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农民给人大学生上了堂创新课(4图)

发布时间:2019-12-17 22:01 | 来源:钱江晚报 2019-12-13 A0002版 | 查看:769次

偏僻古村变身艺术网红村,村民个个化身为“乡建艺术家”

  本报记者 唐旭锋 通讯员 沈波 文/摄

村民和人大教授一起设计的公共椅,被命名为“人大椅”

村里其它网红景观布置

村民给人大学生上课

村民们来到人大

  昨天上午,浙江宁海葛家村的10位农民艺术家葛万永、袁小仙、葛品高、葛海峰等来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给大学生们上了一堂教学创新课。他们跟大学生们分享的,是自己对艺术设计以及乡村振兴的感悟和理解。

  他们,在课堂上亲手示范;他们,被大学生团团围住,问东问西。几位农民艺术家有何魅力,能让人大高材生们为之倾倒?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农民们说,其实,这是一趟“感恩之旅”。

  人大副教授带着研究生

  和村民们一起振兴乡村

  故事,还要从8个月之前说起。

  葛家村是宁波市宁海乡下一个偏僻的古村落。村民收入很低,村里也没什么游客,村集体收入只有10万元。

  今年4月4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丛志强带着他的3个研究生,还有“艺术设计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课题和经费来到了葛家村。

  在丛教授的指点下,原先对艺术一窍不通的村民们渐渐成了“乡建艺术家”。

  举个例子。在葛家村呆了三天后,丛志强想给村民设计一把公共座椅。这把座椅的设计稿,两边有一高一矮两个大圆弧,既能坐又能靠。

  可是设计图纸一拿出来,村里的泥水匠、70多岁的村民葛运大第一个反对:这椅子看着就像是坟墓,不好不好。

  丛志强听到村民的反对声音,心里却很高兴——村民的主动性正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他来了个激将法:“你说不好,那你设计个试试?”

  面对教艺术设计的人大教授,葛运大毫不示弱,他把椅背降低,用鹅卵石垒出波浪形,再涂上颜色。没想到,他的建议立即被采用了。

  于是,就有了图中这张摆放在村里的“人大椅”。

  5个月变身艺术网红村

  游客络绎不绝

  点滴变化,村民看在眼里,也上了心。从质疑到看热闹,再到参与设计、亲自动手,越来越多的村民跃跃欲试。

  53岁的葛万永在自家院子的大桂花下做了一个可以喝茶聊天的小茶坛,院子里还做了一个山水景观空间。

  “来参观的客人是一波又一波,全国各地的都有。”葛万永自豪地说。

  可以说,丛志强和村民们用5个月的时间,创造了一个奇迹,彻底改变一个村庄的命运。

  如今走在村里,文化礼堂和古井边的“人大椅”、乱石堆上的抽象漆艺、墙角的“一枝梅”、小巷拐角处的“山水”、电线杆下部构思独特的“包围”,还有精心打造的公共休闲空间玉兰王院、四君子院、老屋酒吧……一个个充满艺术气息又乡土味十足的景观布置,让人流连忘返。

  村庄变得漂亮了,处处充满了艺术感,游客络绎不绝。村民变得文艺范儿了,个个成了能工巧匠,从图纸设计到施工造景样样精通,被称为“乡建艺术家”。

  昨天在人大的现场课堂上,这些农民艺术家吸粉无数,连北京其他学校的老师也跑来旁听。很多学生和老师还全程用手机拍摄,不想错过任何细节。

  可以说,一个教授点燃了一群草根农民的艺术创作激情,让落后的乡村幻化为美丽的新农村,葛家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黄波说,葛家村的实验,是一种回归,是对乡村振兴本质的回归,激发出村民内生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建设的问题。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