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1-23 21:55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0年01月23日 4版 | 查看:574次
形形色色的谣言,正在随着新型冠状病毒一起扩散。从“武汉卫健委副主任感染后逃去上海豪宅”到“北京协和医院感染者逃跑”,从“喝板蓝根和熏醋能预防新型肺炎”到“钟南山院士建议盐水漱口防病毒”,各种谣言在社交媒体呈现病毒式传播趋势,让人不堪其扰。
社交媒体时代,谣言的裂变式传播让“三人成虎效应”更加明显。当一则耸人听闻的小道消息,频繁出现在家庭微信群、同学群、工作群,同时被多个好友转发到朋友圈,并在短视频平台被几十万人点赞,恐怕很多人都会信以为真,有些人甚至成为谣言传播者而不自知。
谣言会加剧恐慌情绪,比如“有感染者逃跑”的谣言就让很多人不敢再去医院、不敢坐地铁;谣言会制造对立情绪,很多人因为听信谣言而“谈武汉人色变”;谣言会刺激市场失序,各种抢购就是最好的例证;谣言还会让在一线抗战疫情的人寒心,比如被谣言中伤的武汉卫健委副主任近些天其实一直在工作专班参与肺炎防控工作。
重大公共事件中出现大量谣言,原因挺复杂。有些谣言是事实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自然流失或缺损所致,有些谣言是因为科学素养不足导致盲信盲从,有些谣言是人们随手转发自以为重要的信息结果却“好心办坏事”,有些谣言则是不良商家为牟利而恶意炒作,当然也有一些谣言是无聊之人为博眼球、流量变现而刻意添油加醋编造出来的。
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及时、公开、透明的权威信息。面对疫情不捂盖子,第一时间通过各种渠道通报公众关心的情况,详细告知每个病例是如何感染的,小道消息就会少很多;权威专家、媒体多告诉民众如何科学应对疫情,“土方子”就会难以流行。从这个角度看,谣言大范围传播也在提醒有关方面:信息公开应做得更好。
得益于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推进,我们也注意到,如今网络谣言的“生命周期”似乎变短了一些。很多谣言在网络传播没多久,各种辟谣信息也会第一时间发出,有效削弱了谣言的危害。无论是主流媒体的新媒体矩阵,还是政务微博、政务抖音,都在关键时刻发挥了澄清谬误、激浊扬清的作用。
当然,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传媒”,谣言在很多时候无法完全避免,只能做到尽量防控。在职能部门、主流媒体用信息公开压缩谣言空间的同时,公民也要提高自身媒介和科学素养,提高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不轻信和传播各种小道消息。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仍在蔓延,加强疫情防控是当前最紧迫的工作。努力做到“不信谣,不传谣”,防控谣言制造“次生疫情”,同样是为疫情防控尽义务和责任。
(本报评论员易艳刚)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