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0-21 22:29 | 来源:人民日报 2019-10-16 20版 | 查看:289次
张雅文
文学对我而言,可谓生命的需要。生活于我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我喜欢采访,喜欢深入生活,生活远比我的想象更丰富,也更深刻,只有深入生活,才能使我了解社会,了解人民,真正地认识这个大千世界。
前不久,我刚完成一次采访,用半年多的时间,采访了二百四十二名少年犯及监狱干警,使我对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有了深入的了解。采访中,这些未成年的孩子拉着我的手,向我倾诉他们内心的痛苦、迷茫与忏悔。我为书取名《妈妈,快拉我一把》。
令我震撼的不只是少年犯,更有监狱的警察。警察之于这些迷途的孩子,就像父母和老师。比如那位被少年犯称为“何爸爸”的何警官。
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因盗窃抢劫罪被判七年。何警官好不容易打通少年父亲的电话,希望父亲鼓励孩子好好改造。父亲却在电话里拒绝,并把满腔的愤怒发泄到何警官头上,“我一个人起早贪黑带着他,可他不学好!他犯罪是他自己造成的,不是我的责任!我不管!”
何警官苦口婆心地劝他:“怨恨不能解决问题。孩子知道错了,我们正在帮助他,希望你能和我们一起齐心协力,帮助孩子走上正道。”一连多少次,何警官把少年写给父亲的信,在电话里念给他听,终于有一天,父亲在电话里放声大哭。不久,少年接到父亲的来信,兴高采烈地对何警官说:“我以为爸爸不要我了,爸爸来信了,爸爸说盼着我回家呢!”
不久前,我刚从哈尔滨工业大学采访归来,正在撰写一部科学家的传记。他就是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永坦先生。这次采访,让我对“红色工程师摇篮”的哈工大,对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有了全新的认识。走近八十三岁的刘永坦院士,我看到一颗高洁的心灵。
刘永坦院士在人民大会堂领奖时讲道:我始终坚信,国家需要是最强大的动力和信心,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就一定能干好,正是这种信念牵引着我们一路爬坡过坎,不放弃,不动摇!
采访高尚的人,无形中净化着我的灵魂!
为了追寻几位国际友人在二战期间拯救被害国人民的事迹,我曾多次赴比利时、德国、丹麦、奥地利等国家采访,我曾走进德国纳粹将军法肯豪森在德国拿骚的故居,聆听当地三任市长讲述法肯豪森晚年的惨淡人生;走进德国海德堡拉贝孙子的家,聆听拉贝的孙子讲述他爷爷在南京大屠杀期间,营救众多中国人的故事;我曾走进丹麦,听取丹麦人辛德贝格的外甥女,讲述辛德贝格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拯救江南水泥厂中国员工的故事……
我曾走进比利时,抢救性地采访了八十八岁高龄的伟大中国女性钱秀玲。
她在二战期间,通过一位德军将军,救下一二百名要被盖世太保处死的比利时人,因此被比利时政府授予英雄勋章。我把她的故事挖掘出来,以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形式推广,引起了广大受众的震撼。
一系列的采访,开阔了我的眼界;不停地行走,让我对现实有了更深的了解。是的,生活给了我无尽的素材,也给了我认识世界的机会。
(作者为黑龙江作协名誉副主席,代表作有《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等。)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