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要对“洋垃圾”说不?(4图)

发布时间:2019-10-17 00:36 | 来源:人民网 2019-10-06 11:06 | 查看:984次

  林晓丽 钟巧花 兰志飞

  频频刷屏的“洋垃圾”,是什么?

  “洋垃圾”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中国对“洋垃圾”说“不”能够带来什么?

  经过梳理可以发现,中国对“洋垃圾”说“不”,正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着中国智慧。

  打开国门后,“洋垃圾”来了

  8月6日,正午的日头正晒,在中国南方省份福建的重要口岸——福州港口岸江阴港区,海风裹挟着热浪袭来,一艘外国货轮停靠在码头的泊位上,工人们顾不上休息,忙用岸桥将集装箱从货船上卸下。

  这里,是中国海关限定的18个固体废物进口口岸之一。

福州港口岸江阴港区。焦艳摄

  进口固体废物,听起来可能有点陌生,但如果说“洋垃圾”,大家就明白了。

  “洋垃圾”是一种俗称,广义上,“洋垃圾”泛指所有从国外进入中国的固体废物;狭义上,“洋垃圾”特指以走私、夹带、瞒报等方式输入的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或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属于限制进口的固体废物。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打开国门初期,固体废物进口之门开启——“洋垃圾”进来了:

  彼时,迅速成长的国内制造业和建筑业需要大量塑料、金属、纸张等原材料,经过处理的发达国家的固体废物正好可以填补原材料的缺口,固体废物进口由此应运而生。

  在改革开放中发展迅速的广东、浙江等省,很快成为固体废物进口大省。早年在广东亲历进口固体废物贸易工作的陈秀芳向人民网记者回忆,很多制造企业对低成本原材料的需求量巨大,使得进口的固体废物成为“香饽饽”,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固体废物的进口量有增无减。

  2018年3月17日,时任环境保护部部长(现任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说,“大概20年前,我们整个进口量(固体废物)也就是400万-450万吨,20年间,固体废物进口量增加到4500万吨,增长得还是很快的。”

  挡住“洋垃圾”,为人民群众谋福祉

榕城海关关员核对实施查验前的派单。 焦艳摄

  过去我国的工业基础薄弱,处于“以环境换经济”的发展阶段,进口一些有二次利用价值的“洋垃圾”,成为当时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王永好告诉人民网记者,早期国内人均垃圾生产量比较少,环境容量能够消化处理“洋垃圾”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内也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环境承载力有限,环境问题就显现出来了:

  一方面,“洋垃圾”囤积在我国境内,由于处理方式不当,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明显。焚烧产生的有害气体会污染大气环境,酸浸、水洗废物会危害水体、土壤环境,直接丢弃、填埋更是加重环境负担。

  另一方面,“洋垃圾”会损害经济结构。低端产品如果源源不断供应,从垃圾回收企业到制造企业再到消费者,每一环都有利可图,就无法倒逼“散乱污”企业转型升级。

  工信部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制造业已经覆盖了国际标准行业中制造业大类所涉及的24个行业组、71个行业和137个子行业,成为全球制造业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需要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告别“以环境换经济”已是必然趋势,对“洋垃圾”说“不”迫在眉睫。

  如何说“不”?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傅十和表示:“如果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就需要政府进行环境管制。”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一直在努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九大又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政策所指正呼应了民心所向。

  今年1月,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公布:2018年收到全国网友留言共31万条,在网友留言最关注的热点领域中,环保排在第四位。

  可见,人民群众对于“拥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生态学系主任黄凌风教授认为,从实现拥有高品质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都要走上更高的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道路,这是生态文明的本质,是新时代的一个典型特征。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阶段,对“洋垃圾”说“不”,寻求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是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必然选择。

  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如今,中国正在践行生态文明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如今,进口固体废物的“口子”越收越紧。

  2017年7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2018年1月,我国正式施行禁止“洋垃圾”入境新规,停止进口包括生活来源废塑料等4类24种固体废物;2018年4月起,我国又分阶段将32种固体废物调整为禁止进口。

  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下称《意见》)把目标指向“力争2020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意见》指出,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严厉打击走私,大幅减少固体废物进口种类和数量,力争2020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

  这成为中国坚决对“洋垃圾”说“不”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我国禁止“洋垃圾”入境新规实施后,打击力度更大。海关总署接连开展“蓝天2018”“蓝天2019”专项行动,对“洋垃圾”形成了高压打击态势。

  政策调整效果明显。

  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18年我国进口固体废物(废塑料、废纸、废金属)的数量同比下降43.4%,其中废塑料的进口量降幅达99.1%,仅剩5万吨进口量。

2018年我国进口固体废物数量下降明显。 制图:焦艳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发布对“洋垃圾”的禁令后,多个发展中国家开始效仿。今年5月,马来西亚宣布将把450吨进口垃圾送回日本、美国等地;6月,菲律宾坚持将69个装有违规进口垃圾的集装箱送回加拿大……

  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世界环境保护会议上通过《控制危险废料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下称《巴塞尔公约》),旨在遏制越境转移危险废料,特别是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和转移危险废料。

  “我们通常说,污染者付费或者产生者付费,发达国家使用了一种产品,产生了废物,这个就应该由他们进行处理。根据《巴塞尔公约》,各国需要尽可能基于自己的设施和能力来处理固体废物,这是国际上公认的原则。”清华大学/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助理主任赵娜娜说,中国积极践行《巴塞尔公约》,引领其他发展中国家对“洋垃圾”说“不”,体现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在对“洋垃圾”说“不”的同时,中国也在再生资源的发展道路上付出诸多实践。

  赵娜娜认为,从固体废物处理的规模和产业链完整角度来看,由于中国长期在做回收利用的工作,所以对各种固体废物可以实现很好的回收利用。

  见证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发展历程的陈秀芳,敏锐地抓住了转型升级的机遇,推动形成“垃圾分类+再生资源”两网融合的绿色全产业链。“中国把‘洋垃圾’的口子‘勒住’,大大促进了国内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那些杂、乱、脏、散的回收厂将会逐步被淘汰,而原来依靠进口固体废物作为原材料的制造企业,会将视线转向国内垃圾。”她说。

在福建福州的智能垃圾回收站,市民积极进行垃圾分类投放。 焦艳摄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中国对“洋垃圾”说“不”,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举措,能够倒逼国内再生资源行业的转型升级,强有力推动我国垃圾回收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这恰恰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着中国智慧。

  “我们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需要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在提倡生命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时起到一个带头作用,走向新的发展阶段。”黄凌风教授说。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