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3-19 18:30 | 来源:解放军报 2020年3月14日 第01版 | 查看:745次
3月9日,凌晨5时。中部战区总医院移动检测实验室里,一个疲惫的身影在复核完最后一个样本检测数据后,郑重地在检测报告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他,就是病毒学专家、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姜涛。
1月26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带领的军事医学专家组抵达武汉。按照任务分工,姜涛率领检测组成员连夜在实验方舱搭建核酸检测平台。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为确保生物安全、提高检测效率和检测准确性,姜涛牵头制订生物安全操作规范与应急预案,为实现快速高效检测打下了坚实基础。
核酸检测工作单调枯燥且风险极大——如果核酸在提取过程中灭活不够彻底,就可能将检测人员暴露于危险中。面对风险,姜涛总是冲在前面。
细致,是姜涛抓工作的一个特点。为避免咽拭子样品在运输中因颠簸导致封闭螺帽松动,每次检测开始前,姜涛总要反复叮嘱大家“瞪大眼睛”。
反映病原基因荧光信号的强弱,直接影响核酸检测结果判定。每次遇到可疑现象,姜涛都要召集人员综合研判。他说:“出现假阳性,就可能造成健康人员感染;出现假阴性,就会造成患者延误救治。我们必须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无误。”
在姜涛的带领下,核酸检测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了一股绳。按照防控要求,从咽拭子样品接收到得出核酸检测结果,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姜涛率领团队优化流程组合,把时间压缩到4小时以内,达到了1小时内完成90余份样本核酸提取、最高500人份以上的单日标本检测能力。
战时快速反应、工作有条不紊,得益于姜涛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战经验。陈薇院士评价他:“姜涛是个多面手!”
在同事眼中,姜涛是个“善于攻坚”的业务能手。他先后主持和参与过SARS感染病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等病原分离工作,参与过登革热疫苗、SARS疫苗的研制工作,建立起系列传染病的病原分离技术平台、核酸检测技术平台和致病性与传播风险评估平台,为多种传染病防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在武汉的日日夜夜,姜涛带领团队把多年积累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一次次战“疫”中。为提高临床救治能力,除开展核酸检测工作,针对临床样本中检测到的新型冠状病毒开展测序分析外,姜涛还发挥专业特长,带领检测组对临床样本中其他常见呼吸道症状进行筛查。
面对疫情,他是无畏勇士;对于家庭,他是妻儿心中的牵挂——
“结婚后,姜涛第一次执行重大任务是赴非洲利比里亚维和,那时我还怀着孕;等他完成任务归来,我们的儿子已4个月大了。”姜涛的爱人孙影说,为纪念这次出征非洲的经历,她给儿子取名“非非”。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期报道专家组在抗疫一线执行任务的新闻节目。实验室里,大家都穿着同样的防护服。孙影让儿子“猜猜哪个是爸爸”,小家伙竟答对了。
姜涛和家人有个约定:等疫情结束,他要带着妻儿一起去一趟武汉,看一看武汉长江大桥和黄鹤楼……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为战“疫”冲锋不止 ——记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姜涛》)
■本报记者 邵龙飞 特约记者 张振威 庄颖娜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