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2-15 20:18 |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15日 08版 | 查看:10651次
今年是白求恩为中国抗战牺牲80周年,旅居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学者王海龙,通过对该校180余箱历史文献进行梳理,新发现了关于白求恩的大量史料。王海龙说:“我并不为了翻弄故纸堆,而是要展示白求恩这个真实的个人,他来到中国历经千辛万苦,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希望告诉国人更多白求恩的故事。”
他为自己的冲动道歉
坚持且执拗,是白求恩与众不同的性格。王海龙整理史料时发现一处细节:来到中国后,考虑到白求恩的安全,中共中央曾经考虑把他留在延安,却被断然拒绝,他并不能理解,甚至表现出暴怒。
白求恩听闻此决定后,在窑洞里举起手边的一把圈椅猛掷出去,圈椅砸穿了窗棂直飞到院子中——当然,白求恩事后坦率地为自己的暴躁道了歉。不过,他的道歉是有条件的。他说:“我可以为我的冲动道歉,但你们也要向前线拄着双拐的伤员道歉!”
白求恩为什么能顺利来到中国?王海龙发现,与宋庆龄领导的国际组织团队有直接的关系。“这批文献中发现宋庆龄大量的信札和工作文件,其中多次提及白求恩和美加援华医疗队。”
“据现有资料来看,白求恩跟宋庆龄有过联系,并非常敬佩她的爱国主义。”王海龙认为,以往很少有人知道宋庆龄在抗战期间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事实上她在海外大量募捐,团结不少国际友人支持中国抗战。
1938年1月,白求恩从温哥华启程,转道中国香港,然后赶赴汉口。奔赴延安途中,白求恩经历了九死一生,遭遇过日本飞机轰炸,被日军多次堵截,美国和加拿大报纸曾数次误报他的死讯。这一路上,白求恩携带给八路军的药品和器材被毁了大半。
在炮火连天的抗日战场上,白求恩对八路军简陋的医疗条件颇为担忧,但很快找到了解决办法——培养人才。1938年9月15日,白求恩在晋察冀模范医院成立大会上动情演讲:“你应该把伤病员看成是你的兄弟、你的父亲……他是你的同志。在所有事务中,你应该把他们排在第一位。”
白求恩在晋察冀常说一句口头禅:“你们要把我当作一挺机关枪使用,我不是明代的古董瓷器!”对此,当地的军民皆耳熟能详,甚至在欢迎晚会上,把这句话编入小品演给白求恩观看。
为“高薪”而烦恼
在庞杂的书信中,王海龙发现白求恩曾经因为“高薪”而烦恼,比如他在晋察冀战场拒绝党中央给他100元工资:“当别的医生每个月都是一元钱薪水时,简直不可想象我个人配接受每月一百块钱的薪水。即使是聂荣臻本人,每月也才是五块钱的‘不得了’的薪水……”
白求恩拒绝得很执拗,在1939年9月30日的信件中,他表示,在中共中央坚持下,即使他最后收下这些钱,也会用来购买药品和其他物资给战士补充营养。
“个性”白求恩的另一面,是对伤员无比关心,因此他在前线的威望很高,对士气产生很大的鼓舞作用。白求恩曾写信给友人,前线战士知道他在,就会高兴地奔走相告,不怕死地往前冲,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保护神”就在这儿。
查阅大量资料后王海龙发现,白求恩在中国的重要贡献在于把现代医学观念引入到缺医少药的八路军队伍中。他组织起医疗干部、医护人员甚至农民研制药材、制造医疗器械;他创办了卫生学校,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他还编写了《游击战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和技术》《战地救护须知》《模范医院组织法》等多种战地医疗教材。
白求恩在给友人的信件中说道,本来他打算1938年晚秋离开中国,回加拿大过圣诞节。但是由于战场需要,他将归期一拖再拖。在回国前夕,日军开始对晋察冀“大扫荡”,白求恩决意留下救助伤员,直到他献出了生命……
他不是一位个人英雄主义者
白求恩为什么选择与中国共产党人合作?有人误认为是白求恩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所致。通过阅读一手资料后,王海龙对类似说法并不认可,“基于他的正义感和英雄主义理想,亦是加共的成员,他当然要求跟中国共产党合作。”
对此,白求恩赴华途中的一处历史细节可以佐证。当年医疗队里还有一位美国医生,但是到了汉口一听说为共产党服务,就当场拒绝了,旋即返美。而这并没有影响白求恩日后的行程。
王海龙研究认为,“白求恩奔赴中国抗日战场的动机,与当时的传教士医生及那些纯粹以博爱和慈善目的去战场的赴华西方人士是根本不同的。他坚持奔赴晋察冀,坚持在一线工作,说明他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
事实上,白求恩奔赴中国战场前,他向加拿大共产党提出,他加入援华医疗队的唯一愿望是:“如果我牺牲了,请让全世界知道我是共产党员!”
王海龙打了一个比喻,白求恩的政治信仰犹如一盏明灯,让他能坚定地来到中国;而白求恩的“个性”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出白求恩普通人的一面,也折射出他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这“灯与镜”共同塑造了白求恩这个真实且立体的人。
(本报记者 章正)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