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15 21:37 | 来源:光明日报 2020-04-14 09版 | 查看:906次
2月13日,江苏省人民医院207名医务人员前往武汉战疫。侯雨萌摄
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医疗队在进行气管切开手术。李雪摄
【决战最前沿】
3月19日14:00,随着最后一位新冠肺炎ECMO救治重症患者被安全转运至武汉市肺科医院进行下一步治疗,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湖北武汉医疗队整建制接管的武汉一院重症监护室实现新冠肺炎患者“清零”。
“上了ECMO的患者,都是病情最危重的,搬动过程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是致命性的,好在这场‘最难转运’圆满完成。35天来,我们的医疗队累计收治患者78人,其中治愈出院42人、重型转普通型8人、重型转轻型26人。”第七批江苏援鄂医疗队队长、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刘云告诉记者。
“我想借此机会,感谢江苏省人民医院医疗队的全体成员!你们是我们的救命恩人!”获知父亲成功转运,尚在隔离期的患者女儿给团队发来致谢短信。
从武汉到黄石,从重症病区到方舱医院,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江苏省人民医院派出了270名“白衣勇士”,分7批奔赴湖北抗疫最前线,数量几乎占据了江苏省援鄂医疗队的十分之一,其中重症医学科医护人数甚至达到了院内该科总人数的80%,省人医几乎把整个重症医学团队“搬”到了湖北。
“省人医军团”征战主战场、争当主力军,凭借“日夜鏖战、冲得上去、豁得出来”的战斗精神,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总结出“查房十要点”“三化”“五个一”等“江苏方案”,在战“疫”中贡献出不可或缺的江苏力量。
1.“‘七人医疗队’率先摸索总结‘查房十要点’”
2月2日,武汉告急!湖北告急!
“七位同志就是七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接到紧急驰援湖北的通知后,江苏省人民医院首批援武汉医疗队队长周静带领副队长、重症医学科副护士长周晶,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刘少华等7位同志,与全省111名江苏队员一起,开始了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抢救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
2月4日,他们作为第一批医护队员扎进病房,一干就是8到10个小时。两天两夜的奋战,32张床位的重症监护病房迅速收满。病房里一位70多岁的危重患者病情紧急,需要深静脉置管,可是没有超声引导,医护人员戴着多层手套、身着厚防护服、护目镜上全是雾气,操作起来十分困难。情急之下,周静沉着地说,“让我来试试。”她凭借多年抢救经验,用手指摸索、找准穿刺部位,迅速对准患者锁骨上方“一针见血”,完成置管,为病人开通了生命通道。“成功了!”这次抢救极大地振奋了队员们的信心。
为了提高患者治愈率,“七人医疗队”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针对新冠肺炎患者的“查房十要点”。刘少华将其归纳为,一听患者主诉;二测生命体征;三悉(知)患者呼吸情况;四看有无心慌;五知病人营养摄入;六查患者所有检测结果,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等;七核病人核酸检测结果;八对(比)患者前后CT检查结果;九看患者有无遗漏检测;十为舱内外医生双对照,确保患者治疗万无一失。
2.“掰开死神的手,把病人硬往回拽”
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过程就是不断打“硬仗”的过程。江苏省人民医院医疗队是率先在武汉全面开展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深静脉置管、动脉留置监测、支气管镜检查、肺灌洗等医疗技术的团队之一。面对一道道救治难题,他们凭借过硬的心理素质、成熟的医疗技术,无数次在疫情“风暴眼”中“掰开死神的手,把病人硬往回拽”。
刚来武汉的第6天,在无超声引导下,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乔莉仅耗时1分钟就紧急为一名重症患者行深静脉置管,及时打开“生命通道”;2月27日,在5分钟内为一名70岁的高龄患者完成气管切开;3月8日晚,为一名83岁的高龄患者成功完成气管切开。3月3日晚,又一场生命保卫战在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病房一墙之隔的两个病房内同步打响。一位70岁的老年男性新冠肺炎患者,两肺弥漫性病变,生命告急;一位71岁的老年女性新冠肺炎患者,突然尿量明显减少,肾功能急剧恶化。必须同步开展体外膜肺氧合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治疗。当晚8点30分,医疗队队员、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陈旭锋带领“ECMO尖兵组”集体“攻坚”,为一位男性患者成功穿刺。同时,江苏省人民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许雪强带领两名护理骨干,为一位女性患者建立起血液净化用临时血管通路,开展血液透析。
在重症病房,这样惊心动魄的时刻每天都在上演。整建制接管武汉一院重症监护室的35天内,江苏省人民医院医疗队累计开展体外膜肺氧合治疗2人、气管切开6人、气管镜检查20人、气管插管有创通气14人、无创通气6人、高流量26人,俯卧位正压通气10人,连续肾脏替代疗法4人。
3.“15个‘突击队’啃下危重症这块‘硬骨头’”
“为了啃下危重症这块‘硬骨头’,我们组建了15个‘突击队’。”医疗队医疗组组长、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齐栩表示,依靠团队的学科多元化,队内成立了包括气管切开、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纤支镜诊疗等,实现大部队横向、突击队纵向救治患者相结合的精准救治模式。“便于我们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为危重症患者的个性化救治赢得时间。
组建“突击队”,使救治达到了“1+1>2”的效果。2月26日,武汉一院患者黄奶奶出现两肺弥漫性病变,生命告急,气管插管小组与深静脉置管小组立即给予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留置深静脉置管开放静脉通路,患者原本因呼吸困难而飙升的心率慢慢降至正常水平。插管后,为了改善患者肺底的通气和血流氧合指数,吸痰小组使用密闭式吸痰管进行按需吸痰、湿化及雾化治疗,并根据患者病情施行独创的“三明治翻身法”,给予俯卧位通气。康复训练小组进行精准体位引流,帮助患者将体内痰液引入主支气管。随后,吸痰小组再进行震荡排痰治疗,必要时纤支镜诊疗小组进行检查冲洗,最终将痰液有效排出。通过精准诊疗路径,老人从气管插管到气管切开,到停用镇静剂,再到最后成功脱机,只用了短短18天。
在医疗队内,这一支由护理领队宋瑾和国家级康复专科护士纪婕牵头、7名护士长参与的专职康复训练小组的实力不容小觑。江苏省人民医院有着一支以励建安院士为首的康复团队,医院党委书记唐金海教授多次在与前方的视频连线会诊中强调,一定要发挥康复医学的学科优势,创新性地融入新冠肺炎患者的康复治疗及护理中。
“经过专业、全面、缜密的评估,我们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设计出一套适合轻症、重症新冠肺炎康复指导流程的呼吸康复指导手册。”纪婕介绍,迄今出院患者均得到了有效的康复训练指导,“通过精准治疗和专业康复相结合,有些危重患者实现了由躺着到坐着直至站立的喜人变化。可以说,坐起来是希望,站起来是重生。”
4.“2020虽然开头难,但我们内心充满温暖和力量”
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乔莉喜欢跟病人交流,很多危重症病人无法说话,她就握住病人的手,等待病人回应。“我们有一个气管插管的病人,他的神志是清楚的。我跟他说‘老陈,你握我的手’。他很有力地握了一下我的手。我心里就发愿,要尽一切可能挽救他。”乔莉说。
在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过程中,医疗队队员们秉承省人医“以人为本”的宗旨,处处注入人文关怀,悉心照料患者。
老年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张倩在武汉一院重症监护室工作时,每天都会对几名危重患者重点“关照”一下。有位病人一直担心住在同一层轻症病区的老伴,“上班前我用手机录下了她老伴的视频,晚上一接班,就放给她看,她的心里就踏实了。”
2月12日起,江苏省人民医院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带着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的轻症患者“动起来”,被网友称为“最赞广场舞”,他们还带领患者在户外进行呼吸操训练、心理咨询师队员牵头举办团体心理疏导活动,营养专科队员录制营养指导视频指导患者健康饮食......
3月2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出院患者除收到院方准备的装有巧克力、香囊、出院患者健康教育宣传单的爱心礼品外,还有患者获颁《优秀志愿者荣誉证书》,以表彰其热心助人。
发自真心的人文关怀,深深打动了每一位患者。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室一位出院患者说道:“我特意用手机查了,这里与江苏省人医有着870公里的距离,出院后我一定要去江苏、去省人医,看看你们!”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统一安排,3月23日,江苏省人民医院援建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ICU医疗队会同江苏省人民医院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共209名医护人员转战武汉金银潭医院两个重症病区,接管该院80%的危重症患者;3月26日,七人医疗队转战武汉市肺科医院,参与该院一个有20张床位的重症监护病房的救治工作。接下来的救援工作将是难度更大的一次挑战,但作为一支以重症专业为特色的江苏医疗队,他们有能力也有信心守护好患者的生命线。“武汉,从来就不是一座‘孤岛’。”刘云说。
方舱医院里的新冠肺炎患者“活跃分子”严先生,曾经组织病友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出院后,他在感谢信中写道:“感谢江苏医疗队,像天使一样踏着祥云飞来武汉,拯救了与死神抗争的病患,也拯救了江城。2020虽然开头难,但我们内心充满温暖和力量。”
5.“混编团队的制度创新成为两地医院共同的财富”
面对新冠肺炎,每一个踏进抗疫战场的医护都是“新兵”。如何有效推进救治工作步入“正轨”?对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湖北医疗队而言,这个答案便是“科学管理、创新模式”。
“我们要最大限度将患者以最快速度收治”,2月14日,队长刘云直接从机场来到武汉一院重症监护室。在她的带领下,医疗队打破平时按照病情轻重逐一分诊的限制,创新了混编收治的模式,短短2小时,病区61张床位迅速收满;医护团队则实行化零为整、不规整排班、防护督查等模式,刘云更制定“52条家规”管理团队,明确哪些事可以做、怎么做、哪些事不能做,她说:“只有严格训练才能带出一支合格队伍,只有合格队伍才能科学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
对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湖北黄石医疗队领队、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姚欣而言,“混编”的不是患者,而是医护人员。“为了最大程度发挥诊治的有生力量,我们将江苏医疗队与黄石当地医护人员进行了混编,将各方医护力量拧成一股绳。”“混编团队”便于两地医护及时沟通,制订最优方案。姚欣还结合所支援医院的实际情况,拟定了《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转运流程》《新冠肺炎舱内值班制度》等一批方案,“各项新制度实施后,医疗救治有条不紊运行到现在,成为两地医院共同的财富。
为了迅速“开舱”救治患者,省人医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三天内筹建好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并在“开舱”第二天“满舱”收治614名患者。随即又在24小时内完成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筹建,两天时间再次收治572名患者,迅速“满舱”。
面对方舱内部分患者焦虑、悲观,救援队创造性提出“这里不光是一个医院,更是一个社区”,在舱内实行“分区化、网络化、社区化”管理。分区化,即各区均设专职医生及护士长统一管理,同时发展党员患者成立“临时医护患一体化党小组”予以协助;网络化,即通过建立医患微信群沟通、面对面心理辅导、重点问题公开讲座等方式,全方位了解患者身心治疗需求;社区化,是指营造社区氛围,针对性组织康复性活动,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
在“三化”管理基础上,江苏医疗队又细化“五个一”辅助治疗方案——每天一次集体有氧运动,每天一次一小时观影活动,隔天一次健康教育讲座,每周一次文娱竞赛活动,以及出院时一次温馨欢送仪式。这个被称作“江苏方案”的管理经验,得到了患者的热烈响应和同行的点赞。
这些成果离不开江苏省人民医院“大后方”与一线医护人员的联动。受江苏省卫健委委托,位于省人医的江苏省远程医疗会诊中心承接了全省各市定点收治医院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远程医疗会诊。这个由江苏省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救治专家组组长、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黄茂坐镇,急诊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专家团队组成的“最强大脑”,时刻连线湖北“战场”,对患者进行“云会诊”,提供救治手段的远程精准指导。
(本报记者 苏雁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杜丽娜)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