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著书传承家风家训(2图)

发布时间:2019-12-03 20:47 | 来源:辽宁日报 2019年11月27日 11版 | 查看:4727次

   张树玉、白雪慧夫妇和他们的5个儿女。(本版照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白雪慧老人在校对书稿。

本报记者   丛焕宇

核心提示

本溪耄耋老人白雪慧写了一本名为《略回首》的书。确切地说,这本没有刊号的书是老人写的回忆录,她原本只想给子孙读,但被传到微信朋友圈后,使很多本溪市民得以阅读。人们感动于书中讲述的真实故事,由衷敬佩老人在耄耋之年动笔著书的勇气。作为作者至亲的人,白雪慧的子孙们更是读懂了故事背后的深意——孝行为首、正派做人、爱岗敬业,这分明就是老人用文字形式留给子孙后代的家风家训。

在本溪市明山区程家街程和鑫居小区,提起张树玉、白雪慧这对老夫妻,知道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张树玉曾是本溪市著名的妇产科专家,名气响当当;白雪慧一辈子教书育人,也是桃李满天下。

退休后,夫妻俩一方面尽享退休时光,一方面倾注大量心血在第三代和第四代后人身上——教他们读书识字,更教他们立身处世。

“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这对饱经沧桑的知识分子夫妻对儿孙后辈的感情里,除了含饴弄孙式的慈爱,更多的渗透着孜孜以求的进取期许,方正刚直的人格垂范,家国天下的格局淬炼。

大半生来,一路艰辛一路歌,他们想让后辈触摸自己“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生命观,践履自己足迹深深、感悟深邃的人间正道。于是,他们对后辈耳提面命、言行垂范;于是,他们握笔伏案,著书传承。

一生犯倔的白老撅

白老撅,是孩子们对老年白雪慧的爱称。在白雪慧老伴儿张树玉的解读下,“撅”与“倔”是可以交替使用的。当“撅”字理解时,有直率、不藏着掖着的意思;当“倔”字理解时,有执着、不半途而废的意思。“她从年轻那会儿就这样。”张树玉说。

说话时,张树玉尽量保持高声大嗓,以便让白雪慧听得清楚些。白雪慧显然听清了老伴儿的解读,她露出孩子一般的笑容,迅速接过老伴儿的话茬,“我要是不撅不倔,别说写不成这本书,恐怕整个人生都要改写了。”

白雪慧写的回忆录《略回首》,正是从她第一次犯倔入笔的。她在卷首篇《艰难——天真快乐缺失的童年》中这样写道:“1936年3月8日,我出生在辽阳县一个不到十户人家的小山村上瓦峪村,因战乱和家庭困难,到了上学年龄也没法进学校读书。1945年,好不容易盼来了抗战胜利,但父亲重男轻女,仍不准我去上学。一晃到了15岁,父亲又早早给我找了婆家,逼我结婚。这次我的倔脾气终于爆发了,以逃婚抗争。我感谢妈妈,她虽然也不识几个字,但支持我上学。最终,我的倔强、执着战胜了父亲的执拗,并赢来了上学机会。上学后,我如饥似渴地学习,仅用两年半便读完了高小,并考上初级师范学校。”

白雪慧人生中的第二次犯倔是爱上张树玉。1956年,她响应“到最苦的山村去”的号召,和其他7名女同学自愿报名到桓仁当老师,而由山东医学院肄业的张树玉也脚前脚后来到桓仁工作。与正常毕业分配不同的是,张树玉因毕业实习期间,拒绝把用于急救孩子的紧缺药品提供给某位管事的干部优先使用,而遭到开除团籍、不予毕业的处分。到桓仁后,张树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后经他人介绍,认识了白雪慧。白雪慧知道张树玉受处分的前因后果后,越发笃定张树玉正直上进,正是自己可以托付终身的人,所以无论别人有多少非议,她都没有动摇。

“人生中的第三次犯倔应该是写书吧,早就有想法,80岁生日那天终于动笔。两年多时间,6万多字,其中甘苦自不待言。孩子们见我着急上火,听力明显下降,都劝我放弃,就当写着玩了。可我不能给孩子们树立半途而废的负面形象,硬是咬牙坚持写完了。”白雪慧说这番话时,女儿张璐璐、张琳琳眼圈泛红,姐妹俩压低声音告诉记者,“家中祖孙四代21口人,每个人看完这本书都落泪了。执着是老人的性格,更是值得子孙后代学习的品格。”

苦练针线活的张大夫

“无论身处怎样的逆境,都不要忘了爱岗敬业。”这是白雪慧的人生感悟。从1956年自愿报名到桓仁落后山村教学,到1981年调入本溪市内工作,她把25年的青春和热情献给了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其间,她因父亲的成分问题连同丈夫迟迟未得到的平反证明,遭受了种种不公平对待。虽然工作中总是挑最难最重的担子,但评优入党总是没有她。尽管如此,她从不抱怨,依然深爱着教育事业和山里的孩子们,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她带的班级是全校、全县最优秀的,她是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1980年,44岁的白雪慧终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张树玉虽嘴上不说,但工作上一直和妻子比着高低。在桓仁工作25年间,他跑遍了桓仁的每个村庄。在救死扶伤的同时,作为妇产科大夫,他还在医疗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完成了桓仁首例用马尾缝合输卵管的手术。白雪慧和孩子们至今都记得,为了练好伤口缝合术,张树玉虚心向针线活做得好的人求教,其中就包括妻子白雪慧。孩子们更忘不了,无数个夜晚,妈妈在批改作业时,爸爸就在一旁一遍又一遍地缝袜子、缝袋子,一针一线细密到不仔细辨认基本看不出针脚的程度。

1981年1月,医术精湛的张树玉被调往本溪市中心医院担任妇产科主任,白雪慧在本溪市内的新单位也欢迎她早日报到,但白雪慧没有那么做,而是继续留在桓仁,直到她带的毕业班的孩子们毕业升入初中。

“姥爷姥姥面对逆境,仍然爱岗敬业,是我们一生都值得学习的榜样。”外孙女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即使得罪人也不失刚直

“即使得罪人也要说真话,不失刚直。” 白雪慧在书中这样写道。张树玉说:“老伴儿一生都这样做,也要求孩子们这样做。虽然她不止一次吃过说实话的亏,但始终教育子孙后代做人不要违心说假话,她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要说真话、做好人,即使得罪人或吃亏也值得。”

1981年,白雪慧调到本溪市内的东明小学。因学校当时缺校医,且老师中只有白雪慧是医生家属,占着近水楼台的优势,她被学校推举做校医。人过中年改行,对白雪慧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她一方面跟张树玉苦学医学知识,一方面尽快熟悉掌握单位职工医药费报销等相关业务。

有一次,一名老师找白雪慧报销医药费,白雪慧看到报销单又是厚厚一大沓,金额算起来居然比全校老师报销费用的总和还多。联想到这名老师几年来的医药费始终畸高的情况,白雪慧要求她说明原因。那名老师知道理亏,央求白雪慧看在同事的面子上高抬贵手,可白雪慧不为所动,及时堵住了医药费报销的漏洞。有人劝白雪慧,没必要为公家的钱得罪同事,小心吃亏上当。她却总是笑着说:“我家张树玉就因正直吃过亏,现在不也很好吗?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我怕是改不了了。”

孝行为首是子孙本分

百善孝为先,在《略回首》中占据着大量篇幅。她在书中写道:“我的父母年纪大了,在老家生活得艰难,树玉便提出接他们来桓仁,可以床前尽孝。在树玉的赡养下,老母亲享了几年福后去世,老父亲长寿,活到91岁高龄。树玉总是给老人买最好的食品、用品,怕老人心疼钱,就说买的都是最便宜的东西。”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白雪慧和张树玉孝顺老人的点点滴滴,两个儿子三个女儿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一方面尽着孝道,争着抢着到老人家中干活,确保两位老人始终儿孙绕膝,一方面把孝行为首的观念传给自己的儿孙。

不仅如此,白雪慧和张树玉还要求子孙们,不要把孝行狭义化,对独居的老人以及需要帮助的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同样也是尽孝。张璐璐告诉记者,全家人都牢记着两位老人的教诲,无论是在本溪工作的子女,还是在国外工作的孙辈,抑或是在外地求学的孩子,每人手里都有一本《略回首》,闲时读他们的故事,学他们的品格,在感动中传承良好的家风家训。

补记

两穗玉米

一个是医生,天天围着患者转;一个是老师,起早贪黑围着学生转。张树玉和白雪慧很难抽身陪伴自家孩子成长,但只要能挤出时间,夫妻俩总会不约而同地辅导孩子写作业,或者给孩子们讲做人做事的道理。张璐璐说:“爸爸擅长打预防针,妈妈擅长讲故事。譬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等名言警句以及颜回见财不起意之类的故事,我们兄弟姐妹小时候就能背得滚瓜烂熟。”

然而,孩子毕竟是孩子,无论怎么乖顺,怎么听话,也免不了有调皮捣蛋的时候。张璐璐和张琳琳小时候就有一次犯了错误,惹得平日里从不发脾气的爸爸暴怒之下抓起奶奶的拐杖,对姐妹俩破天荒动起了家法。

“说起来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大概八九岁。记得是立秋前后的一天,玉米叶子刚发黄,我和妹妹出去玩,弄得满手都是泥,就一人拿着一个小手绢到河边去洗手。洗着洗着,一抬头,就看到了河边吐着红缨的玉米,觉得特别好看,特别诱人,就一人掰下一穗,用手绢托着玩了起来。那年月玉米是生产队的财产,不是随随便便能碰的。我们俩掰玉米玩的事,很快就被看庄稼的人发现了,还没等我俩回家,早有腿快嘴快的村民把消息报给了我父母。当我俩战战兢兢回来时,第一眼便看到了怒目圆睁的爸爸和面沉如水的妈妈齐刷刷地挡在门口,心想这下子可惨了。”张璐璐说。

“果不其然,眼前的爸爸早不见了往日的和善,他一边厉声呵斥,一边抓起墙角放着的奶奶的拐杖,劈头盖脸朝我俩身上打来。而近在咫尺的妈妈也像变了一个人,非但不抢下爸爸手中的拐杖,还起劲帮腔,怂恿爸爸狠狠打,说只有打疼了才能长记性。”张璐璐接着讲述道。

这还没有完,挨了一顿打的姐妹俩又被罚了午饭,一起到太阳底下站着反省思过。“我爸爸工作的医院就在家门口,他透过办公室的窗户就能看到我俩的一举一动。我俩在毒太阳下笔直地站着,直到我俩快站不住了,爸爸才肯饶过。那天的情景一辈子都忘不了。”张璐璐说。

静静听完孩子的讲述,张树玉说:“打自己的孩子,哪个父母能不心疼?可老话说,惯子如杀子,溺爱出逆子。如果孩子做错了事,大人不严厉批评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偏离健康的成长道路。”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