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2-09 13:29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2月07日 08 版 | 查看:850次
武汉的深夜1点,气温逼近冰点,湿冷的寒气直往人骨头里钻。这是天津赴武汉医疗队护士刘蕊下班的时间。
走出武钢二医院红区,冷风扑面而来,刘蕊直打哆嗦。从下午4点到此时,8个小时,她滴水未进,脱下防护服换上棉衣,身上半天都暖和不过来。
这位1994年出生的北方姑娘终于领教了南方冬天的阴冷。深夜1点半,她在朋友圈晒出自己的“美味晚餐”——一碗方便面和一根火腿肠。
刘蕊是天津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最年轻的护士。除夕,她和新婚丈夫正准备吃年夜饭时,手机里弹出护士长发出紧急组建医疗队的通知,想都没想,刘蕊第一个报了名。手机另一端,护士长声音有些哽咽,她没想到这个同事们眼中的孩子,冲在了最前面。
她至今记得,当年自己选择护理专业入学宣读南丁格尔誓言时,心砰砰直跳,她把誓言抄在本子上、记在心里。还是学生的时候,她常在电视里看到,遇到地震、火灾等危难时刻,总有医护人员赶到一线救死扶伤,“我总想有一天,我也能去一线救人”。
随天津首批医疗队来到武汉时,是大年初二。天津医疗队接管了武钢第二医院,刘蕊接半夜12点到凌晨4点的夜班。
医疗队的医护人员都是从天津几十家医院临时抽调出来的,大家本不相熟,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和护目镜,就更无法辨认。大家在防护服背后写上自己的名字,便于相互辨认和配合。并肩作战好几天了,刘蕊依旧认不出一件件防护服背后藏着的那些面容。
医疗环境比她想象得更艰苦,设备并不齐全。起初两天,为了通风,一直开着窗户,患者身边放了“小太阳”取暖,护士就只能冻着。“防护服里不能穿太厚的衣服。”刘蕊解释说,戴着口罩、护目镜,穿着防护服已经让医护人员比平时“笨重”了很多,以往1分钟能走到的距离,现在至少要花3分钟,护理操作难度大大提高。
因为隔着口罩和防护服,患者看不见她们的表情,连说话的声音都经常听不清,因此刘蕊和同事与患者交流时不得不使用大量肢体语言,尽量提高嗓门,“还得注意语气”。
最困难的是给患者输液。一般来说,护士都会用手先摸一摸患者的血管,感觉弹性、找准位置便于下针。可现在,她们必须戴着手套、口罩,时间一长护目镜的镜片上还会积起一层雾气,根本看不清血管的具体位置。一次,刘蕊护目镜里布满雾气只剩一条小缝隙可以看见外面,她定了定神,对患者大声说:“你要相信我啊,不要动!”凭着多年训练,她“一针见血”,患者面露微笑,冲她竖起大拇指。
每次轮班,她所在的第五组负责护理18个病患。她注意到,一位中年男患者情绪激动,总爱发脾气,跟医护人员说话很不客气。刘蕊在给他做治疗时,主动聊了聊家常,告诉他一些平时应该注意的防护小细节。没想到,几句加油打气的话一下子打动了患者。他主动告诉刘蕊,自己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本是一家顶梁柱的自己现在却病倒了,也不知道自己的病情会怎样变化。刘蕊记得他说话时的眼神,“是那种焦虑、恐惧和渴望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绪”。
“他对我说了很多谢谢,其实我觉得自己并没有做什么。”刘蕊说,当了几年护士,自己时常会从患者那里感受到温暖,以及对这份职业的自豪感。
在武钢二医院这几天,她也常常注意到,患者忍不住咳嗽的时候会故意把头偏向远离护士的另一侧,“我觉得这是他们对医护人员的尊重”。
“刚入行的时候,也会觉得委屈。”刘蕊说,自己慢慢学会从患者角度思考问题后发现,“将心比心,你怎么对他,他也会怎么对你,我有时候反思,很多时候毛病都不在患者,而在我。”
婚后的第一个春节,刘蕊和爱人每天只能通过视频说说话。她的爱人也是一名护士,日常工作很忙碌,“我们有时候会一起视频吃个饭”。
来武汉这些天,因为长时间戴口罩,刘蕊的耳朵已经被磨得失去知觉,鼻梁和脸上勒出深深的红印,但她觉得没什么,“尽我所能吧!我只是做了千千万万医护人员都会做的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