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波:让格桑花的芬芳洒满高原(图)

发布时间:2010-05-01 09:27 |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4月29日 17:09:05 | 查看:1819次

洪波(中国好人网配图)

  新华网西宁4月29日电(记者吴光于)皮肤黝黑,衣着朴素,笑声爽朗,很多人不相信洪波是“江南女子”。她是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审计科高级工程师,却将自己所有的闲暇献给了青藏高原。

  2002年,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在全国招募志愿者,洪波来到海拔5000米的无人区,工作了一个月。

  “在那里,我常常听到一首歌,歌中唱道‘美丽的玉树,可爱的家乡’。后来,我去了玉树,不料,遭遇山洪暴发,是一位藏族老人救了我。当时我在心中发誓,日后一定要报答这位老人,报答这片土地。”她说。

  2004年,在甘南旅行期间,她遇到了一对挖虫草的小姐妹,因为家境贫困,姐姐已经辍学。面对这对小姐妹,她决定资助她们上学读书。离开甘南后,她和朋友刘祎分工合作:一个负责通过西部的朋友在甘南寻找需要资助的贫困孩子;一个负责在内地为这些贫困孩子筹集捐助款。

  身边的朋友都慷慨解囊。很快,甘南70多个贫困孩子的学费有了着落。

  2005年2月19日,在她的努力下,格桑花西部助学网成立。“因为格桑花是美丽、吉祥、生命力顽强的雪域植物,所以选取了这个名字。”她说。

  网站成立不到一个月,她的“让100个贫困孩子上学”的心愿就实现了。一年后,1000多个贫困孩子因为得到“格桑花”网站的资助而走入课堂,他们分别来自西藏、甘肃甘南、四川甘孜和青海玉树。

  她说,在自然条件恶劣的甘南地区开拓一项事业,许多困难无法预料,志愿者超负荷工作。

  志愿者团队内部也出现了一些分歧。一些人认为,由于网站的能力已到达“极限”,无法承载那么多的期望。然而,她看到了更多贫困孩子入学校读书的渴望。

  通过不断摸索和总结,现在网站的各项制度日臻完善。

  2009年,“格桑花”网站在青海省正式注册为“青海省格桑花教育救助协会”,“格桑花”筹集资金方式由最初的口口相传和网络宣传,发展到在上海、深圳、苏州、镇江、扬州、常州设立工作站。

  作为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审计科高级工程师,洪波的本职工作繁忙,她攒下所有“假期”,用于到“格桑花”主要捐助地青海调查。奔波和劳碌,使她的心脏、肾脏和内分泌系统出现了问题。2009年夏,医生建议她在家休息2个月,可她利用病假,第12次前往青海。青藏高原上恶劣的自然条件、变化无常的天气,挑战着这位“江南女子”。

  她说,刚来的时候害怕,但甘南人民面对恶劣条件表现出的从容和豁达,震撼了她。“和勇敢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会变得勇敢起来。”

  国家在青海农牧区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使得越来越多甘南孩子走进课堂,“格桑花”的捐助对象也逐渐从小学生、初中生转向高中生,他们还通过开展夏令营、异地上学等方式,帮助孩子们“见识”外面的世界。

  在“格桑花”帮助下,一些孩子告别牧区老家,到城里接受更好的教育。就读于西宁第28中学的南赛来自曲麻莱县,4年前他在“格桑花”和曲麻莱县政府帮助下,从牧区来到西宁读书。“这里太好了,我从未见过这么漂亮的学校和这么高的楼房。”南赛说。

  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当日8时许,格桑花西部助学网就发起了为玉树灾区募捐的倡议。当天,网站支付宝就收到全国各地227笔捐款。17日,5车价值80多万元的救灾物资运抵灾区。由格桑花教育救助协会志愿者组成的“格桑花援助队”开始马不停蹄地发放救灾物资,了解学校损毁及学生伤亡情况,救助受灾学生,并帮助网站“一对一”结对捐助者寻找学生下落。

  洪波告诉记者:“我们每天工作到凌晨3点,通过网站发布震区被捐助学生信息,7点就出发,到乡村调查了解学校和贫困生状况。下一步,我们将利用募集的资金,帮助学校恢复重建,对受灾贫困学生实行救助。”

  数年来,“格桑花”先后招募约700名志愿者,拥有5万多名捐助人,总计为西部募集助学资金2400多万元,捐助受益人数超过1.7万人次,仅玉树就有1800个帮扶学生。

  洪波说:“我们期望,生活在玉树的人们,能像格桑花一样,顽强地渡过难关,走向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孙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