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间美术蓬勃发展(4图)

发布时间:2019-11-17 23:57 | 来源:人民日报 2019-11-17 08版 | 查看:1050次

续传民族文脉 创造生活之美(逐梦70年)

  潘鲁生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国庆招待会民间剪纸纪念品《普天同庆》。

民间织花布衍生灯具,薛坤设计。

《中国民间美术全集》。

设计:蔡华伟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引导民间美术创作与研究发展,以民族民间文艺为纽带,广泛凝聚广大人民的精神力量,是我们的一项重要文艺使命。

  民间美术是人民的艺术,是生活的艺术。千百年来,年画纸马、剪纸皮影、陶瓷器用、雕刻彩塑、印染织绣、编结扎作、民间玩具等,存续在生产劳动、衣食住行、礼节礼仪、节日风俗的各个方面,是劳动者的艺术创造,也是民族的艺术之源。新中国成立以来,民间美术被纳入国家的文化建设与发展视野中,成为社会重要文化资源。新时代,民间美术作为维系文化乡愁的纽带、表达人民心声的载体,充满新的生机和活力。

  登上主流文化舞台

  新中国成立后,土生土长的民间美术开始反映现实题材,表现时代内容,积极服务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作为人民的艺术,上升为国家主流文化。

  “刺绣剪纸换拖拉机”,民间工艺出口创汇,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重要抓手。民间工艺作为国家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受到高度重视。上世纪50年代,首届“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会议”等都是国家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在发展生产、恢复经济的同时,过去被视为雕虫小技的民间美术登上国家文化殿堂,民间工匠艺人不但有了生活保障,还从做游方艺人或在行帮行会谋生,转为加入手工艺联社、文艺家组织,投身生产和创作,甚至成为民间美术家和工艺美术大师,有了从业的归宿。

  民间美术既服务国家建设,也成为社会公共文化的重要载体。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年画创作运动”全面展开,民间艺人以及众多油画家、国画家、版画家和漫画家积极参与,运用传统民间美术语言样式,宣传国家发展成就,为民间美术创作注入时代精神。此后,由民间绘画派生出来的新兴画种“农民画”成为新美术的潮流,并迅速在全国发展起来,由农民担当创作主体,画生活、抒胸怀、状时事,以生动的民间绘画语言表现时代主题,实现了民间美术的现代转型。这一时期,民间剪纸、版画等也作为反映社会发展新貌的文艺样式,受到创作者青睐,形成了民间美术表现新中国重大历史题材的热潮。

  在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将艺术创作与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不断从基层、大众和民间汲取养料,深入学习和研究木版年画、剪纸、彩塑、木刻等艺术形式,力求形成主题性创作的“民族化”和“大众化”风格特征,对民间美术价值的认识和认同不断深化。可以说,民间美术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闪光的一页。

  成为可持续文化资源

  改革开放后,民间美术独树一帜,守正创新,在文化、艺术、教育以及经济等领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迎来新一轮民间美术“热潮”。

  首先是关于民间美术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进一步展开。不仅《美术》杂志开辟专栏,介绍各地的民间美术品类并展开理论探讨,《中国美术史》也纳入“民间美术”章节。《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编纂出版,更对浩繁的中国民间美术做出分类梳理和深入研究。与此同时,高校关于“民间美术”的学科建设相继推进,中央美术学院成立“民间美术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艺术学院开始招收民间美术专业研究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地方高校也相继成立了“民间工艺美术研究所”等学术研究机构。一时间,民间艺人进课堂、师生下乡采风蔚然成风,民间美术正式进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教育传承有了新的发展。此后,我国“民艺学”的学科建设思想正式提出,民间美术研究进一步向民众的生活领域拓展和深化。

  在教育和研究发展的同时,民间美术调查、保护与展览等工作进一步展开。“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筹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工作开展,“中国民艺博物馆”应运而生,从中国美术馆到县级基层文化馆均举办民间美术相关的展览活动,民间美术出版物大量涌现,都对“民间美术热”起到了推动作用。进入21世纪,“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全面启动,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协作,对包括民间美术在内的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普查和整理,在全社会范围内深化了民间美术保护传承的价值共识。

  在注重发展民间文化、倡导学术和教育传承的背景下,民间美术创作更加繁荣。以农民画为例,全国涌现了上海金山、浙江秀洲、山东日照、贵州麻江、陕西安塞等数十个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以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民间美术进一步由传统题材向现实题材转化,广大农民画创作者更加自觉自如地运用剪纸、刺绣、漆画、灶壁画、木雕等传统民间绘画的造型和色彩表达方式,表现新生活。在艺术创作和设计领域,许多创作者主动从民间美术中汲取养分,在本土民间美术资源中发现具有现代性的艺术元素,借鉴民间美术的绘画、雕塑以及工艺美术作品不断涌现。一些平面设计、产品设计也汲取民间美术元素,形成富有民族意味、传统文化内涵和鲜明“中式风格”的当代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的趋势下,年画、剪纸、刺绣、编结等民间美术回归民众生活,以个体作坊或集约生产等形态发展,生产富有历史感、民族审美价值的文化产品,创新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

  承载文化乡愁和国家形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定文化自信,守护乡土文脉,民间美术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新时代,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体现了国家对民间美术在内的乡土文化的重视,旨在复兴中华民间造物谱系和造型体系、激发创造性价值与文化活力的文化工程提上日程。如《中国民间工艺集成》编纂出版工程全面启动,力求科学梳理和研究中华造物谱系,为民间艺人立档、为民间工艺存志,在辑录中华民族对美的集体记忆和创造的同时,倡导中华美学精神,续传文化创造力的薪火。

  新时代,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民间美术创作呈现新气象。2017年由中国文联等单位主办的“中国精神·中国梦”全国农民画创作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广大农民画创作者坚守民间美术特色,突出“农民叙事”风格,书写变迁中的乡愁记忆,描绘发展中的乡村风貌,表现农村田野上的中国梦,在美术界产生积极反响。民间美术来自乡土、来自生活,能够唤起人们的乡情乡思和民族情感,能够把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融汇在一起。如今,民间美术的这些社会功能,在激发乡村文化创造力、凝聚力和新时代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方面,体现出重要价值。

  新时代,民间美术在国家形象的设计与传播中作用更加突出,民间美术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艺术表演中,民间年画、风筝、剪纸作为富有特色的艺术语言,展示了美好生活的画卷。在威尼斯国际双年展中国馆展览中,皮影和竹艺展示了传统文脉,阐释了民间美术生生不息的力量。一系列文化艺术交流富有感染力,成为宣传国家形象的生动组成部分。

  新时代,民间美术进一步回归生活,成为人民群众生活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表征。新春的新年画、剪纸、灯彩,红火喜庆,人们在民间美术的审美体验中获得切实的文化归属感。乡村的手工副业打柳编筐、绣荷包、编织“中国结”,安宁祥和,以手艺致富为田园生活注入活力。在我国城乡中小学课堂上,传习民间匠作,捏泥人、做风筝、学剪纸,生动有趣。民间美术进入中小学教材,成为中华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产业发展中,中国设计借鉴民间美术元素形成特点鲜明的新中式风格,民间美术之美成为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的动能。

  新中国70年的文化传承中,民间美术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审美理想,滋养民族精神,支持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70年的社会发展中,民间美术在更新迭变中积蓄了新的生命力。70年新中国坚实的步履中,民间美术作为人民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体现民生、民情和民风特色,更描绘着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续传民族文脉、创造生活之美的民间美术,必将迎来新时代的繁荣与发展。

  (作者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