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乒乓球能成为中国“国球”?(组图)

发布时间:2019-10-17 00:19 | 来源:人民网 2019-09-10 00:45 | 查看:1020次

  朱凯 张帆 赵欣悦

  编者按:

  从1949年到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70年的风风雨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一切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来自哪里?世界充满好奇,时代不断追问。

  人民网重磅推出“70年70问”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寻找历史性成就蕴含的“中国基因”,破解历史性变革背后的“中国密码”。

  北京时间4月28日,随着瑞典“黑马”法尔克回球下网,中国选手马龙以4-1夺得了2019年乒乓球世锦赛男单冠军,同时实现了世乒赛男单三连冠。获胜后的马龙扔掉球拍,高举双臂,仰天长啸,在现场观众一片欢呼声中,尽情享受着这个属于自己以及整个中国乒乓球队的辉煌时刻。

  至此,中国乒乓球队在本届世乒赛中成功包揽了5项冠军,其中夺得女双冠军的“00后”小将孙颖莎成为中国乒乓球队第115位世界冠军。由此,中国乒乓球队在世界大赛中斩获的冠军总数也更新为238个,其中包括28个奥运会冠军,诞生了刘国梁、孔令辉、张继科、马龙、邓亚萍、王楠、张怡宁、李晓霞、丁宁9位“大满贯”得主(奥运会、世乒赛和世界杯单打均夺冠)。中国无愧“乒乓第一大国”的称号。

中国乒乓球队在2019年布达佩斯世锦赛包揽五项冠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体育事业取得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关心体育工作,亲自谋划推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中国体育发展史上,乒乓球项目的地位最为特殊。它拥有着最辉煌的竞技成绩、最庞大的群众基础和最深厚的文化底蕴。“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一切从零开始”“小球转动大球”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口号和故事都来源于乒乓球。它们是中国乒乓健儿不断奋进的力量源泉,是深深影响中国体育人甚至社会各界的精神力量,是新中国高速发展的助推剂。乒乓球因此也被称为中国“国球”。

  零的突破 乒乓球为新中国体育揭开崭新篇章

  乒乓球运动于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当时的欧洲盛行网球运动,但由于受到场地和天气的限制,有些大学生便把网球移到室内,以餐桌为球台,书作球网,羊皮纸当球拍,在餐桌上打来打去。这便成了乒乓球运动。1904年,上海一家文具店的老板王道午从日本买回10套乒乓球器材。从此,乒乓球运动传入中国。由于易于开展,适合中国人的体质,乒乓球运动很快在中国流行起来,而真正火起来,还要追溯到1959年。

  1959年,第25届世乒赛在当时的西德多特蒙德举行。中国选手容国团连克强敌,收获男子单打冠军。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也成为中国乒乓球和中国体育腾飞的起点。恰逢当年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容国团等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回国后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周总理更是把容国团夺冠和十周年国庆列为1959年的两大喜事。这个冠军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意义非凡。它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成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典范: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做到!

  随着竞技成绩的提高,中国乒乓球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步提升。1961年,国际乒联将第26届世乒赛的举办权交给了中国,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次举办国际体育赛事。那一次,中国男队击败了称霸乒坛许久的日本队,首次夺得世乒赛团体冠军。而庄则栋和邱钟惠还分别获得了男、女单打冠军。邱钟惠成为新中国首位女子世界冠军,她帮助中国队实现了女子项目上冠军零的突破。

  1961年4月9日,中国男子乒乓球队在北京举行的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比赛中首次夺得男子团体世界冠军。这是中国队队员领奖后向全场观众致意。 新华社发

  第26届世乒赛,是中国乒乓球队成长壮大的里程碑,也是世界乒乓球运动的转折点。中国乒乓人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拼搏创新 乒乓精神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第26届世乒赛男团决赛最后一场,容国团在上场前喊出豪言:“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最终他2-1击败对手,力助中国队夺得男团冠军,而“人生能有几回搏”这句掷地有声的呐喊也成为中国乒乓球队、中国体育人的力量源泉。在此带动下,中国运动员都将拼搏精神牢记在心,代代相传。这也正是中国体育实现从弱到强的内在动力。

  提到中国乒乓球队另一个优秀传统,那便是集体主义精神。国乒集体里不仅有为国出战的主力,还有默默无闻的陪练,但无论何种身份,所有队员们都深谙:中国乒乓球队是一个集体,是整个团队在与世界争锋。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在我做运动员时期,毛主席几次接见我们。周总理也经常来鼓励乒乓球队。党和国家给了我们很多荣誉。每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一想到祖国人民的信任和期待,就会变得动力十足。在祖国荣誉、集体荣誉面前,每一位乒乓人都抛下私心杂念,心甘情愿为集体贡献全部力量。一支队伍的强大,没有集体主义精神是不行的。”

  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代代乒乓人秉承着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在一项以个人技能为主的运动中,淡化个人得失,坚持祖国荣誉至上,心甘情愿为队伍贡献一切力量。这也是中国乒乓球队能够一直屹立世界之巅的重要原因。

  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国乒乓球队的优良传统。图为中国乒乓球男队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夺冠后向观众致意。

  中国乒乓球队长盛不衰,也得益于这支队伍坚持勇于创新的精神。现任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是这一精神在新时代最鲜活的代表。运动员时期,刘国梁的直拍横打绝招震惊乒坛,帮助上世纪90年代陷入低谷的中国乒乓球男队重返巅峰;教练员时期,他创立“直通赛”,用公开、公平的方式鼓励队内竞争,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而在执掌中国乒协后,刘国梁更是加大了改革力度,带领乒协在奥运备战、职业体育、全民健身、青少年培训、市场开发、国际交流等诸多方面开展创新实践。

  在自身不断强大的同时,中国乒乓球还一直承担着在全球范围推广发展乒乓球运动的重任。从上个世纪派出大量教练支援指导亚非拉国家乒乓球队,到接纳以福原爱为代表的外国运动员来中国训练,再到实施“养狼计划”……多年来,中国乒乓人既敢于“走出去”也勇于“请进来”,不因自身屡创辉煌而沾沾自喜,不因帮扶对手强大而心生畏惧,这就是“国球”的胸襟与自信。国际乒联主席托马斯·维克特这样评价:“中国不仅拥有最优秀的运动员,还能帮助其他协会培养出更优秀的选手。”

  中国乒乓人代代传承下来的乒乓精神,是敢于拼搏、勇于创新,以乒乓精神为代表的中国体育精神与时俱进、历久弥新。这些强大的精神力量,与新中国一起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至今。

  乒乓外交 小小银球助力中国传递友谊

  新中国成立70年间,乒乓球不仅为新中国带来了无数荣誉,激发了民族自信,它还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传递友谊的桥梁,推动新中国外交踏上新的台阶。

  1971年,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乒赛期间,中国运动员庄则栋和美国运动员科恩之间的一次意外互动,引发了世界的关注。科恩在赶车途中,误上了中国队的大巴车。由于中美两国在那个年代还处于交往隔绝的状态,当时车上的中国运动员无人敢主动跟科恩说话,场面一度十分尴尬。就在这时,庄则栋主动前去交谈,并送给科恩一幅杭州织锦,而后,科恩则回赠庄则栋一件美国队纪念衫。

  两人的友好互动,奠定了“中美乒乓外交”的基础。而后在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新中国迎来了第一批美国客人。1971年4月10日至17日,参加第31届世乒赛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了中国。周恩来总理在会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称赞他们“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并通过他们转达了对美国人民友好之意。作为回应,美国总统尼克松当日即发表声明,结束了美国政府实行长达20年之久的对华贸易禁令。不到一年,尼克松访问了北京,中美两国签订了《上海公报》,中美关系通过乒乓球跨出关键性的一步。

多国乒乓球代表团来中国进行友好交流。(《人民日报》1971年4月14日第6版)

  中、美乒乓球运动员友谊比赛结束后,丁西林和有关方面负责人陪同斯廷霍文团长走下主席台,和两国运动员合影。新华社记者摄(刊发于《人民日报》1971年4月14日第6版)

  “小球转动大球”,在中国体育外交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乒乓外交”的深远意义影响至今。

  今年6月,二十国集团大阪峰会因中美元首会晤备受瞩目。“48年前,也就是1971年,就在离这里100多公里的名古屋,参加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中美乒乓球运动员进行了友好互动……”习近平主席由中美“乒乓外交”的小故事开场,讲述“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大道理。

  在中美“乒乓外交”48周年之际,应美国奥委会和美国乒协的共同邀请,刘国梁率领中国乒乓球队于今年8月赴美,与美国国家乒乓球队进行了共同训练。这是“乒乓外交”的延续,对此,刘国梁表示:“体育的贡献不仅仅是在球场上,中美乒乓外交如今已经48周年了,两国几代乒乓人共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美乒乓外交文化一定会代代传承下去。”

  老少皆宜 打乒乓球成为众多百姓的健身方式

  刘国梁在自己的微博中透露过一组数据:中国乒乓球人口将近1亿,其中有专业选手2000人,业余体校3万人,同时,一周打两次以上、一次一小时以上的民间乒乓球爱好者多达8300余万人。可见,乒乓球运动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健康的体魄和快乐的心情,成为他们的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辽宁省鞍山市有一位人气很高的乒乓球教练,她就是马龙、李晓霞的启蒙教练石海梅。作为一名基层教练员,58岁的石海梅把乒乓球当作一生的事业。1984年,当时在鞍山市26中学当体育老师的她,利用学校闲置实验室,开始教同事的孩子打乒乓球,球台则是她和学生家长凑钱购置。后来因为场地要被征用,石海梅说服丈夫把婚房腾出来,装进了乒乓球台,白天训练、晚上当床,就这样开启了乒乓球教练生涯。多年来,从她家走出、进入专业队和大学校园的孩子不计其数,而孩子们提起石海梅都愿意称呼她为“石妈妈”。问到为什么对乒乓球如此执着,石海梅表示:“干乒乓球的人就得有毅力,很多人不理解我图什么,但我只考虑怎么让乒乓球造福大众,让想走专业的人能成为冠军,让群众因为打乒乓球找到快乐。这就是我的追求。乒乓球让我的人生更加充实。”

  在鞍山,像石海梅这样的乒乓爱好者不计其数,而一年一度的“万人千台”乒乓球系列赛总能成为大家的狂欢。这项比赛历时数月,在全市各区县开展,每年都吸引上万人参赛。鞍山“全民皆乒”现象是中国大众乒乓球运动的缩影,人们对这个小圆球的喜爱也可见一斑。

  来自国家电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的高树萍也是一位乒乓球痴。从小接受乒乓球训练的她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走进专业队,但骨子里不服输的她并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喜欢这项运动。多年坚持打球的高树萍球技高超,也因此拥有着一副好身体。据她介绍,她一周至少要打球三、四次,每个月还要去全国各地参加业余比赛,全年下来,大型比赛要打10多场,社区的小比赛更是数不过来。记者与其约采访时,高树萍正在忙碌地收拾行李,准备奔赴山东参加单位组织的比赛集训。集训是枯燥而艰苦的,可高树萍更多的是兴奋与期待,“训练就会有提高,如果能帮助单位拿下好成绩,这些困难都不算什么”高树萍这样说道。

高树萍(后排中)在2017年天津全运会群众组夺冠。(图片由高树萍本人提供)

  在所有比赛中,让高树萍最难以忘怀的是2017年全运会群众组比赛,那次她拿了50-59岁组女单冠军。谈及那次比赛,高树萍依然激动:“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全民健身,我们才有走上全运会舞台的机会,这在过去连想都不敢想。小时候练球,我就想进入专业队、登上领奖台,那次夺冠,圆了我的冠军梦。”高树萍把全运会金牌展示给记者,同时她还拿出一张自己小学时的乒乓球奖状,感叹着这么多年时代的变化发展。无论是精致的奖牌,还是发旧的奖状,一切与乒乓球有关的记忆都被高树萍完好地保存着,这个小小的圆球是她一生不可或缺的伙伴。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2019年6月,在给北京体育大学2016级研究生冠军班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我看过你们不少比赛,每当看到我国体育健儿在重大国际赛事上顽强拼搏、勇创佳绩、为国争光时,我从心里面为大家喝彩。新时代的中国,更需要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希望你们继续带头拼、加油干,为建设体育强国多作贡献,为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新中国成立70年,以“国球”乒乓球为代表的中国体育曾经、正在并仍将扮演重要而独特的角色: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无数感动和荣耀,给大众百姓带来健康和快乐,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铸就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体育强国梦。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