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病毒为敌

发布时间:2020-03-19 11:41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3月19日 08 版 | 查看:972次

武汉的夜,静悄悄的。中部战区总医院移动检测实验室里,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姜涛复核完最后一个样本检测数据后,在检测报告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这位病毒学专家曾参加援非抗“埃”任务,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他再次受命出征一线。

  1月26日,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军事医学专家组抵达武汉后,迅速围绕新型冠状病毒的病原传播变异、快速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研制等,与军地有关单位迅速建立起联防、联控、联治、联研工作机制。

  按照任务分工,姜涛率领检测组连夜在实验方舱搭建好核酸检测平台。

  围绕确保生物安全、提高检测效率和检测准确性三个环节,姜涛牵头制订生物安全操作规范与应急预案,根据组员特点合理检测分工,利用自研检测试剂盒,采用全自动高通量提取仪,为实现快速高效检测奠定了基础。

  军事医学专家组组长陈薇院士介绍,姜涛参与过登革疫苗、SARS疫苗的研制工作,研发出我军首个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他不但参与过国内一系列重大活动的生物安全保障工作,更是先后4次到非洲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国进行疫情防控。

  2015年,为防控埃博拉疫情,姜涛随援塞移动实验室检测队第二次出征塞拉利昂。由他带领的检测组,曾以满分成绩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的实验室平行能力考核。

  接收样本、整理编号、核酸提取、试剂配制、上机扩增、结果判读,核酸检测显得机械枯燥,但又充满风险。

  危险来自看不见的病毒。如果核酸提取步骤中没有完全裂解、灭活不够彻底,就有可能让检测人员暴露于危险中。

  姜涛总是安排自己参加耗时最长、风险最高的核酸提取。样本提取后,他会安排部分人员休整,而自己坚守实验室等待最后结果。

  “大家要瞪大眼睛,接收和处理样本时一定要做好防护,留心有无尖锐物品。”每次检测开始前,他总要反复叮嘱。

  援非抗“埃”任务中,由于当地医院采样不规范,送检的样本包里有时会混有针头、碎玻璃等尖锐物品,接样时稍有不慎,这些沾染病毒的物品就有可能刺破手套,使检测人员受到感染。

  而咽拭子样品在运输时,会出现因颠簸而导致封闭螺帽松动的现象,如果导致漏液,也会极大地增加感染风险。

  “细节决定成败,这些注意事项要反复说。”姜涛表示。

  检测中,反映病原基因荧光信号的强弱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判定。如果碰到检测的荧光曲线信号偏低或只有单一靶标等可疑现象,姜涛就会召集人员综合研判,必要时还要重复试验进行复核,确保出手的结果经得起检验。

  “出现假阳性,就会造成健康人和患者隔离到一起被感染;出现假阴性,会造成真正的患者救治延误。早一小时报结果就能早一小时处置。人命关天的事,容不得半点差池。”姜涛说。

  按照防控要求,从咽拭子样品接收到得出核酸检测结果,须在24小时内完成。为了尽早让医院获知结果救治患者,从一批近百份的样品前处理到检测完成,姜涛率领团队凭借扎实的基本功,通过优化流程组合,硬是把时间压缩到4个小时以内,实现了1个小时内完成90余份样本核酸提取,最高500人份以上的单日标本检测能力。

  “团队检测高效迅速、结果精准,极大缓解了我们疫情防控样本检测压力。”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姜涛带领的检测组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邵龙飞 张振威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