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社区,他们有故事与期待(3图)

发布时间:2020-03-19 10:22 |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19日 07版 | 查看:686次

郭丹(右二)与同事深入社区,与下沉干部、志愿者沟通协调工作。光明图片

潘丽娟(右三)在协调志愿者工作。光明图片

夏志刚(左)送高龄老人回家。光明图片

  【一线讲述】  

写在前面   

  今天的武汉,一位社区工作者的寻常日程可能是这样的:清晨即起,风风火火去社区开早会,领取当天的重点保障居民购物单,再风风火火跑超市。一家不够,两家、三家……在物资供应还不那么充裕的情况下,尽力把购物单上的名目一个个“变”成实物,再大包小包地拎回去,由志愿者分发到户。

  其间,要接无数通电话:处理居民对于团购的“小不满”,安抚久不出门滋生的“小情绪”,调节家长里短的“小矛盾”……时间总是不够用,饭总是凑合吃几口,回到家里总是不敢抱家人、亲孩子,但他们已经挺满足——毕竟,最艰难的那段时光,已经过去了。

  他们的日常,是全国社区工作者的真实写照。“抗击疫情有两个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阵地,一个是社区防控阵地。坚持不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关键靠社区。”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时的谆谆嘱托,为他们暖心、鼓劲,也让这个群体的作用、角色与现实境遇更加引人关注。

  “充分发挥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他们有什么话要说?社会各界应当怎样做?光明视野特邀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的四位社区工作者,畅谈亲历与心声,提出困惑与期待,并邀请智库专家回应、解析,为提升社区防控能力、更好发挥社区工作者作用建言献策。

党员跑腿小分队:为居民解困难送温暖  

  讲述人:武汉市硚口区六角亭街道顺道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潘丽娟

  这段日子总有人夸我:一个以老年人为主的社区,能做到“零感染、零疑似”,你的手段蛮“硬核”哩!其实,要说“硬核”,功劳得记到我们这些可敬可爱的老人身上。

  我们社区规模不大,是武汉轻工大学以前的教职工宿舍,一共是3栋楼、104户323名居民。1月23日武汉封城消息一出,社区自管会主任就跟我们商量怎么把这些容易感染的老人保护起来。我们统一意见:把小区关起来,24小时封闭。

  大部分老人都会用微信,我们就建立了微信群,在里面发布疫情信息、防护知识,反复宣介封闭小区的必要性,还推行自测体温小程序,请居民们每天测两次,在群里按时发动态。居民中的23位党员成了关键力量,他们在群里自发维持秩序,转发正能量文章和权威报道,疏导情绪,让社区干部省心又暖心。我们就集中精力搞好排查、防护工作,每天两次给小区公共区域、楼道消毒,把病毒严严实实挡在社区门外面。

  “闭门”一段日子,居民们的生活物资有些短缺。我们想,那就组织团购吧。社区的12名工作人员全体出动,登记联系、整理物品、分包消毒,尽量送货上门,不让老人们下楼。

  之后,来了3位下沉干部,还有网格员、志愿者,我们的工作就轻松多了。大家分工协作,虽然每天都忙前忙后,但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我们成立了“党员跑腿小分队”,为困难居民解决困难,送去更多温暖。

  做社区工作怎么可能没摩擦、不“受气”?居民不是故意挑刺,还是因为我们工作有不足,沟通不够。比如,一开始有老人发脾气,说我们买的东西不是他要的牌子。我就请购物的志愿者把跑腿过程拍成小视频发到群里,他们看完就知道了,确实买不到,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就说还是以我们买的为准。人心都是肉长的,相互理解最重要。我们也尽量抽时间和老人们聊聊天,听听他们的意见,好不断改进工作。

  我做社区工作17年了,确实很有感情。社区工作很基础、很琐碎,但也很重要。我想,经过这次疫情,社会上对这份工作的认识会更深刻。我会继续守好这扇门,也希望社会向我们这些社区工作者打开心、敞开门。

我是“90后”,我有很多“老朋友”  

讲述者:武汉市江汉区唐家墩街唐蔡社区副书记 郭丹

  晚上10点,终于能到家歇歇脚了。最近朋友圈流行一张社区防疫工作者的漫画,调侃的味道很浓,但讲真,这确实是我们工作的写照,“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可不是轻易练就的。

  排查、守路口、登记买药、团购、送菜、消杀、陪病人就医……接不完的电话,说不完的话,核对不完的表格,协调不完的事情,我们尽力而为,想办法贴心、到位。

  忙碌间,不乏暖心故事。

  “新鲜蔬菜到了,志愿者们谁有时间来社区搬物资咯?”前些天,志愿者队伍刚刚成立,我第一次在线上发起活动征集,当时还在疑惑:下雨天会有人来吗?没想到5分钟不到,周围能到的人全都赶来了,有位约莫30岁的男士冒着雨,步行了15分钟才赶到。一股暖流在我心底涌起。自疫情暴发以来,社区招募到了大约40多位志愿者。他们与下沉干部一起,缓解了我们的压力。

  我大学毕业后就来社区工作,一开始负责联系老年人。那会儿寻思着,“一老一小”怎么能默契配合呢?关键是耐心。他们听不懂的,要一遍一遍地说;他们不理解的,要一遍一遍地做;实在不行,就敲开门,到家里常看看,唠唠家常。时间久了,我就交到很多“老朋友”,他们亲热地叫我的名字,拉着我的手表达感谢。被别人记在心里的感觉真好。同样,我想老人们也能体会到被我记着的感觉。只有感同身受,才能当好他们的小帮手。工作7年,有很多暖心故事,把它们串起来珍藏,时常想起,如获至宝。

“买药哥”:背着药袋,更背着希望  

讲述者:武汉市江岸区惠民苑社区网格员 丰枫

  在被新冠肺炎疫情笼罩的武汉,买药成为很多重症慢性病患者的心头难事。而我作为一名网格员,职责就是排忧解难。买药,自然成了我的专职工作之一。

  我所在的武汉市江岸区惠民苑社区下辖5个小区,6000多户居民,老龄化程度高,不少人患有慢性病,1000多户有购买重症药需求。我自告奋勇当起了买药员,以社区名义为居民集中购药。

  我被网友“曝光”那天,事出有因。当时很多社区集中买药,排队人数多、药店发号少、购药数量大,我接连两次空手而归。第三天,我们先请离药房近的出租车师傅董杰提前排队,我跟社区书记张明娟大约早上7点钟到了那儿。没想到,凌晨5点排队的董师傅仅拿了第9号,而我们手里累积的病历已满满两箱。到底能不能买上药,心里还真忐忑。幸好,94份药,历经7个半小时,终于取到了。可是问题来了,怎么把这么多药带回去呢?干脆串成串,背在肩膀上!所以,大家知道“买药哥”扛着的那两条共约6米长的“药串”是怎么来的了吧。当然,现在情况好了很多,每个区至少有4家重症药店营业,买药时间也缩短到3个小时左右。

  在我心里,网格员如同一个枢纽,落实党和政府的关怀,回应居民的需求,处理好社区里各项事务,做好这些的关键就是沟通与体谅。武汉是我的家,家里出了事,肯定要竭尽全力去解决问题,这是我的本职,也是所有基层抗疫人努力的方向。

不把事情干好,心里就不踏实  

讲述人:武汉市江岸区台北街道和美社区党支部书记 夏志刚

  砰!办公室的门被人推开,一对夫妇闯了进来。女士面色枯黄,不断咳嗽。她丈夫急切地说,她已高烧39.5℃,双肺感染,联系了好几家医院,终于有一家有床位,但想住院必须社区送。那是1月中旬,武汉的病床太紧缺了,既然有希望,赶紧走!我没来得及多想,戴着口罩,骑着电动车就把这位女士送到了武汉市第十一医院。排队、挂号、办手续,折腾到第二天,她住院后,我们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

  相比第一次送病人入院,第二次要波折得多。2月5日,深夜,风雨交加。接到转运新冠肺炎患者的任务后,我做好防护,匆匆打车前去。这次转运的5个患者来自5个社区,从隔离酒店被统一接出后,由相应社区护送到医院。没想到,麻烦接踵而至。有的社区还没来人,有的患者没带身份证,更着急的是,医院竟告知没有接到收治这五位病人的通知。病人躁动起来。我赶紧安抚大家,并疯狂打电话联系,从街道办到区卫健局……最终办好各种手续回到社区时,已经是清晨6点。

  在社区工作20年,我养成了一个习惯:不把事情干好,心里就不踏实。有时候,委屈也会相伴而来。好在,时间久了,居民看到我们努力办实事,都会理解。众人同心,其利断金,只要我们细心、用心、贴心,社区这道疫情防控的堡垒一定会更坚强。

    (本报记者 李晓、王斯敏、王美莹、张锐采访整理)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