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4-25 10:47 | 来源:新华网山西频道 2010-04-23 07:56:40 | 查看:2279次
浮山县天坛镇柏村农民唐雄飞创办的“家庭文化图书室”,坚持35年无怨无悔地义务为乡亲们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传播欢声笑语--
(中国好人网配图)
(中国好人网配图)
在浮山县天坛镇柏村有位普通农民唐雄飞,他35年前创办了“家庭文化图书室”,吸引了许许多多的农民朋友和热心读者前来观看阅览。他的图书室里,不仅有政治、历史、文艺和农业科技知识等实用书籍,而且还有许多具有收藏价值的古书籍。此外,他收集整理的剪纸、书画、书信、对联、民俗、照片、休闲娱乐、家庭教育名言、老年人生活保健等20多类古今资料,更让读者耳目一新,爱不释手。只要到他的图书室亲眼目睹过的人,无不为那些罕见的图书能保存至今惊叹不已。4月23日是第十五个“世界读书日”。“读书日”前夕,笔者专程到柏村在唐雄飞家感受了一番这个农民书屋的独特魅力。当我们赞誉唐雄飞为人们创造了一笔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时,他说,虽然图书室是他创办起来的,但它的功用在于为群众服务。办好图书室是他终生追求的最热爱最幸福的事业,让更多图书发挥育人作用,传播更多的文化知识,是他最感欣慰的事。
创办书屋引导农民读书
柏村位于浮山县城北郊2公里处,是一个有着700口人的小村庄,这里地理条件好,交通方便,气候宜人,而且秀美的山川孕育了纯朴的民风,源远流长的读书情怀浓郁而热烈。
唐雄飞从小就酷爱读书、看报、搜寻图书,幼小的心灵里早早就播下了收藏图书的种子。1974年,刚满19岁、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唐雄飞,面对农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的现状,把家里一间20多平方米的小土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办起了家庭图书室。
他亲手把墙壁粉刷一新,又购买了价值50元的木材,自己动手做了一个图书架,搬出几年来自己花1000元钱购买的200多册书籍和保存收藏的10多种报纸杂志摆上去。然后放了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并把一块“家庭文化图书室”的牌子端端正正地挂起来。
从那时起,唐雄飞传播知识、引导农民群众读书、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的脚步就没有停过。全村人与他的图书室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家有了一个学习、娱乐的好地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良好氛围越来越浓郁。
想方设法收集图书
35年来,唐雄飞为了图书室的发展壮大,先后奔波于临汾、侯马、运城、朔州、太原等地,行程达5万多公里,购买和收集图书。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到当地的新华书店或便宜的图书摊点反复筛选自己喜欢或者适合村民阅读的图书,并分批买回了1000余册各类书籍。此外,因为资金短缺,他还在县废品公司收购的图书中,挑选有价值的图书按斤购买,用比收购书的两倍价钱买了一批虽说旧却内容好、实用性强、有收藏保存价值的好书1000余册。唐雄飞告诉笔者,多年办图书室,他自己在这方面的花费已经有万余元了,但图书室能有今天的规模,主要还是靠社会各界热心图书事业的人们的支持和扶助。
唐雄飞说,家庭图书室创办之初期,首先得到了原浮山县图书馆长段鸿义的大力支持。段馆长为他赠书300册,并为书屋书写牌子、题词。那题词至今还收藏在书屋中,上联是:认真宣传先进文化,下联是:努力提高村民素质。
不久,浮山县文体局赠送了两个铁皮书柜,还赠送山西农业、农产品加工、养殖技术、山西饲料与畜牧、农民致富之友等方面的报纸杂志;省文化厅通过县文体局转赠给图书室一个山西省农村流动图书库柜,图书300册;县关工委、县文联、天坛镇党委政府等共捐献图书200余册;山西电视台以不同方式赠送了《山西新军影集》《当代山西大事记》和《山西通史大事编年》等。唐雄飞还以书信形式,向亲朋好友等写信要书500余册。最为感人的是,原省领导赵雨亭生前收到唐雄飞的来信后,给他寄来一封信和著作5本、画册2本,还答应要给书屋书写条幅以后再寄。
唐雄飞的家庭图书室至今已拥有4000多册书籍,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历史、军事、写作技巧、政策法规、名人专辑、领袖著作、科技致富等。而在图书室众多书籍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唐雄飞亲自从报纸杂志上剪贴的资料。这些古今资料,经过唐雄飞认真整理汇总、分门别类,共有20多类9000余万字。其中,有中国剪纸5本1000多幅作品,书画3本600多幅作品,人物剪报3册,养生专集剪报3本,军事资料剪报10本,浮山文史人物传集300本,浮山历史人物专集150本,浮山新闻3本,浮山对联10期,柏村历史文献及照片,唐雄飞自编对联草集3本,书信来往汇集3本200多封,音像光盘 200 盒……唐雄飞把他的这些“宝贝”如数家珍地一一介绍给笔者时,他的脸上写满了自豪和满足。
唐雄飞还自费订阅了《山西日报》《山西科技报》《山西农民报》《临汾日报》等报纸,加上村里为他免费订的《先锋队》《共产党员》《党支部书记》等刊物,他小小的书屋,真正成了群众受教育,学知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乡村阵地。
让群众从图书中学知识受教育
唐雄飞痴心办图书室,村里人送他雅号“书痴”“书迷”。而唐雄飞办好图书室的同时,还不定期地在这里向农民群众开展宣传文化知识活动,并陆续将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养老的8000元钱用作了活动经费。曾有人笑话他:你收藏那么多的书,还要花钱购买,花钱宣传,又耽误时间,又耽误种地,没啥意思。是农民就好好种地,有饭吃就行。但他从不在乎这些冷言冷语,依然乐此不疲。他深知书对人的重要性。许多人说他犯傻,有的甚至认为他脑子“有毛病”,可他对自己的选择至今无悔。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要把我学到的图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运用到为人民服务当中去,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社会和群众送去更多的精神食粮。”
多年来,唐雄飞有个习惯,那就是把图书室里摘抄的科技知识、致富信息、种植、养殖等方面的知识和如何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一一记录在本上,加深领会学习,运用于实践中。这些资料他已整整记录了3大本。也因此,他定期举办农民培训班,向农民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用于指导农业生产,使农民科学种田,提高经济效益。
近些年来,唐雄飞还一直坚持利用图书对学生进行校外辅导,教育青少年多学文化,走好正道。这种无偿服务,受到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
唐雄飞还不定期地利用报纸刊物上的典型事例,歌颂党的好政策,鞭笞社会丑恶现象,积极宣传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为此,他多次受到县、镇领导的赞扬。唐雄飞多年保存完好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爱国人士的史料故事,深深打动了广大读者的心,成为爱心读物,受到大家的喜爱,并已成为县、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料。浮山县委书记毛克明到他创办的家庭图书室参观后,兴奋地说:“农民唐雄飞确实在小小图书室里做出了大文章,他的图书室是和谐农村建设中一道亮丽的新景。”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每到农闲时节,就自发来到唐雄飞创办的图书室学习文化知识、学习科技知识,小小图书室引领了农民群众学习文化知识的一种新时尚。前来学习“取经”的干部也络绎不绝,大家称赞图书室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知识面广,独具特色,所藏图书读后使人受益匪浅。
看着办得越来越红火的图书室,唐雄飞说他也有遗憾。他说,他的妻子非常支持他的图书事业,30多年如一日,做家务、看管孩子、下地劳动,对丈夫因办图书室耽误家里的事从无怨言,称得上是一位贤妻良母。不久前妻子因病离世,他悲痛而愧疚地说:“这辈子欠妻子太多了,她是因为我的事业而积劳成疾,无法治愈的啊。”
35年是一段漫长的岁月。35年中,无论春夏秋冬,村里村外,县城周边都留下了唐雄飞奔波的足迹。无论吃多少苦,受多少累,唐雄飞都舍不得丢下这份他所痴爱的乡村图书事业,坚持为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奉献着一片真情。他以图书室为宣传阵地,无怨无悔地为乡亲们传播着文化知识,传播着科技知识,传播着欢声笑语。他展示给人们的是一名当代农民的新风采。 (张 伟 乔茂义 李静静)
(责任编辑:张予)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