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04 15:20 | 来源:新华网 2020-04-02 16:59:59 | 查看:2304次
新华社武汉4月2日电 题:致敬“沉默的英雄”——记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者
新华社记者
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10天左右双双落成,他们是“中国速度”创造者。
“两山”医院运行近两个月,收治5000多名患者,他们是“中国奇迹”贡献者。
鲜有人知,在4万多名“白衣天使”驰援荆楚,救死扶伤,托举生命之时,同样有4万多名建设工人八方赶来,倾力抢建,并肩奋战,成为武汉战“疫”中“最美建设者”。
这群“沉默英雄”的辛勤付出、无私奉献,成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生动写照。
1月28日拍摄的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生死时速:咬牙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4月1日,地处武汉西南、长江北岸的一座装配式建筑工地上,中建三局项目经理张旭正组织基础打桩、构件吊装,“再过几天武汉就全面解封,我们正全力复工复产”。
10天前,他刚结束隔离医学留观,就进驻施工现场。过去60多天来,张旭没着过家。稍有空隙,思绪总会回到火神山,想起机器轰鸣、人声鼎沸的日与夜。
时针回拨,1月23日。
疫情突发,迅速蔓延。武汉市决定参照北京“小汤山非典医院”模式,在蔡甸知音湖畔修建一座容纳1000张床位的火神山医院。两天后,又决定在30公里外的江夏黄家湖畔,再建一座雷神山医院。
“按照常规,3万多平方米的项目,至少要建两年。搭建临时建筑都得1个月。10天新建一座传染病医院?”从事建筑行业26年的张旭,腊月二十九听到火神山医院建设任务时,第一反应是“怎么可能完成?”
1月24日,在武汉蔡甸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大型机械加紧施工(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此时的武汉,离汉通道关闭,地铁公交停运,全面进入战时状态。全市仅有两家传染病医院,床位不足900张,大量病人“求治无门”。有患者望眼欲穿,甚至有的直至病逝都没能等到床位。
与时间赛跑,与死神竞速。一张床位,就能挽救一个生命。
一声令下。一场事关生死的救援战全面打响!
除夕夜,万家团圆时。运输车司机吕俊和同事们在火神山端上盒饭,简陋地“团年”。作为家中独子,他第一次不在家里过年,“不忍心让父母在家中独守除夕,但建设火神山医院太重要了。”
“小汤山非典医院”设计方组建应急团队,不到24小时绘出设计图;武汉建工组织2000多名工人火速赶来,汉阳市政调动1100余名工人,上百台机械陆续进场;国家电网数百职工运送大批变压器、电缆,施工送电……
1月30日,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来自中建三局的工人在加紧施工(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作为牵头单位,中国建筑尽锐出战,举全集团之力,第一时间调集12家单位参战。中建三局担当主力,从各地集结4万多名管理、施工人员,3500多台套机械设备投入战场。
告别家人,日夜兼程。河南太康县兰子陈村5名“90后”小伙自发组团、赶赴武汉;湖北红安向家一门五兄弟自驾赶来;多地父子夫妻齐上阵。一夜之间,昔日荒凉的空地,成为如火如荼的工地。
得知火神山医院建设缺工人,石腊英和丈夫,还有两个儿子从洪湖开车到武汉。钢筋绑扎、指挥车辆、保障后勤,一家人投入没日没夜的施工中。年近六旬的石腊英说,连续通宵作战,大家都在咬牙坚持,“就想尽快把医院建起来,病人能早些住进来。”
2月2日拍摄的武汉火神山医院(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白天,机器轰鸣、人声鼎沸;入夜,灯光如昼、焊花四闪。
正值春节假期,武汉全面“封城”,大量工人返乡,材料运输不畅,组织施工谈何容易。“两山”医院所需的4900多个活动厢房,全武汉市只有1000多个;输氧铜管,找遍湖北都没有货源……
“‘两山’医院是在时间、空间上,都被极度压缩的两个战场。” 中建三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陈卫国说,几乎所有建设者都遭遇过“几近崩溃,经历绝望,挺起胸膛,燃起希望”的经历。凭借血肉之躯,秉承生命至上的信念,4万多名建设者并肩奋战,最终创造出“两山”医院的建设奇迹。
1月28日,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来自中建三局的工人在加紧施工。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仅除夕当天,遍布藕塘、土堆的火神山5万平方米场地全部平整,面积相当于7个足球场大小;开挖土方15万立方米,足以填满57个标准游泳池。“头一天工地还是一片沼泽,推土机都快陷进去了。第二天早上土堆已经推平,沼泽被填实,完全看不出之前的模样了。”
结束火神山鏖战,再赴雷神山战场。来自河南漯河的刘西魁和肖建两名安装工人,完成火神山病区水电、通风系统安装后,马不停蹄赶赴雷神山。肖建说,来自各地的工友都在顶风冒雨、日夜奋战、争分夺秒,“最长一次,我连续40多个小时没合过眼”。
2月1日拍摄的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瞬息万变的火神山、雷神山施工现场,经网络直播后,数千万网民当起“云监工”。不少观众留言:“两山”奇迹的背后,是一个个建设者倾尽全力做到快点,更快点。
2月4日,上千名解放军医护人员进驻火神山医院后开始收治病人。2月8日晚,容纳1600张床位的雷神山医院,收治首批确诊患者。
“我一生中从未见过这种动员。”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如此评价说。
2月4日,在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来自中建三局的建设工人在加紧施工。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战场坚守:“救命项目,再难再险也要上”
从除夕开始,中建三局项目经理尹典一直坚守在火神山医院。从最初的组织现场施工,到现在安排运行保障,他已连续奋战了两个多月。
“建设火神山,主要靠毅力,拼速度;维保火神山,就要看胆量,心得细。”33岁的尹典说,电路排障、马桶疏通、按时巡检等维保工作十分危险,“得经常与病毒贴身作战”。
3月31日,中建三局项目经理尹典在武汉火神山医院检查连接重症病房的排风管的稳固性。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两山”医院落成,医护人员进驻,病人逐步收治后,病区水电气等系统的运行维修保障任务,还需要一批工人留守承担。
“建筑项目完工后都有一个调试过程,再全面投入使用。”雷神山医院维保专班负责人蔡龙江说,“两山”医院,建成即交付,交付即使用,根本没有调试时间,维保任务十分繁重,“各个系统运行出现问题,必须立即处理,决不能在救治过程中发生意外”。
3月29日,雷神山医院维保专班负责人蔡龙江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参与“两山”医院维保,意味着必须进入病毒污染的“红区”隔离病房。
“我志愿加入火神山医院维保工作,最艰苦的担子我们挑,最危险的地方我们去,最紧急的关头我们上,最困难的时刻我们到!”
铿锵誓言,掷地有声。
克服心理恐惧是这些普通工人必须迈过的第一关。王野是维保组进入隔离病房的第一人。护士长反复强调注意事项,从培训到穿防护服就用了一个小时。他说:“不紧张、不害怕那是骗人的,可一干起活来,就顾不上了。”
逐一检测、调试电源……工作完毕,王野在护士帮助下脱掉防护服,冲个热水澡,安全返回。有了王野这样走进“红区”的带头人,大家逐步迈过了心理障碍关。
3月31日,中建三局项目经理尹典(左)和同事张健在武汉火神山医院检测风机的电压和电流情况。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病区就是战场。小到空调调温、电视换台、龙头漏水,大到新风系统故障,接到任务安排,维保队员必须第一时间进入病区工作。因此,他们成为除医护人员、住院患者之外,进入“红区”频次最高的群体。
高峰期,有494名维保人员在“两山”医院一线,全天候响应院方和医护人员的需求。最多时每天完成600余项维保事项,确保医院正常运转。
解放军维修战士的加入,进一步充实火神山维保力量。蔺军义是一名四级军士长修理工,每修理完一处,他就在记录本上画个“对勾”。如今,小本上已有700多项出工记录,“医生们治病救人,我们专治病区运行中的故障,问题绝不能留到第二天”。
蔺军义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工作(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挑战不断、风险丛生。“两山”医院都是负压病房,病毒弥漫的空气必须集中处理,达标才能排放。在雷神山医院,“90后”小伙方健主动承担这项高风险任务。
有一次,雷神山B区还有5分钟就有患者进入,正负压系统突现故障。病房内负压不足,若有患者进入,可能导致病毒进入医护区,后果不堪设想。
“情况十分危急,浑身冷汗不停。”方健立马带领维保小组,兵分四路排除故障。在患者到达病区前最后一刻,系统及时恢复,“立足岗位,我们要竭尽全力当好病区运行‘护航员’”。
医护人员抢救,维保工人抢修。“一次突降暴雨,屋顶有一处漏水,维保工人们迅速赶来抢修。”支援雷神山医院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护士高梅说,他们用血肉之躯,维持医疗秩序,保障病区运转,“这种并肩作战,携手抗疫,让我们切身感受到支持与力量”。
疫情不退,战“疫”不止。一批批建设者从“两山”医院撤离后,仍在继续奋战——
周瑞明在光谷科技会展中心方舱医院装配病床(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2月4日刚从火神山一线下来,周瑞明还没喘口气就接到新任务:当晚必须完成光谷科技会展中心方舱医院的床位架设。
病毒传染扩散,确诊人数激增。武汉市陆续启动一批方舱医院建造、定点医院改造,尽可能扩充收治床位。
作为中建三局科技产业园区副指挥长,周瑞明马上联系床铺采购,协调货车运输,他和300多名工人和志愿者一起,接龙搬卸、紧张组装。奋战至次日凌晨,1000张病床及配套水电顺利就位。
方舱医院刚建完,又来新任务: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的一栋新建住院楼内,10多个近乎毛坯的楼层要改造成收治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工期只给6天。
二话不说,周瑞明带领500多名工人进驻现场,连续通宵鏖战。完工后正组织工人离场,转运病人的救护车已到楼下。几趟急活下来,周瑞明处于极度焦虑中,“以往项目再急也只是为赶工期,但这些任务都是救命,再难也得上”。
武汉保卫战事关战“疫”全局。一批批定点医院、方舱医院完成改建,累计新增床位6万余张,相当于新建60家三级医院的病床数。据统计,总计有7万多名建筑工人奋勇逆行,不舍昼夜,为疫情防控构筑生命屏障。
2月3日,一名疲惫的工人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工地一处正在施工的病房外小憩。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礼遇善待:“一起携手拼命,一样都是英雄”
3月28日,活动厢房装配工人易东乘坐援建工人“点对点”大巴回到成都,住进政府安排的酒店。由于不断有业务电话打来,14天集中隔离后,他就得马上复工。
“两山”医院主要是活动厢房拼装组成。易东和11名工友1月底从成都连夜赶到武汉,在火神山连续4晚通宵作业,实在困得扛不住,就在刚装好的房间眯瞪会儿。结束火神山作业后,又前往雷神山继续。
“虽然很辛苦,但汶川地震时,武汉人民来四川支援;我们过来援建抗疫,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易东说,每次回想这两家应急医院拔地而起的点滴,自豪感油然而生。
当病魔临近时,他们挺身而出;当国家需要时,他们逆行出征;当万家团圆时,他们星夜兼程……
3月29日,在武汉雷神山医院,中建三局员工和他画的漫画合影。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一个个建设者,用粗糙的双手、辛勤的汗水、质朴的热情,释放出惊人的力量,展示着英雄的风采。
随着大量病人治愈出院、部分病区陆续休舱、运行维护任务减少,一批批工人陆续撤离“两山”医院。根据防疫要求,他们需隔离接受医学留观14天。
靠劳动挣钱,用双手养家。习惯“多一天工作、多一天收入”的建设者们,医学留观意味着两周无法工作。加上2月底武汉加强离汉通道管控,不少工人一度结束留观也无法返乡。
“看到医护人员盛大的欢送仪式,衷心为他们感到高兴,但我们还在滞留,心里有些不是滋味。”“拿着健康证明返乡,有时还被当作携带病毒的盯防对象。”“外地已经复工复产,我们也想早点上岗挣钱养家。”结束援建后的一些遭遇,让建设者们难免感到有些委屈。
“这群建设者在抗疫一线夜以继日、英勇奋战。他们的努力需要铭记,他们的壮举值得礼遇。”中建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周乃翔说。
3月29日,在武汉雷神山医院,辽宁援鄂医疗队队员赵洪露感谢当班的中建三局员工杨伟(右)一直以来的维修保养工作。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3月22日,接到最后一个工友平安抵达的电话后,中建三局长江文创产业园项目留观点负责人张华才安下心来。至此,这儿的179名“两山”医院建设者全部平安返岗、返乡。
“为‘两山’医院,工友们咬过牙、拼过命,一样都是英雄。”张华介绍,留观点不仅为每位工友提供全新床上用品,保障充足物资供应,还专门扩容WiFi,方便他们与家人视频联络;借阅《故事会》等书籍,帮助工友舒缓身心,化解疲惫。
隔离留观时,参照一线医护人员补贴标准,按每人每天300元为建设者发放15天补贴;滞留武汉时,按武汉最高标准每人一次性救助2540元,并根据工友意愿就近安排临时工作;离汉返乡时,提前组织接受核酸检测,联系办理返乡证明手续,安排专车专员护送,在出城路口组织欢送,合影留念,赠送返乡“大礼包”……
3月29日,在武汉雷神山医院,几名当班的中建三局员工合影留念。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中建三局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文健说,一批展示“两山”医院建设场景的定制明信片,正在印制。不久将一一寄送给参建者,“记录这段拼命的经历,留下永生难忘的回忆”。
完成火神山医院建设任务,河南虞城县21名援建工人返乡回城时,交警在路口列队敬礼迎接。这一幕让虞城县城郊乡赵祠堂村村民王飞虎既激动,又感动,“我们只是做了自己应做的事,没想到家乡却如此隆重”。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欢呼庆祝,建设者们或分赴大江南北,陆续返乡返岗;或继续坚守,迎接抗疫最终胜利。
在雷神山医院忙碌了两个多月的中建三局员工章干,准备坚守到最后一个病人出院,“作为临时建筑,‘两山’医院或许将消失在历史长河,但值得我们引以为傲,向后辈们讲述这段特殊的经历、特别的故事。”(记者刘刚、黎云、李劲峰、李伟、陆华东)
3月30日,火神山医院工作人员在转运垃圾。 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