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助学,孙玉生一家人爱洒深山(图)

发布时间:2019-10-16 09:31 | 来源:辽宁日报 2019年10月16日 12版 | 查看:1689次

孙玉生和儿子(后排)与受到资助的4名王台小学学生合影。(采访对象供图)

本报记者 刘 佳

核心提示

201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还在部队工作的孙玉生结缘于绥中县加碑岩乡王台小学的学生,并于2015年在他的微信朋友圈发起了“爱洒深山,一对一助学”活动。

在孙玉生的影响带动下,他的妻子、哥哥、姐姐、姐夫、妻姐,甚至远在德国的侄女和在美国的表妹等7位亲人,还有身边的战友、同学、朋友都参与进来。6年间,他们用爱为53名大山里的贫困学生铺就了希望之路。

采访孙玉生可谓一波三折。2014年秋天,绥中县加碑岩乡王台小学校长靳丙新联系记者说,他们小学每个学期都会接到两笔助学款,已经连续3个学期,汇款是从沈阳邮寄的,但汇款人的署名却是“一名解放军叔叔”,希望记者帮助寻找这名助学者。

然而,人海茫茫,偌大一个沈阳市,记者如何能找到这名刻意隐藏自己的“解放军叔叔”。不想2015年3月,靳丙新又打来电话,说那名“解放军叔叔”现身了,是沈阳军区(今北部战区)某部的一名青年军官,名叫孙玉生。靳丙新还告诉记者,孙玉生还对王台小学发起了“爱洒深山,一对一助学”活动,带动了全家人和战友参与,已资助20余名学生。

只是,当记者通过靳丙新提出采访要求时,却被孙玉生婉拒了。

今年8月,已经退休的靳丙新再次致电记者,还是希望记者能够采访孙玉生,“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心愿,也是那些被资助学生家长们的心愿。他们已经资助孩子6年了,受助的学生有50多名,咱山里人没什么好报答的,就是希望你们能给报道一下,表扬表扬他们。”

9月30日,在记者的再三劝说下,孙玉生终于坐在了记者面前。

无意间埋下一颗助学的种子

聊起助学,孙玉生首先用手机打开一张绥中县加碑岩乡联合学校2019年上学期的学生成绩单,第一名是一个叫陈甜甜的学生,以783分的总分遥遥领先全班其他50余名学生。

“这是加碑岩乡王台小学原校长靳丙新发给我的,每个学期他都会把受助学生的学习成绩发给我,陈甜甜就是我们资助了6年的一个学生。每次看到孩子们的成绩,特别是看到他们的进步,我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来,就像当年我的首长一样。”孙玉生说。

虽然已经离开部队,但在有着22年军旅生涯的孙玉生身上,依然保持着军人的气质,刚毅、真诚、严谨,洋溢在他脸上的笑容是那样纯粹而灿烂,让人感动。

1994年,18岁的孙玉生从黑龙江省呼兰县入伍来到沈阳市。由于他是那一届新兵中为数不多的高中生,新兵集训后,他被分配到沈阳军区某部勤务连,成为一名勤务兵。

不久,孙玉生所在部队开展助学活动,他经常为部队首长给受助学生汇款,也经常收发首长和学生们的通信,每次看到首长阅读受助学生来信时脸上那种开心、欣慰的笑容,听到首长讲起学生们在各个方面的进步时发出的笑声,孙玉生深受感动。那时候孙玉生就有了一个愿望,如果有一天自己有能力了,也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

2013年9月的一天,孙玉生与所在部队的战友们,偶然从电视上看到了介绍加碑岩乡王台小学的新闻,于是,纷纷捐款购买学习用品并驱车赶到学校开展助学活动。

加碑岩乡王台小学位于绥中县西北山区,那里是燕山余脉,海拔近千米的大山连绵不断,王台小学就坐落在这大山坳里。学校只有10间破旧的平房,教室里摆放着几张破旧的书桌和长凳,窗户上连玻璃都没有,只能用塑料布遮着。学校只有3名老师,其中靳丙新是校长兼老师。学生们上学要翻过几道山梁,有的学生要走两个多小时才能到校。学校门口还有一条十多米宽的河,夏天时,老师一大早要站在学校门口,将每个来上学的孩子背过河。冬天,没有钱买煤,学生们要从家里背来木材取暖……虽然学生们已被减免了学费,但上学所需的书本费等杂费,仍然让这里的贫困家庭无力负担,学生辍学现象时有发生。

因为工作离不开,孙玉生那天没有和战友们去王台小学,但听完战友们的讲述,看到他们带回来的照片,孙玉生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久后,靳丙新来部队回访时,孙玉生悄悄要下了他的手机号码。这时候的孙玉生已经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通信学院毕业成为一名军官,在基层工作几年后又回到了北部战区某部,并娶妻生子,还将黑龙江老家的父母接到了沈阳一起生活。

影响带动亲朋好友齐参与

为了让父母晚年生活幸福,孙玉生早在2002年就贷款买了房。2012年,他母亲患上癌症,为了给母亲治病,他欠下了不少外债。2013年,他和妻子每个月的工资收入加起来不到8000元,其中一半要还房贷,余下的钱供一家五口人生活,真有点捉襟见肘。

了解了王台小学的情况后,孙玉生没有和妻子王峥商量,就决定用妻子每个月给他的几百元零花钱资助贫困学生。他通过电话联系了靳丙新,提出要单独资助两名急需帮助的学生,但资助是有条件的,必须是努力上进的学生,他要一直资助到他们大学毕业。

靳丙新为他挑选了两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一个叫陈甜甜,一个叫靳长乐。陈甜甜的父亲矿难身亡,母亲靠给别人家的果树套纸袋赡养婆婆和抚养两个孩子,生活十分艰难,但陈甜甜非常懂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孙玉生开始给两个孩子汇资助款,每学期每人300元。在邮局汇款时,孙玉生在汇款人一栏写上了“一名解放军叔叔”,结果被邮局工作人员拒汇。工作人员要求孙玉生一定要写上汇款人的名字,孙玉生执意不写,他说自己只想资助两个孩子上学,不需要人家知道自己是谁。争执了半天,最后工作人员告诉他说,如果这笔钱被退回来,你就无法取了。

一周后,孙玉生给靳丙新打电话询问是否收到了汇款,靳丙新连说收到了,并再三询问他的名字,但孙玉生仍没有说出自己的姓名。

如此,一连几个学期,每当开学时,“一名解放军叔叔”资助两名学生的汇款都会如期而至王台小学。

2015年春节,孙玉生一家人回黑龙江老家过年。吃年夜饭时,孙玉生几次翻看手机短信,还忍不住偷笑,家人问他有什么喜事,孙玉生开始不肯说,在家人的一再追问下,他才把手机短信给家人看,原来短信是靳丙新发给他的受助学生成绩单,“我资助的两名学生这个学期都有了很大进步,陈甜甜又考了全班第一名。”全家人这时候才知道孙玉生助学的事。家人在称赞他的同时,也埋怨他做这样的好事为什么要瞒着家人。王峥说:“你应该让更多人知道这件事,或者成立一个助学团队,这样就能帮助更多的孩子。”

饭桌上,孙玉生的妻子、哥哥、姐姐、姐夫都表示要加入进来,就连当时远在德国读博士的侄女在给家人拜年时听说了这件事,也立刻表示要资助两名学生。

在盘锦市工作的王峥的姐姐王晶听说后,也立刻表示算她一个,并成功资助了陈甜甜的弟弟陈博翔。

家人的支持让孙玉生备受鼓舞,他将计划成立助学团队的想法发到微信朋友圈后,他的战友、同学、朋友立刻积极响应,又有多人参与进来。2015年3月,由孙玉生发起的“爱洒深山,一对一助学”助学团队就这样成立了。

一次难忘的“探亲”之旅

2016年6月,王峥的表妹刘倩带着女儿从美国回国探亲。姐妹俩聊天时,刘倩说想找个比较贫困的地方让孩子感受一下。王峥立刻想到了让他们一家人魂牵梦绕的王台小学的孩子们,和孙玉生提起,夫妻俩一拍即合“探亲去”。于是,在一个周末,孙玉生驾车带着妻子、儿子和刘倩及其女儿一起前往王台小学,开始了他们的“探亲”之旅。

汽车翻山越岭行驶了近5个小时后,他们来到了王台村。由于刚刚下过一场暴雨,路被冲断了,而他们给学校40多名学生都带了礼物,三个大人两个孩子根本拿不动。正发愁时,村路上有个老汉走过来,孙玉生急忙迎上前去,打听去王台小学的路。

让孙玉生意外的是,老汉看了看他们扭头就走,大家正发蒙时,却见那老汉背着一个大篓子又匆匆赶回来,不由分说将他们从车上卸下来的东西装进篓子里,然后背起说了声“跟俺走吧”,就大步朝前走去。

山路泥泞而崎岖,孙玉生几次要跟老汉换换肩,都被老汉拒绝了。老汉说,你就是那个解放军叔叔吧,你帮了俺们山里这些孩子啊,俺都不知道怎么感激你呢。

孙玉生喉头有些发哽,原来这老汉是知道他的。他没觉得自己做的事有多么了不起,却被这里的村民当作大恩大德的恩人一样感念着,多么纯朴可爱的村民啊。

在王台小学,孙玉生一家人和师生们欢聚一堂,之后又看望了受助学生。在了解了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还有哪些困难后,讨论如何更进一步地帮助他们。在看望手指有残疾、与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的初三学生陈凯琳时,从美国回来的刘倩当场表示资助陈凯琳。孙玉生知道,刘倩虽然在美国,但并不富裕,一家三口靠丈夫开出租车生活,因此劝她慎重。刘倩说:“全家人都参加了,我不能当落后分子啊。”

这次进山“探亲”之旅,不仅让两个孩子也让三个大人感受深刻,特别是孙玉生更感到责任重大,他和靳丙新商量,将资助延伸到从王台小学毕业的学生,资助他们上初中、高中和大学。

坚信知识能改变孩子的命运

从王台小学回来,孙玉生建立了“爱洒深山——助学王台小学”活动微信群,并制定了规则。他首先明确了“一对一”的含义,即资助者与资助对象一一对应(可一人资助多人),双方建立联系,结成帮扶对子,从建立资助关系开始,持续资助学生直至完成大学学业。

关于资助对象的挑选,则着重考虑品学兼优,同时兼顾家庭较困难的学生。资助标准为小学三年级以下阶段每个学期300元,三年级至初三阶段每个学期500元,高中阶段每个学期700元,大学阶段每个学期1500元。资助者可根据个人情况及被资助者学习进步状况,适当以奖励方式增加部分学费。

关于中途退出或中止助学的解决办法是,当资助者无意继续资助时,向发起者孙玉生提出申请,由孙玉生动员其他爱心人士接续助学。当被资助者因家庭或个人原因辍学,如果资助方有意继续参与活动,可另选资助对象,无意继续时,即可退出。

同时,明确由校长于每个学期考试成绩公布后将学生学习情况在群里通报,以便资助者了解情况,并由校方统一组织孩子开展服务、利他、传递爱心等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以期在心性和能力上进一步有益孩子成长。

6年坚守,6年付出,从最初孙玉生一个人资助两个孩子,到一家人及身边的战友、同学、朋友42人共同参与,共资助了53名王台小学学生及从王台小学毕业的学生,让这些大山里的孩子没有因为贫困而终止学业,让他们的人生多了向上的希望与勇气,更让他们感受到这世界的善意与美好。如今,被资助的学生中已有3人考上了大学,多人步入高中。

资助者中也有因生意失败或生活变故中途退出的,孙玉生都亲自接了过来。现在孙玉生资助着6个学生。他说,他坚信知识能改变这些孩子的命运,他也特别感谢亲人、战友、朋友、同学对他的信任与支持,为了帮助这些孩子走出大山,实现梦想,他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补记

爱心与孝心

采访中,除了助学,孙玉生说得最多的是他的家庭。虽然出身农家,但乡绅世家的孙家在十里八村是有口皆碑的“仁义之家”。一大家人父慈子孝,善良博爱,远亲近邻不管谁家有了难处,他们都会竭力相助。

都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2002年,孙玉生与同是军人的王峥相爱,而彼此吸引与欣赏的也是善良和博爱。他们结婚时还没有分房资格,只能借住在亲戚家。孙玉生想把远在黑龙江老家的父母接来赡养,于是他们贷款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商品房。“和父母一起住了十几年,人们常说哪有舌头不碰牙的,可王峥和我妈从来没有红过脸,王峥说不能让老人在子女面前活得战战兢兢。”孙玉生说。

2012年,孙玉生的母亲患癌,在将近两年的治疗过程中,王峥在其身边尽心尽力地照顾着。母亲去世后,老父亲的一切就由王峥照管,一年四季的衣服,单的棉的、薄的厚的,一天三顿饭荤素搭配不重样,还想着法子让老人开心。

2016年,孙玉生的老父亲在公园锻炼时认识了一名阿姨,怕儿女不能接受,老人很是踌躇。王峥知道后,近距离接触了这名阿姨,然后第一个表示支持。她的想法很简单,只要老人开心就是儿女最大的幸福。

两位老人决定在一起生活,孙玉生的哥哥特意给老父亲买了房子。但阿姨的儿女和亲属却劝说阿姨放弃,说人家的孩子不会总对你好,总有一天你会被赶出来。说得多了,阿姨自己也疑虑起来,有一次甚至因为一点儿小事,就要收拾东西准备回家。为了让阿姨安心,孙玉生和王峥对阿姨说:“您就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儿子、儿媳妇,和父亲好好生活。如果有一天老父亲先走了,我们也会好好赡养您,给您养老送终。”

这年春节,本来说好一家人要回盘锦陪王峥的父母过春节,但王峥放弃了原计划,将公公和阿姨接到家里一起过年,还给两位老人准备了零花钱和新衣服。丰盛的年夜饭,轻松欢快的气氛,让阿姨非常感动。她拉着王峥的手说:“这个春节,我过得太开心了,你们对我太好了,我放心了。”

此后不久,阿姨的外孙女结婚,孙玉生出差不在沈阳,王峥自己开车带着孩子陪两位老人参加了婚礼,让在场的人赞叹不已。

从部队转业后,孙玉生选择了自主择业,现在一家培训公司工作,经常出差去外地。王峥又肩负起照顾两位老人的担子,每周都要买些老人喜欢的食品去老人家里看看,陪老人聊聊天,给他们做点儿好吃的,再问问还需要些什么。王峥说:“几天不去,心里就不踏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