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县级志愿服务组织的公益创业样本

发布时间:2019-12-06 21:58 | 来源: | 查看:1351次

在山东公益圈里,济宁市泗水县微公益协会是个神奇的存在。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县级志愿服务组织,可以做那么多事情,撬动那么多资源?

  “我们也说不清楚,大概就是做得比较扎实吧。”协会第一书记马怀程说。

  事实上,这个目前能够一年筹资几百万、运作多个稳定志愿服务项目的公益组织,几年前,不过是一个因为摄影而聚在一起的拍客团队。

  2013年5月的某一天,几名拍客走进一个村子,镜头里的一个孩子让他们心头一颤。那是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妈妈患有精神病,奶奶年老多病,全家紧靠爸爸一个人打工支撑。小小的孩子眼睛里没有同龄人的神采,看见生人都会下意识地躲避。

  那一刻,拍客们都想为孩子做点什么。

  “他们当时就想镜头不只能拍美景,也能捕捉到那些困境中的孩子,给他们帮助。”马怀程说。

  他们把孩子的故事发到网上,为她寻求到了资助,并长期进行关爱帮扶。

  不久后的2014年,拍客团队成为一支志愿者队伍,开始关注那些村里的孩子们。从那时到现在,5年的时间里,志愿者们的脚踏遍了全县596个村庄,走访了5200多个家庭。

  “很少有团队能像我们这样下功夫。”在马怀程看来,这是他们能一直坚持下来的一个“法宝”。

  零零散散的志愿服务让志愿者们觉得“不解渴”,他们开始寻求转型,希望走专业化的项目运作。

  2016年,团队成立泗水县微公益协会,一个多项目运作、市场化筹资的组织初具模型。他们与省内外多所高校和优秀专业机构合作,通过实施“微爱1加N成长计划”项目,即“1个孩子,N项帮扶”系统为受助农村儿童少年提供“爱心助学”“温暖小屋”“带你看世界”“暖冬行动”和“家庭教育”等系统支持服务。

  有的时候,一点小小的关爱都能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开展“带你看世界”项目之初,志愿者们并没有期待一次小小的游学能够给孩子带来太多,“就是希望给这些贫困的孩子一个出去看看的机会。”

  第一次组织活动,因为孩子们从来没出过远门,34个孩子有17个晕车吐了,但是这依然挡不住他们的兴奋。

  还有一次,志愿者们带着高中的孩子们去北京参观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站在大学门外,有孩子坚定地告诉志愿者:“我一定会用三年的努力来换一张录取通知书。”

  一个孩子在跟着志愿者进行了一次海滨游之后,回来跟奶奶聊到大半夜,他说,那是他经历过的最开心的事。

  因为这个活动,还诞生了另外一个项目——微爱妈妈。

  在2018年的一次“带你看世界”活动中,一位女志愿者负责照顾一个六七岁的女孩。她发现女孩总是粘着她,会不自觉地拉她的衣角、牵她的手,在观看3D电影时,还扎进她的怀里。“别的志愿者说,也许她是想找妈妈的感觉。”马怀程说。

  那位女志愿者当时没太往心里去。没想到晚上睡觉的时候,女孩偷偷爬到她的床上,轻轻抚摸她的手臂,靠着她睡着了。

  那个晚上,女志愿者哭了,她想到了网上那幅照片:一个孤儿在地上画了一个妈妈,躺到“妈妈”的怀里。

  这成为微爱妈妈项目的起点。

  协会在全县范围内筛选合适的志愿者充当“微爱妈妈”,跟农村没有妈妈或者妈妈没有监护能力的孩子配对,给他们提供亲情陪伴。

  “我们规定一个月至少要2次、8小时服务。但很多‘微爱妈妈’每周都会去见孩子。”

  这些服务让公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也让他们心甘情愿为这些项目买单。

  协会每年的网络筹资都在逐年提升,今年的99公益日更是筹到了500多万。而这并不是他们唯一的来源,很多企业愿意拿出资金来,有一个企业承诺会拿出每年营业额的5%来进行捐助,还有的企业之间会进行“攀比”,看到别的企业捐的多了,也会默默地多捐一些。

  为了专业化运作这些项目,协会组织内部进行规范化管理。

  协会在每个乡镇都设立乡镇分会,设置一个乡镇负责人,统筹各村的志愿者和受助儿童。他们成为孩子们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对他们的要求是不开导航,不开定位,就能走到孩子的家,孩子家里的狗不咬他。”马怀程说。

  如今,协会还开设了公益淘宝店,让受助孩子们的家长参与制作一些工艺品,在网店售卖。他们还准备对接一些基金会,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帮助更多的孩子。

  他们还建立了全省唯一一家“爱心助学”系统,用于管理困境儿童档案。从救助对象信息真实客观上入手,把摸底、调查、走访贯穿帮扶全过程,通过现场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核实,采取全程文字、照片的形式进行痕迹管理,保证信息及时、公开、透明、有效。建立协会网站、微博和公众号和应用助学软件系统,制定项目资金流向台账,实时定期向社会公开公益工作动态,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我们给每个孩子都有编号,每个编号都有完整的档案,如今已经编到1900多号了。”马怀程说。

  协会现在有11个专职人员,每个月1200元钱,尽管收入微薄,可是每个人都是全心全意在做这件事。

  “天天跟打了鸡血似的,像能挣几十万年薪的人。”马怀程笑言。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陈凤莉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