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吃的就是年限

发布时间:2020-04-10 21:11 | 来源:钱江晚报 2014-10-24 A0016版 | 查看:1525次

好参一两赛过差参一筐,但好参可以不贵,“参把头”姜兆泉半辈子的人参故事——

  文/寿亦萍

  好参一两赛过差参一筐,但好参可以不贵,“参把头”姜兆泉半辈子的人参故事——

  人参,吃的就是年限

  “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霜降是一年进补的好时节,秋冬季节,不少人又要开始屯山参了。

  其实,杭州人很会吃参,也听说了很多选人参的技术和方法,可能我们中有吃了10年甚至20年人参的人,自诩为懂得人参,可能也有人刚刚对人参感兴趣,想在这个秋冬时节给自己和家人补一补。你们会听到邻人说,听到医生说,如何去鉴别、如何去食用人参的技术方法。但是,今天我们要追根溯源,从一个老参农这里听一听如何从种植角度去选到一支好的人参,然后用一种合适的方法去食用它,让人参真正有效地为我们所用,起到进补的作用。

  45年成就的“参把头”

  一个生长在大山里面的老人,经营着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行当。他是辽宁桓仁荒沟参茸场的主人姜兆泉,今年60岁,皮肤黝黑发亮,外加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所谓靠山吃山,生活在长白山山脚下的很多人都是靠采挖山参卖钱养家糊口的。这些采挖山参的人叫做走山的,那些专门走山的带头大哥就被称做“参把头”。

  在“长白山参药之乡”辽宁桓仁浑江边生活了一辈子的姜兆泉,从15岁开始就跟随父亲与人参打交道,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参把头”。

  他所从事的事业和他年轻时的经历有关。父亲是国营荒沟参茸场的第一批员工,1958年开始的参茸场是当地经济的主要来源。姜兆泉也在参茸场子弟学校毕业以后进入了参茸场工作。那是1975年,姜兆泉从学习栽培开始,经历人参加工、销售,1982年被推选为参茸场场长,成了一名真正的“参把头”。

  “国营参茸场主要以种植园参为主,药用价值、经济价值都不太高,同时大规模的林地开发,造成了环境破环。”由于掌握着参茸场的整体经营,姜兆泉对参茸场当时的经营模式很有自己的看法,但是苦于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经营。

  发展的机会来自1998年,姜兆泉成了市场化经营以后第一个国营参茸场的承包经营者。独立经营后他逐步改大面积园参种植为林下参野生栽培。政府部门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不久,辽宁全省加强林地管理,追求山参品质,逐步放弃高产量、低品质的园参种植,改为产量低、年限长但品质更好的林下山参栽培,桓仁跟宽甸、新宾一起并成为国家高品质栽培参的核心产地。桓仁成为辽宁省乃至全国品质排名领先的山参产地。

  眨眼间,45年过去了,在这个过程中姜兆泉运用一个“参把头”的专业眼光,同时也尝到了“头口水”的甜头:姜兆泉的人参基地占据了桓仁沿浑江北岸最优质的林地,并以此占据了桓仁林下山参品质的制高点。

  “山参需要长达15年以上的时间,完全在野外环境生长,最少的人工干预。所以参地的品质决定了15年以后的山参品质”。说起所出产的人参品质,姜兆泉总是很自豪的赞美他的参地。

  养一支足年好参 需要30年的还林休养

  “园参看种植,山参看选地”, 这是姜兆泉花了大半辈子感悟出来的山参经。

  “参把头”姜兆泉告诉我,找山参首先是找地势。“山参的生长环境十分苛刻,太阴或太阳的地方都不长,森林透光率最好是30%左右。土壤呢还得黄沙质,呈一定的坡度。太陡嫌干,太平嫌湿。林子以桦树、柞树等阔叶林为佳。”

  辽宁桓仁荒沟参茸场,基地位于高句丽文化发源地五女山脚下。五女山是高句丽民族文明的发祥地,曾经建立高句丽第一王城,每年都可以见到来自韩国的游客双手合十,虔诚的一路膜拜着上山顶。

  在基地的南侧,浑江水缓缓流过,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在山参品质和产量排位第一、素有“山参之乡”之称的桓仁满族自治县,这样的山参基地也是参农们渴望拥有的。

  被誉为“百草之王”的人参有独特的环境要求,跟完全熟地种植、人工干预的园参不同,林地山参处于完全野生的自然状态,除了播种和采挖,人参生长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里,参农不参与人参的任何生长过程。由于生长年限长,气温高低、雨水多少、气候变化、虫害状况都会影响到人参的自然生长,同一个区域即便隔江相望,甚至陆地相邻的两块参地人参的品质和产量,都有可能天差地别。

  桓仁作为“长白山参药之乡”, 2008年,桓仁山参被国家质检总局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桓仁山参的感官特色、理化指标均优于长白山脉其他地区出产的山参,同样价格也是长白山人参中最贵的。

  但是,很少人知道,供养一支足年野山参的代价是一块地30年的还林休养。“人参有30年轮种的说法,就是说,种过人参的土地,栽上树后,经过30年后,才可以再种植人参。”姜兆泉说,由于人参对养分的大量需求,长过野山参的土质基本就是废了,被称作“乏土”,种别的植物也无法生长,所以只能还林。

  “由此我们可以从侧面看到人参的药力有多强。” 姜兆泉说。

  所以,这些年里,姜兆泉不停地在收地,但是收地的过程艰辛且漫长。“我不是什么地都收,一些管理不好的参地,到处撒药治病虫害的我是绝对不要的。”到现在为止,姜兆泉的参地已经有7块参地,但他的脚步,从未停下。

  对一支人参而言 这场适者生存的淘汰太残酷

  15年是一代人成长的时间。而在长白山脉的野山荒林中,一支不为人知的野山参以卑微的姿态在的黄沙地上汲取养分,默默生长,经受风霜雨雪的洗礼,成为一支“盛年”的山参。在被人们所享用的时候,我们也许并不知道它15年来它经历的令人唏嘘的山野岁月。

  野山参的生长对环境要求十分严格,自然条件、植被条件、林象条件、林地条件以及空气、土壤、温度、光照、水分等都必须具备其生长要求,否则,野山参很难存活。

  理想的人参生长环境是:周围群峦起伏,河谷纵横,水流不断,窝风向阳,缓坡林下,旭日东升,阳光穿过林木的间隙,散射和直射在野山参叶上,给人参适宜的光和热;每当山雨骤降,缓坡的水流顺势而下,起到天然的抗涝效果;每当久旱无雨,气温升高,大地龟裂,紧实肥厚的腐殖土依然潮气蒸腾,供给野山参根部水分,使它正常发育。

  但是这样的天然环境,不是森林中随处都有。随机撒落的参种子因为落在不理想的生态环境,霉烂化生泥土;存活下来的种子在缓慢的生长过程中,要经受冰冻、暴雨、病害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在漫长的岁月中还要经常遭遇虫嚼鼠咬、兽吃畜踏。第4年,五成以上死亡;第8年,又一半倒下;第15年,仅存千分之八……在如此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存活下来的野山参往往是历尽磨难,“九死一生”。

  姜兆泉对此很有体会,所以他常把“人参吃的是年限”这句话挂在嘴边。“15年的一定比12年的好,12年的一定比8年的好……”

  如果一支15年的野山参摆在你眼前,除了人参本身,你还看到什么?我看到了一个千分之八的奇迹,所以我们怎么可能不对15年以上的野山参抱以敬意。这也是为什么在东北人眼里,人参是他们祈求天地跪出来的恩赐。

  一支好参 含有200多种有效成分

  姜兆泉作为一个在参场摸爬滚打了半辈子的“参把头”,对人参效用理解是深刻而朴素的。但对于其中药学原理和有效物质,并不能说出一二三。

  事实上,在中国,人参应用历史超过4000年,栽培历史只有400多年,我国最早的药学经典《神农本草经》将“人参”列为上品,赞美人参能辅助五脏功能、安定精神、镇定魂魄、扼制惊悸、消除邪气,使人耳聪目明、心情开朗、增加智慧,长期连续服用,可以一身轻舒、袪病延年。李时珍《本草纲目》共180万字,“人参”一章浓墨重彩,竟用长达1.2万字来论述。

  在国外,人参中已经被发现的营养物质有200多种,如人参甙、人参素、人参酸、蔗糖、麦芽糖、葡萄糖、果糖、烟酸、泛酸及维生素A、B1、B2、C等,故人参素有“维生素复合体”的美称。

  “我一年四季都吃人参,吃了人参,熬一宿,第二天头脑还是清醒的。” 姜兆泉说。

  吃人参上火,肯定是吃的方法不对

  吃人参容易上火,几乎是公认的一种说法和看法。对此,“参把头”姜兆泉的说法斩钉截铁:“肯定是吃得方法不对。”

  人参的药力大,尤其野山参,不能超量服用,否则适得其反,出现流鼻血、生口疮等症状。

  每年吃一支进补的传统方法并不正确。转塘一位70多岁的滕先生,就有这样的体会,他几十年来一直买野山参吃,吃后感觉精力充沛,但停吃一段时间后就出现了“回生”情况,他再吃人参,又恢复了体力和精力。于是他就采取少吃常吃的方法服用人参。

  姜兆泉说:“ 在长白山参药之乡辽宁桓仁,人人都知道吃人参要少吃常吃这个原则。”也许有人会问“少吃”是多少?一般情况下,成人吃鲜人参不超过80毫克到240毫克,干参不超过3克到5克,野山参不超过0.1克至0.3克。

  “要想吃好参首先要懂得选人参。” 姜兆泉说,“我今年会来钱江晚报健康直购读者体验中心跟大家聊人参。”

  今年,姜兆泉从东北人参基地带到杭州的鲜参、“小籽货”、野山参已经落户钱江晚报健康直购读者体验中心。他说:“这次带来的参都出自我最好的人参基地,每一支参都是我亲自把关的,做到好参可以不贵。”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