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3-17 20:56 |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17日 15版 | 查看:1430次
光明图片
【教育透视】
疫情造成就业求职诸多不便
对大多数2020年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新冠肺炎这个原本陌生的词汇,将伴随他们曲折的求职经历一起铭刻在记忆中。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为保护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防控疫情扩散,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各高校纷纷采取紧急措施、限制人员流动,各类校园招聘活动也一律暂停。
按照往年惯例,即将到来的三四月,原本是应届大学生求职、签约的高峰期,但是因为疫情肆虐,大学生就业招聘的活动在这个春天悄然无声。
所有这些不利因素的叠加,无疑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和用工单位的择才,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
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而言,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势必产生连锁反应,传导和反映到就业环节——不单是目前表现出的毕业生与企业单位之间暂时的沟通困难及招聘活动无法进行,而且单位用人需求可能缩减。当然,部分行业部门,如医疗卫生、环境工程、化工科技等用人需求很可能有所增加。
求职择业学生面试、就业压力陡增。三四月份这一求职择业的高峰期的沉寂,对大学生就业签约造成沉重打击。因为已有学生和用人单位拟定初步意向,需要到用人单位面试,但现在单位无法正常运转、学生无法出门,一些公司的招聘、面试计划也随之更改,学生处于“进退两难”境地。
受困于时限,求学深造学生左右为难。硕博招生考试复试的推迟,对学生的影响较大,能否通过初试、进入复试后又能否被录取等不确定性使大部分考研学生变得焦虑,担心可能落榜后更会错失有利的就业时机。
同时兼顾防疫与就业,高校迎来多重考验。截至目前,由于经济面临调整压力,原本签约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就业率就不大乐观,疫情的到来又使得高校与之前相比更多了防疫和新形势下教学调整的压力,后续的就业指导压力无疑也相应增大。而这诸多压力对于本地生源占大多数的地方院校的影响和冲击,还将小于学生生源地与就业去向表现分散的高校。
应对就业压力,多措施齐力推进
就业工作必须由政府、高校、用工企业和单位共同合作加以推动,各自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渠道优势、经验优势。而对于直接面对上述就业压力诸多问题的高校而言,又该如何应对今年的新形势呢?
高校在压力下服务大学生就业不能慌乱。目前,可以看到,在党中央的果断、正确决策和领导下,全国上下对新冠肺炎的认识逐渐加深,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初见成效,疫情高发区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已经在低位运行,多数地区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相信在国家各项配套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各项经济建设活动都将会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这对于与就业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而言,是最大的利好消息。
大学生理智冷静展开求职就业。那么,在疫情得到控制后,被暂时中断的大学生就业活动将重新启动,被抑制的用人需求将重新释放出来。因此,对于高校和毕业生而言,要由最初的恐慌、焦虑、哀怨逐渐变得理智、清醒和勇敢,完全没有必要慌乱,要有充分信心,冷静、客观地根据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安排有序开展疫情期间的就业工作。
企业及时加强组织网上就业招聘活动。在疫情还没有得到彻底控制之前,为了防止大规模的人员聚集,各类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活动已被暂停。在此情况下,高校应大力推进网上就业活动的开展,要有计划地引导更多企业单位组织更多的网上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应聘机会;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国家级省级就业平台、高校就业网和社会招聘网站,获取岗位信息,享受网上就业服务。
多方合作开拓创新就业渠道。高校要主动协调有关方面,进一步组织实施好特岗教师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鼓励大学生参军入伍,服务国防;进一步落实好基层就业学费资助等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建立校企合作的对接平台,在重点区域、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中加强人才供需的对接;进一步深入挖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的就业机会,支持毕业生实现多渠道就业;号召用人单位通过网络等更灵活的方式召开校园招聘会、开展招聘测试考试、接收毕业生简历和实习培训等。
着力强化重点帮扶困难家庭学子。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身体残疾毕业生等群体,高校必须及时主动设计、提供一对一的帮扶,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岗位推送工作。这急需高校相关负责人组成团队,充分掌握学生、区域经济、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开通就业咨询帮扶热线,并开发一批线上就业指导课程,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推进、企业对接和心理辅导工作。
疫情终究会过去,只要各方面自信、冷静、乐观、科学地面对,伴随着抗疫取得全局胜利,2020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也必将好转,也能迎来“春天”!
(作者:宗诚,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