诊断和讨论,最终决定不上ECMO,并从后续用药、呼吸支持到日常护理,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治疗方案。

  一人一策,精准救治。这个ICU先后收治69位新冠肺炎重症及危重症患者,其中16位减为轻症,转到普通病房;20位患者治愈后直接出院,12位患者病情平稳,转至武汉协和西院继续治疗,死亡率降到了最低。

  希望,源自无微不至的精细护理

  “韩老师,等您百岁大寿时,我们来武汉给您过!”

  “那太好了,你们一定要来啊!”

  3月14日上午9时许,病房内传来阵阵欢笑声。98岁的浙江籍天文学泰斗韩天芑即将出院。通过微信视频,院长王建安、领队王伟林与他许下了共贺百岁大寿的温暖约定。

  年龄大、基础疾病多,是新冠肺炎致死的两大要因,也是医护人员必须直面的挑战。

  据国家卫健委有关部门统计,新冠肺炎的死亡病例中,80%以上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75%以上是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一种或几种基础疾病的人群。

  在这个ICU,医疗队先后治愈的20位新冠肺炎重症及危重症患者中,超过60岁的患者有9人,其中就包括98岁韩天芑及其87岁的夫人吴静琳。

  98岁!这是浙江省援鄂医疗队乃至整个武汉协和肿瘤中心,目前救治成功的年龄最大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主管医生钱安瑜回忆说,2月24日,韩天芑夫妇因病情加重,从普通病房转入ICU,“刚来时,两人均精神萎靡,氧饱和度徘徊在90%,并出现严重食欲减退和营养不良,以及低钠血症、低蛋白血症、贫血等并发症。我们的治疗如履薄冰,每步都得细细考量”。

  “三分精准医疗,七分精细护理。”前后方专家团随即开展远程多学科会诊,并定下了这条救治原则,“一定要把精细化管理的‘浙二特色’充分发挥出来。”

  吴静瑜老人的一次血液化验显示,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指数明显增高。“是细菌感染!”李立斌主任等医生在复查她的胸部CT后判断,“病毒性肺炎面积大、渗出多,又有胃食管反流的老毛病,容易出现细菌感染。”

  高龄新冠肺炎患者合并细菌感染,若不能短时有效控制,病情将会急转直下,加上吴静瑜老人对多种抗生素过敏,治疗方案选择空间非常小。医疗队再次和大后方连线讨论,为她制订了短期抗生素治疗方案。疗程结束后,复查血化验,她终于好转,也没出现抗生素使用并发症,大家才舒了口气。

  对新冠肺炎患者而言,营养支持至关重要。“韩老师食欲好转一直不明显,我们得想想办法。”得知韩天芑老人是浙江宁波人,护理部副主任宋剑平每天按宁波口味,在驻地准备好食物,由护士带进病房,给老人耐心喂食。

  隔离病毒,却不隔离爱。整个救治过程中,护理团队倾注了大量心血。每日,只要两位老人身体状况允许,护理人员都会搀扶他们下床活动,进行康复治疗。

  希望,源自医患之间的真情守护

  3月15日,武汉协和肿瘤中心临时组建的ICU正式关闭。但那些爱与救治的故事,将在医患心中永远流淌。

  这是“100个未接来电”的故事。

  每晚8时,医疗队核心成员都会讨论病例和救治方案。3-1床的86岁患者,是高频次讨论的对象之一。

  “这几天,春娥奶奶情绪不太稳定,总说不想治疗了”“春娥奶奶拒食,怎么哄都不行”“林铮主任,奶奶可能需要你的心理医疗驰援”……

  在ICU,患者对生命的渴望强烈。春娥奶奶年龄虽大,但病情控制得很好,治愈希望也很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奶奶情绪反复波动,且不配合日常护理?

  一日,在整理春娥奶奶床头柜时,护士方银佳发现,里面放着一部手机。划开手机屏幕的一刹那,她惊呆了:“竟然有100多个未接来电,都是妈妈的女儿打来的!”

  “妈妈来自农村,不太会用手机。她情绪不好,是因为大儿子得了新冠肺炎,在其他医院治疗……”多次与“女儿”通话后,医护人员终于找到了春娥奶奶的心病所在。

  一场心理的接力关爱与治疗由此开启。

  “我们将手机铃声调大,只要她女儿打来,护士就会帮奶奶接听。”护理一组副组长韩娜菲说;随队在武汉的精神科主任林铮,先后3次与春娥奶奶视频聊天,甚至还穿上防护服,进病房为她做心理诊疗。

  3月10日,是春娥奶奶86岁的生日。那天,女儿特地烧好一碗长寿面送来。病房内,韩娜菲将面条打开,放在她的面前,医护人员围着老人齐声唱起了生日歌。在祝福声中,春娥奶奶满含热泪,一口口吃下护士喂到嘴边的面条。看着见底的饭盒,大家喜不自禁。“那天起,奶奶就时常开口说话,还告诉我们,自己是武汉黄陂人。”韩娜菲高兴地说。

  “无论妈妈治疗结果如何,我心中都充满感激。在她无法自理的时候,是你们为她端屎端尿,换洗衣物,哄她吃饭睡觉。要知道,你们都是年纪跟我孩子差不多大小的姑娘啊。”电话里,“女儿”几度哽咽。

  能活着走出ICU,无疑是人生最大的幸运。但令医护人员难忘的是,出院那天,42岁的占先生直言:“我很舍不得离开你们。”

  医生李静说:“当韩爷爷笑着费力地说出‘我最大的心愿,是活到100岁’,我觉得整个病区都变亮了!”

  出院那天,ICU里出现动容一幕:14名患者与医护人员互相90度鞠躬致谢,恰似百余年前,广济医院(浙大二院前身)首任院长梅滕更先生与小患者之间的那次经典互动。

  (本报通讯员 邓国芳 方序 本报记者 严红枫 陆健)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