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3-10 15:05 |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10日 04 | 查看:537次
34岁的毛盛华是新冠肺炎病毒的“追踪者”。
他的战“疫”阵地,是病毒可能出没的每个角落;他和同事们要做的,是通过对每个病例开展细致周详的流行病学调查,得到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和导致发病的高危因素或环节,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引导市民开展个人预防。
“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就是公卫医师的‘手术刀’和‘抗生素’,这些数据直接影响传染病防控手段的选择、实施和评估,切实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自1月16日上海发现“一号病人”后,这位年轻的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主管医师就开始正式进入流调模式。
要从蛛丝马迹中查明病人的病因、传播途径、密切接触者……每例流调都相当于“破案”,流调人员可谓是战“疫”一线的“福尔摩斯”。一个不大的流调箱,毛盛华和同事们放在手边,随时准备出发。箱子里,装着可以让他们全副武装的装备:口罩、隔离服、护目镜、手套、鞋套、消毒剂……他们需要问,反复地问,到现场问。除了问,毛盛华还喜欢写,写下确诊患者的行动轨迹,写下大量筛查后的可疑点,再根据逻辑关系一个一个排除。有纸张写纸张上,有白板就写白板上。
这是一个抽丝剥茧、缜密推理的过程。而为了得出最详尽的病例流行病学信息,夜以继日成为他们的工作常态。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月19日。那天仅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接报出动了7组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参与调查。”当天晚上,毛盛华和同事去了北部郊区的一家医疗机构,从9点出发,到次日凌晨3点才结束调查回到单位。2月初的一天,上海紧急追踪一例病例在沪密切接触者,从上到下都在行动,12小时排查出63名密切接触者,那天,毛盛华一直忙到凌晨三四点才躺下,睡了不到4个小时就又起来“再战”。
对这样的状态,毛盛华早已习以为常。从1月16日开始,他便没有在家睡过觉。“我爱人跟我一个单位,也是做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很理解、支持我。虽然我们的工作需要接触病人,但是我们平时所学所用,都能够保护我们在这种时候免于受到病原体的侵害。”毛盛华喜欢把自己称作“隐身侠”,“藏在人后默默工作,不为人所熟知才说明工作到位了。”
(本报记者 颜维琦 邓晖)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