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休干部陈荣超夫妇捐资助学爱撒人间——下篇(图)

发布时间:2010-05-06 08:49 | 来源:北京社区网 2007-05-24 | 查看:2061次

  

倾其毕生积蓄助学的退休军人陈荣超夫妇(中国好人网配图)

  “老牛自知夕阳短,不待扬鞭自奋蹄”,这是陈荣超老人经常用来勉励自己的一句话,也是他助学之路的真实写照。穷尽毕生积蓄,在四川雅安芦山县捐建第一所希望学校后,陈荣超夫妇继续省吃俭用,又用5年时间积攒了20万元退休金,再次倾囊而出,在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建立了第二所希望学校。

  为了两所学校的发展,几年来,陈荣超和老伴11次远赴四川,5次北上内蒙古,行程加在一起,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周半还多!对一位年逾七十、做过心脏搭桥手术的老人来说,这是一份何等的艰辛。他奔波着,燃烧着自己的激情,用行动告诉我们:为了孩子们的明天,直到干不动为止。

  “把钱留给自己和儿孙,可以改善一家几口人的生活;捐给希望工程,解决的却是多少孩子的上学难题啊!孰重孰轻,掂量一下就知道了。”

  作为一对靠退休金生活的老人,第一次辛苦积攒20万元全部捐给希望工程,已经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谁能想到,就在第一所希望学校落成后,陈荣超夫妇又暗自开始了一项新的计划——再攒20万元,再建一所希望学校。

  2004年9月,陈荣超又一次向党组织表达了继续捐资助学的想法。消息传出,人们为之震撼,“这老两口儿究竟是怎么想的?难道就一点也不为儿孙和自己的晚年着想?”

  确实,像陈荣超这样的家庭情况,给儿孙留点积蓄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不仅合情合理,而且很有必要。他的儿子1993年就因病下岗了,当时孙子还在上小学,一家三口仅靠儿媳每月六七百元的工资维持生活,后来生活虽有所好转,但多年来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

  确实,像陈荣超这样的年纪和身体状况,留点钱给自己养老和防病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毕竟是年近古稀的人了,又经过两次心梗,做了开膛破肚的大手术,心脏还切去了一块,而且肠胃功能很差,身体较为虚弱。

   对这两个问题,陈荣超夫妇不是没有想过,但想来想去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老陈说,留下钱财给儿孙,可以供他们使用一阵子,但留下一种高尚的精神,却能让他们受益一辈子。儿孙的路要由他们自己去走,改善生活要靠自己的劳动和奋斗。“不留金银留精神”,这就是一对老党员夫妇对“该给儿孙留什么”的答案。关于老两口的养老问题,陈荣超认为,组织上已经对他们照顾得非常周到;此外,儿子家虽然条件较差,但女儿女婿条件较好,又十分孝顺,虽然不在身边,却经常寄钱寄物寄药,这些让老两口没有了后顾之忧。

  陈荣超说:“回顾第一个20万元,用了我们近50年的积蓄,而现在,随着退休金的不断提高,再攒20万元,五年就够了。这说明什么?说明了正是随着国家的日益富强,我们的收入才不断增加。人来到世间几十年,总得为社会做点什么,这样才活得更有意义。”就此,他专门召开过家庭会,也给儿子写过信,语重心长地阐述种种道理,表明了老两口的决心:“把钱留给自己和儿孙,可以改善一家几口人的生活;捐给希望工程,解决的却是多少孩子的上学难题啊!孰重孰轻,掂量一下就知道了。”

  2005年秋,又一个收获的季节,第二所“晨阳希望学校” 在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建立了,陈荣超夫妇五年积攒下的20万元退休金再次倾囊而出。

  “建学校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在硬件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办好学校、培养人才。为了孩子们的明天,我们要在有生之年多办实事,直到干不动为止。”

  两次捐资40万元,建起两所希望学校,陈荣超夫妇的壮举令人赞叹。然而,他们的心血却绝不是这40万元所能涵盖的。几年来,两位老人拖着羸弱之躯,11次远赴四川,五次北上内蒙古,与当地教育部门及校方共商学校发展大计,行程加在一起,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周半还多!陈荣超说:“建学校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在硬件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办好学校、培养人才。为了孩子们的明天,我们要在有生之年多办实事,直到干不动为止。”

  从北京到雅安、到芦山、再到龙门乡晨阳希望学校,单程2500多公里,火车下来还要换乘三次长途汽车,去一次光在路上就得用近四天时间。这样的长途跋涉即便是年轻人也不敢说轻松,何况是两位老人。来回自掏路费不说,陈荣超夫妇还出资10000多元,先后为学校购置了各种示范教学光盘320多张、数十种数学参考书籍和中外经典名著,以及一台29寸的彩电,并陆续捐赠现金15000元作为对师生的奖励和扶贫基金,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提高素质。如今,该校已连续多年在高中、中专的升学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等方面居全县同类学校第一名,成为当地最有影响的示范校,不仅本乡的孩子在校学习,还吸引了附近乡镇的很多孩子来此上学,在校学生由2000年的600余名发展到了现在的近1300名。

  内蒙古的晨阳希望学校建校不到两年,陈荣超夫妇已五次前往。为了帮助学校建立图书室,他们自己捐款数千元不说,还四次乘公交车到书市挑选图书,来回一趟就得五六个小时。书买回来之后,再仔细分类、登记、装箱,送到学校,再从当地购买书柜、阅览室桌椅板凳,定报刊杂志15种,直到把图书室完整地建起来。在他们的精神鼓舞下,师生们奋发图强,使该校在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校管理、整合教学资源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2006年,近百名家离学校较远的农牧民儿童住进了有暖气、带食堂的学校宿舍,得到了群众广泛赞誉。

  通过陈荣超夫妇帮助牵线搭桥,2006年10月,两所晨阳希望学校正式结为“姊妹校”,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共同提高。

  几年来,陈荣超夫妇就这样义无反顾、千方百计地为两所学校的发展奔波劳碌,同时也快乐着,用他们晚年的全部力量托起了孩子心中两座希望的丰碑。

  “我们的身体状况也许会一天天衰退,但我们的意志不衰退,理想信念不衰退,只要有机会,还会不停地‘呼’、‘促’、‘助’,让更多的人投入到助学兴教的行动中来。”

  随着年龄的一天天增长,陈荣超老人越来越有了紧迫感,但他的追求却始终没有动摇。老人说:“我们的身体状况也许会一天天衰退,但我们的意志不衰退,理想信念不衰退,只要有机会,还会不停地‘呼’、‘促’、‘助’,让更多的人投入到助学兴教的行动中来。”

  “呼”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呼吁、大力宣传这项利国利民的事业,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促”就是要促进各方积极性的发挥,努力把好事办好。“助”就是对两所希望学校继续在物质上、精神上、工作上扶助他们。

  一路走来,陈荣超夫妇就这样不停地播撒着爱的火种,感染了别人,也感动着自己。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用各种方式支持起他们的行动。北京市军休办为内蒙晨阳希望学校捐赠了5台新电脑;丰台军休十三所全体同志捐赠13000元和2000多册图书,为该校援建图书室。丰台区民政局和军休办向芦山县晨阳希望学校捐赠了20000多元的教学器材;北方车辆研究所先后捐款20000多元为该校建立图书室,并捐赠了5台环保电脑,原装甲兵学院捐赠了一套适用于学校的广播音响;平谷的一位退休老教师还特意赶到丰台,捐出5000元现金,连名字都不留……经过多方努力,陈荣超夫妇还争取到北京中关村电脑维修城的支持,为内蒙古晨阳学校捐赠了20台环保电脑和相关设备,帮助建立了完整的电脑教室。在四川,成都市九龙商会出资在晨阳希望学校办了两个“春蕾班”,以解决山区贫困女童的失学问题;最近该校还争取到了教育部和微软公司携手助学活动的支持,得到32台电脑,建起了电教室。当地一位领导感慨地说:“晨阳学校不仅仅是一所一流学校,而且在社会上也起到了很好的辐射作用。”

  对此,陈荣超感言:“投入和收获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是投入者,同时也是精神上的受益者。”的确,每次到芦山,老百姓都要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向他们表达真挚的感情,甚至有的老乡堵着汽车给二老送蜂蜜、花生、腊肉等土特产;每逢年节,他们都要收到许多孩子的来信和亲手制作的小礼品;在一次去内蒙古的火车上,由于没买到下铺车票,老两口非常不便,没想到下铺的乘客恰巧看过电视报道,认出他们后二话没说,主动把下铺让给了老人;还有内蒙古的一位饭店老板,得知他们是来商谈捐资助学事宜后,无论如何都不肯收饭钱……想到这一切,陈荣超夫妇总会感到无限的甜蜜和舒畅。回想十几年的助学经历老人说,投身希望工程,使他们“精神有所寄托,身体有所锻炼,余热有所发挥,为民有所贡献。”当有人感叹老年人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时,他们的感受却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说实话,像陈荣超这样的老人,不仅可以无需再为他人做些什么,而且完全可以安心地接受别人的关爱。但他没有,不仅没有,还把自己仍然能为别人闪耀的一截烛光全部点亮,并点得如此亮堂!

(责任编辑:张予)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