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真面目

发布时间:2020-01-04 21:23 |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04日 12版 | 查看:1202次

【字词新话】

  “泪目”在2019年的语言生活中使用频率相当高,特别是国庆那几天。与其他热词不同,“泪目”出现的文本位置,表现出一边倒的倾向,那就是成为题目的一部分。如:

  (1)泪目!这两场阅兵,穿越70年(人民日报客户端)

  (2)当音乐响起时,泪目!#阅兵散场后战旗送战车#(央视新闻微博)

  (3)泪目!观看阅兵式,94岁退伍老兵屏幕前三次敬礼(北京日报客户端)

  “泪目”最早以个人化、个性化的表达特点出现在权威媒体,是在2016年《人民日报》刊发的《传统文化呼唤“现代相遇”》一文中,“网友的弹幕纷纷感叹,‘看到这里居然泪目’‘表白修文物的男神女神’‘致敬中华文化’。”

  《人民日报》作为中央党报,话语体系一向严肃、庄重,当其刊载文章出现“泪目”时,说明这一新兴表达方式,已经拥有数量足够大的接受者和使用者。当然,这里的“泪目”是以引述身份出现的,是网友弹幕中的一种随性表达,也表明“泪目”最早兴起于年轻人并从他们中间延伸、蔓延开来。

  传统纸媒可以作为新兴语词传播程度和普及广度的标尺,以其为考察对象能够发现,2016年以后,“泪目”已不再局限于年轻网友的个人化表达,成为新闻报道尤其是新闻标题的一部分,参与了文本的构建。如:

  (4)为何这旋律一响起就让人泪目(《郑州日报》)

  (5)一群胡同老人本色出演,重现5位老人的“泪目”人生(《南方都市报》)

  (6)泪目时刻,谁欠谁的拥抱(《贵州都市报》)

  (7)一别九载 泪目相认(《华西都市报》)

临时“创造”

  从词形上看,“泪目”古已有之。较早的用例是韩愈的《南山诗》,“时天晦大雪,泪目苦蒙瞀”,意思是“含泪的眼睛”,名词性成分。此外,“泪目”也有谓词性用法,如“尽以伤心,潸然泪目”,这里是“眼里流泪”的意思,与常和“潸然”搭配的“泪下”差不多。

  跟“泪目”在词义、词素、词形和结构上都接近的,是“泪眼”。这个词用得广泛,最典型的是欧阳修《蝶恋花》里的两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泪眼”的意思是“含着泪水的眼睛”,属偏正名词。“泪眼”几乎不作谓词使用,更重要的是,“泪眼”总要和“模糊”“盈盈”“相看”“婆娑”“迷茫”“迷离”“汪汪”一类的词语连用。

  尽管唐时已有谓词性用法,可近几年才成为热词的“泪目”,很难说是古代汉语的自然继承。它的出现,仍然是年轻人偶然利用相关语素组合在一起的临时“创造”。“泪目”的词义,隐含一种强烈的致使意味和当即发生的特点。与由谓词性词素组成并占主流的谓词性词语相比,“泪目”其实非常不典型,像它这样由名词性成分组成的谓词性词语,倒颇具名词性词语的结构特征。

  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都不乏由名词性词素组成但具有谓词性功能的例子,如“领袖”“鱼肉”“针砭”“砥砺”“牺牲”等,它们的动词义均源于名词义的引申。“泪眼”与其不同,“泪”与“眼”的关系不是并列式,而是动宾式,语义类别属于支配格,也就是“眼泪出于眼”。古汉语中与之类似的例子是“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现代汉语中接近的是“花眼”,“花”字因花朵种类多样、颜色绚烂引申出模糊迷乱而至模糊不清的意思。

非自主动词

  按照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的划分,“泪目”属于典型的非自主动词,“表示无意识、无心的动作行为,即动作行为发出者不能自由支配的动作行为,也表示变化和属性”。跟语义特征对应的,是“泪目”显示出来的语法特点:它不能用“不”限定说“不泪目”,将就的说法是“没泪目”;不能受“马上”等副词修饰;其后不能跟专用的动量词“番、遍”;讲“××泪目”不合适,说得过去的表达是“××泪目了”;“泪目”也不太能用在祈使句里,像“你赶紧泪目”“你泪目吧”都不成立;也不能放在“加以、进行、肯、值得”等词之后。

  实际用例中,除了语义语法特征上的非自主性,使“泪目”成为非典型表达的、貌似冗余的“目”字,成为凸显强烈情绪变化的依凭。《淮南子》中说,“且喜怒哀乐,有感而自然者也。故哭之发于口,涕之出于目,此皆愤于中而形于外者也”。这里“涕之出于目”活脱就是“泪目”的另一种说法,强调了“泪”之于“目”的场景性、即时性、爆发性变化,相当于直接放大了人的内心情绪。

  “泪目”的含义具有概括性、包容性,它只表达“泪出于目”,至于是含在眼里,还是流到唇边;是泪眼模糊,还是泪如泉涌,读者可根据使用场景去想象和推断。这种形象的情绪化意味,正好决定了它的独特价值。

语用自足

  语言变化过程中,求新求异的创新心理是一种重要力量,“泪目”的出现和使用当然受到其影响,不过更多的还是取决于它独特的语言功用和价值。

  “泪目”的非自主性语义语法特征,以及描摹形象时的生动画面感,致使人们在运用中,总会尽量保持其独立,而不需要甚至排斥其他词语的修饰限定,毕竟在有限的语码注意范围内,修饰限定词语会使线性语句拉长而分散或消解词语的显著度。“泪目”以相当有限的成分实现了语义、语法、语用上的自足,这使其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光杆”使用。它也可以和别的词语组合成句子,句中也能够添加施事、受事等关系成分,譬如,“哥哥见到30年前被妈妈抛弃的妹妹,两人当场泪目”。

  “泪目”也可以和别的副词组合成句,但直接修饰限定“泪目”的副词,语气、时间、范围、否定、频度等类别里,只有“直接”“瞬间”“立马”这些能够凸显“泪目”爆发性情绪的多见。“泪目”形式简洁、功用独特,与承载“眼球效应”的文章标题天然适应,因而常被放入题目当中。刘叔新曾说,“形象色彩的丰富,是现代汉语的一种可贵特色。很多词语含有对于所指明的对象的某种形象感。这就是形象色彩”。“泪目”本身就是一种场景感、可视感的表达,因而在自媒体和个人的网络互动留言中,更成为一种具有表情包功能的、标签化、格式化的情感语言固定语。

    (作者:李云龙,系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副编审)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