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托起文化强国建设新高度

发布时间:2019-10-22 23:57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10-22 16:22 | 查看:626次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贺信的几点思考

  范玉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当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这个重大判断时,它指的是中国发展的一种整体性状况,不单纯是指中国在经济上要成为强国,尤其是指在文化上要成为强国,这才是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完整内涵,甚至后一个维度更重要。所谓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的发展要为人类文明做更多贡献,也更多是在文化意义上。中国的文明型崛起本身是一种精神上的创造和价值上的共享,它重构了一种新的世界历史逻辑,是一种人类文明意义上的世界共同价值追求,传播的是超越、互鉴、相通意义上的新文明观。文艺引领时代,文化引导未来,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彰显了一幅有别于“文明的冲突”的世界共在共荣的和谐画卷。当下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正迈向伟大复兴的新拐点,文艺作为“特殊的声响和色彩”需要在其中担当重要使命,从而凸显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创造,以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托起文化强国建设新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做出了多达十余次的重要论述(包括发贺信),有着远远超越于文艺工作本身的战略思考。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的贺信中,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所寄予的厚望,极大地振奋了全国文艺工作者的心灵。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文艺工作者的关怀厚爱。

  新时代伟大民族复兴要有精神之强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70年的砥砺奋进,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拐点时刻,开始进入“强起来”的历史征程。“强起来”首先表现为精神之强,以精神创造张扬民族的奋发有为、刚健清新和胸怀世界与以德感召的文化情怀,所谓文化兴国家兴,文化强民族强。所谓“强”不仅是指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更要有一种精神力量的蕴蓄与张扬,甚至只有精神之强才可以称得上“伟大”,从而成就了一个伟大民族自豪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文艺界的风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三俗”文艺受到了强有力的抵制,风清气正、骨气奇高、面向现实,追求卓越的主流文艺发挥了强有力的价值引导作用,一些优秀的精品力作镌刻了时代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1] 作为对时代精神的描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在波澜壮阔的时代,十四亿人民在神州大地上进行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史诗般实践,怎能缺失中华民族新史诗的“谁持彩练当空舞”的豪迈?契合时代特点的新文艺新业态丰富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美好生活需要丰富的精神食粮。新时代一定要有新时代的文艺经典之作,正是精神之强才能定义一个民族的伟大,伟大是一种精神价值的高扬和精神力量的彰显。何以支撑精神?当首推文艺。唯有文艺精品不断涌现,以精品力作点燃精神之火、焕发理想激情,这个时代的气象才能得以彰显。在精神的锻造上,只有文艺才能鼓舞起生动的原则,才能为民族奠基、为社会铸魂,只有伟大的文艺才能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荣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是对广大文艺家寄予的厚望,并赋予了文艺更大的时代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高度重视,视之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不仅源于其自身深厚的文艺修养及其艺术情怀,更是对文艺使命的倚重,在其心目中文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格外凸显,是中国真正“强起来”的表征。真正领会和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发展所担负的重要使命,必须结合文艺工作实践及其价值指向加以把握。

  文艺要以精品力作凝聚起民族复兴的伟力

  当下,随着全球化运动日益深入,世界文化思潮的相互激荡大多是以文艺精品博弈的方式显现。事实上,只有优秀文艺作品才能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和艺术卓越性追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2] 在他看来,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文艺要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就要以文艺精品、文化经典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用更多弘扬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人审美追求的精品力作回馈时代、奉献人民。在精神力量的凝聚上,文艺就像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圣火,能够照亮一个民族精神的天空。在国力的凝聚上,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韧不拔的伟大精神,更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中,文艺是那生生不息的精神之火,它赓续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开启了人类文明跃升的新时代,是那牵动着十四亿人民目光的精神之炬,托起了中华民族震古烁今的新时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中,一再号召文艺家要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为我们的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为中华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深刻诠释了新时代文艺的使命,需要我们结合文艺实践落地生根。对此,一是要紧紧抓住时代,使文艺发展与时代同频共振,为时代的进步鼓与呼。所谓“抓住时代”,就是既要在时代之中,又要在时代之外,才能透过能指的喧嚣,洞悉所指的实质,而不是被时潮所裹挟,进而丧失批评家应有的价值立场。唯此,需要处理好文艺发展中“变与不变”的关系。既要看到当今时代科技特别是数字化技术对文艺发展的深刻影响,文艺新业态的层出不穷,新的消费群体的崛起;看到文化市场在文艺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处理好市场导向与艺术卓越性追求之间的关系,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双效统一的原则;更要看到当前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的波谲云诡,以及世界战略格局重组下的全球文化秩序变动的现实境遇,这些都是需要把握的“变”的方面。此外,更要深刻洞察“不变”的方面,那就是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着重强调的“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从文艺为工农兵大众服务,到当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一再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其核心都是坚持“以人为本”,这些可谓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文艺为人民的“不变”初心。“变”与“不变”的关系深刻影响了当下文艺发展的格局,要求洞察文艺发展格局的变化,不断健全文艺生态。今日之时代,人人都是艺术家,只有强化使命和责任担当,才能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之强。二是引导文艺精品创作,推动文艺发展从“高原”迈向“高峰”。这对当下的文艺批评工作来讲,就是要有当代文艺经典化的阐释能力,在今年参加的几个文学创作研讨会上,大家都在探讨“今天我们应该向柳青学习什么?”这愈加强化了文艺批评要参与当代文学经典化过程的迫切性。另外,更要有能力对当前的文艺创作做出有效批评,要充分发挥文艺批评的价值导向作用。如今年入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歌剧《沂蒙山》、话剧《塞罕长歌》等诸多优秀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可谓是“高峰”之作,是新时代的文艺精品力作,文艺评论就要为之鼓与呼。此外,当代文艺批评还要强化“以中国理论阐释中国文艺实践”的能力,要有建构中国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自觉,要有从执着于独特性迈向理论普遍性的勇气。这是今日之时代要求,今日之中国精神“强起来”的理论召唤,批评家要在悉心倾听中发出时代的强音。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是全党全社会的责任

  1949年7月19日,第一次文代会闭幕,这是两支(解放区和国统区)革命文艺队伍的胜利大会师。新中国的文艺发展在团结中进一步筑牢了政治体制之基,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权,在精神上不断纯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扬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政治诉求。今天,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通过对文艺使命的高度倚重,是着眼于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文化诉求,是对人类文明跃升方向的未来引领的前瞻性战略考量。其意味更加深长,道路愈加艰难。要求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理论家,要有化解风险挑战和战胜艰难险阻的思想准备与实践能力!

  当年,毛泽东通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旨在教化大众——以文艺作品的普及,提升大众的文化素养和理想追求,调动起最广泛的民族力量抗击外侮,其重心落在大众的文艺普及上,从而使文艺成为全民的文艺;今日,伴随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通过大众化——以文艺精品的形式增强民族自信心,使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旨在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重心在于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以文艺精品推动文艺创作由“高原”迈向“高峰”。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鼓舞起全社会的理想追求,需要以文化活力的充分迸发振奋全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在人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都自带麦克风的分众传播时代;在人民不但是文艺的“剧中人”,更是文艺作品的鉴赏者、评判者的时代;在每个人既是价值的消费者,又是意义的生产者与传播者的时代,每个人都需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分力量。因此,作为党和人民连接纽带的文联和作协,不能仅仅把目光盯在体制内的文艺家和作家身上,更要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焕发出每一个人的创作潜能和艺术天赋,从而汇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之力。在文艺发展格局变动的当下,我们要在一种深刻性上理解文艺生态的健全,深刻理解艺术和艺术家何为,使文艺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实践中,牢牢掌握党的文化领导权,就要真正把人民装在心里,深刻明白“人心就是最大的政治”,文艺要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欢乐着人民的欢乐,艺术家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要把文艺精品书写在人民的心坎上。

  新时代之文艺发展不是小我之呢喃,不是杯水风波之向隅而泣,而是在尊重文艺规律基础上的时代精神之弘扬,是对民族爬坡越坎的精神指引,是对全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助推,是对人类文明新贡献的文化准备。茅盾曾经讲过,文学家所欲表现的人生,绝不是一人一家的人生,乃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文艺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力”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重新阐释了文艺与时代的关系,并赋予了新时代的价值内涵。它要求艺术家要担当起作为时代亲历者、见证者的责任,要用脚和眼来感知新时代的冷暖变化,在“身入”中触摸时代的脉搏,在“情入”中感知大地的丰富多彩,在“心入”中倾听人民的心声。唯此,文艺创作才能接地气、通人气、扬正气。新时代已经发出召唤,文艺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需要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地迈向新时代。

  文艺不负使命,就要不断契合国家需求的延伸,在创新中能够描绘出时代之变,要有表征新时代的艺术能力,能够创造出新时代的审美符号和人物形象,更要在新时代发挥培根铸魂的功能,由此才能成就新时代文艺发展的艺术高度、精神高度和文化高度,才能在弘扬中国精神中肩负起时代使命。文艺不仅是创作,更需要批评的介入,尤其需要文艺批评站在时代审美思潮前端去引领文艺发展,相应地要求文艺批评要生成向着人类文明跃升方向前倾的引导力。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与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学术体系建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8ZD006。)

  注释

  [1]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7页。

  [2]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7页。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