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因“宏志班”改变了命运 30字班训成为人生财富(图)

发布时间:2010-02-06 08:4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9-12-16 | 查看:8074次

  宏志班15周年回望

  1995年9月1日,广渠门中学开办首届宏志班,右边这张照片就是首届宏志班师生的合影。弹指一挥间,宏志班已经有了15届学生,而当年的首届宏志班学生也已经步入而立之年。

  今天,我们回望宏志班走过的15年历程,不仅仅是为了寻访那些因宏志班改变了命运的孩子,讲述他们个体命运的起承转合;也不仅仅是以宏志班学生为个案,复述并再次放大他们这个特殊群体所共有的人性光彩;我们更加着意探寻的,是“宏志模式”——从15年前的宏志班到后来的宏志中学——这样一种以救助城市寒门子弟为出发点的探索,其成败得失,以及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所承担的符号价值。

  15年前,他们是首届宏志班学生。如今,他们已经步入而立之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过着平静而踏实的生活,当初的贫困生如今有的买了房子、有的有了自己的车,纷纷成家立业。虽然已经毕业十几年,他们仍然能流利地背诵当初的班训——“特别有礼貌,特别守纪律,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吃苦,特别有志气,特别有作为”。这30个字已经融化在他们的血液里,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

  住猪场的孩子娶了宏志班“粉丝”

  首届宏志班的高岭如今已经30岁了,在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工作,一家人住在花市附近,生活和美,其乐融融。但是15年前,这个幸福的家庭却在这个偌大的城市里找不到一块落脚之地。直到高岭进入宏志班,在班主任高金英老师的帮助下,这家人才得以在北京安下家。直到现在,高岭还一直把高老师称作“我们家的大恩人”。

  高岭是一个知青子弟,他的童年也是在外地度过的。后来全家调回北京,可是住处却成了最大的难题。因为没有房子,他们辗转流离,屡次搬家,最后借住在一间偏僻的猪场库房里。那里夏天苍蝇成群,气味难闻,屋内酷暑难当,冬天屋子四处透风,冷气逼人。由于附近外地人多,经常有人打架。这使高岭全家人心里都装满了惊恐。然而,就是这样的住处,却也因为猪场回收而让高岭一家再次面临走投无路的境地。

  高岭写了一封信交给高老师,这封名为《我想有个家》的信深深地打动了高老师,她开始了对高岭家的家访。高家的故事后来引起了市政府对这个群体的关注,政府出面为他们解决了一套15.7平方米的简易楼房。

  高家搬进了新居,生活也逐渐有了起色,高岭和哥哥的学习也更有劲了。高考那年,高岭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北京农学院。大学毕业之后,他顺利地进入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工作,并把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捐给了母校宏志中学,以报答社会对自己的培养。

  宏志班的故事当年曾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成为很多学校教育学生的教材,高岭和他的同学们也成为那个时期青少年的学习榜样。而他的妻子就是当年宏志班的忠实“粉丝”。“我们是工作以后通过朋友介绍认识的,当她听说我是当年宏志班的首届毕业生时十分惊喜,没想到当年的榜样如今就在眼前。”对宏志精神的钦佩和崇拜成为一支催化剂,加深了两人之间的感情。高岭说,他万万没有想到,宏志班的经历竟然在机缘巧合当中促成了一段美满姻缘。

  直到现在,高岭仍然能够流利地背诵起那6句著名的宏志精神——“特别有礼貌,特别守纪律,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吃苦,特别有志气,特别有作为”。工作8年来,高岭始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从来没有出过任何差错。高岭说:“宏志精神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它让我形成了自立自强、不甘服输的性格和习惯,无论面临怎样的艰难困苦,我都无畏无惧,勇敢面对。这种精神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

  “冻透的柿子”成为外企骨干

  田伟也是广渠门中学首届宏志班的学生。15年前,这个年仅14岁的男孩千里寻母的故事曾牵动着无数人的心;15年后,当初被老师称为“冻透的柿子”的田伟,已成长为一名外企的中层干部。15年,也许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却足以让一个人的命运轨迹发生转变。从即将辍学到大学毕业进入外企,从贫困弱小到成长壮大,田伟经历了比同龄人更多的艰辛与苦难。但同时,他也收获了更加宝贵的人生财富。

  田伟3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因病出走,没有生活来源的姥姥带着他和仅一岁的妹妹相依为命。田伟曾在作文中写道:“父母生了我,却不管我,把我抛向这冰冷的世界,任凭我用稚嫩的小手触摸这石头般的社会。”在田伟铅笔盒里有一行小字:“一切都是虚伪的。”

  回首当年的辛酸岁月,田伟的心依然有一丝阵痛掠过。“从小我就知道自己家里条件不好,别人买得起机器人玩具、冰淇淋雪糕,而我却没有钱买。”也许应了那句老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田伟从来不和别的孩子攀比。当时姥姥每月几十元的退休费和父亲每月寄来的50元生活费仅仅够维持祖孙三人的日常吃喝。姥姥为了能让孩子过得更好一些,还给别人“门前三包”打扫卫生挣一点钱,后来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也就没法做了。“我们每天三顿饭都是白菜豆腐。”幼时的贫困在田伟的心头刻上了难以抹去的烙印。

  在田伟正在备战中考时,患有精神疾病的母亲却不知去向了。他白天去上学,放了学就去找妈妈。从南苑到亚运村,几乎跑遍了所有的收容所。他甚至还去了一趟东北的鞍山,又千里迢迢去了山西。但是每一次都是满怀希望而去,每一次又都是失望而归。

  尽管家里突然发生了变故,但田伟依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宏志班。在宏志班3年的学习生活中,陆续有好心人为田伟捐款,田伟一颗“被冻透的心”渐渐融化。他告诉记者,“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

  1998年,田伟考进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系。田伟说:“大学4年,没有一个同学问起我的经历,就连同寝室的好哥们儿,也没人提起过这事。”

  原本以为没有同学知晓自己的经历,但毕业多年后的一次聚会,让田伟恍然大悟。“让我没想到的是,和我同宿舍的同学都知道我的身世,只是他们从没有问起过。也许他们是怕伤了我的自尊心。”大学毕业后,田伟如愿地进入了一家外企,担任软件开发的工作。转变了社会角色,田伟自称“适应得很快”。工作认真、待人诚恳是同事对他的一致评价。

  在单位里,田伟很少向别人提起自己这段苦涩的往事,“有时候和几个比较好的同事一起吃饭喝酒,聊着聊着就聊起了我曾上过宏志班的经历,同事们都很惊诧。”田伟笑着说。如今,田伟已是单位的中坚力量,上班没多久,他就贷款在天通苑买了套房子。他说,如果当初没有考入宏志班,他的人生将会是另一番模样。“在宏志班的3年改变了我的一生,它教会了我如何与苦难作斗争,也让我感受到了社会、学校和老师的温暖。”

  第一笔工资捐给学弟学妹

  如今的刘明已经是中国银行9年工龄的老员工,并已经取得金融理财师的资格。虽然已经从宏志班毕业了12年,刘明对当年的班训依然倒背如流。他说这则班训即使在他工作之后,也是对他最好的鞭策,他从宏志班获得了三笔财富:感恩之心、吃苦精神、踏实为人。

  刘明读初中的时候,父母所在的单位经济效益开始滑坡,到1995年,父母每月工资加在一起只有400元,这些钱不仅要供刘明上学,还要奉养老人。而当时,北京的物价开始上涨,这一年,刘明面临中考。就在1995年4月,刘明的初中老师在报纸上看到了宏志班招收第一届学生的消息,于是建议刘明报考宏志班。

  “考进宏志班之后,不仅所有费用全免,而且还发了校服和用餐补助,给爸妈减少了很多负担,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刘明说,宏志班让他真切感受到社会对贫困生的关怀。也正因为在困难的时候接受了大家的帮助,他才一直怀有感恩之心,在工作后拿到第一份工资时,首先想到的是把钱捐给母校的学弟学妹。

  刘明说,宏志班留给他的财富不仅是懂得感恩,还有班训中教导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第一届宏志班招收的都是走读生,当时刘明家离学校很远,骑车大约50分钟的车程,高中三年他每天风雨无阻地骑车奔波。刘明上大学读的是专科,进入中国银行后,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专升本课程,顺利拿到了北师大经济学院的本科学位。此后,他又参加金融理财师培训,用两年时间考下了国际金融理财师CFP资格,成为银行内第一批获得金融理财师资格的员工,而当时全国获得CFP认证的理财师只有2000人。刘明的妈妈说,考CFP资格需要一门一门地过,刘明白天上班、晚上学习,经常熬夜到12点多。

  “踏实”是刘明在宏志班收获的另一笔财富。“我在银行9年,一直从事基础工作,从开始的柜台服务,到现在的贷后管理。我觉得踏踏实实工作是做人之本。”30岁的刘明已经成家,买了自己的房子,还有了一辆车,踏踏实实地过着日子。(记者李莉 代丽丽 党晓晖)

(责任编辑:郭钰)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