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3-27 09:03 | 来源:新华网河北频道 2010-02-05 11:05:03 | 查看:4714次
张聚校是元氏县的一位普通农民,他坚持在北川地震灾区志愿服务了500余天,拆危房,建新居,转移群众,照顾老人……春节前,在一位由他照顾了近一年的当地瘫痪老人去世后,他才回到河北与家人团聚——
一个不属于任何组织的志愿者,已坚持在北川服务了500余天。在这片一次次让他落泪的土地上,拆危房,建新居,转移群众,照顾老人……眼里手里,总有干不完的活儿。
他,就是元氏县南佐镇苏庄村村民张聚校——被网友称为“北川最铁杆志愿者”。
总理对他说:“你从河北来?辛苦了,谢谢你”
2008年7月25日,在家人的一片劝阻声中,张聚校带着自己仅有的2000多元积蓄,踏上了开往绵阳的火车。“地震发生两个多月了,每天在电视面前流泪,不到灾区做些什么 ,我心里不安!”张聚校说。
两天后,张聚校到达了北川擂鼓镇茨沟村。被眼前惨烈景象震惊的他,立即加入到了援建者的队伍中,拆房、建房、搭帐篷,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直到十几天后,他才搞清楚,这里并不是他一心要去的北川县城。
2008年9月1日,他正同众人拆除危房,突然听到了阵阵欢呼声,仿佛做梦一样,平日只有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温家宝总理来到了他们面前。总理握着张聚校的手,和蔼地说:“你从河北来?辛苦了,谢谢你。”张聚校忍不住泪流满面。
2008年9月10日,张聚校从茨沟来到了任家坪。他每天吃泡面,建房子,挖排水沟,有什么活儿干什么活儿,哪家需要就去哪家帮忙。渐渐地,他成了板房区的一员,人们待他就像待自己人一样。
老人的孙女对他说:“请留下来和我们一起过年”
2009年2月27日,刚刚过了正月,归心似箭的张聚校就又赶到了任家坪。
村里为他安排了一个住处,虽然他不属于任何志愿者组织,但在村民的心里,早已认可了他的志愿者身份。
一个月后,村干部找到一直忙于帮村民搞重建的张聚校,给了他一个特殊的任务——照顾中风瘫痪的杨秀云老人。
本来,已经84岁的老人卧床不起,大小便都无法自理,但在张聚校的精心照顾下,一个多月后,老人竟然可以走路了。张聚校抽空就帮附近的灾民搞重建,“干活回来,老人有时竟会把我想吃的饭菜做好,我俩处得就像父子。”张聚校说。
去年8月22日,老人再次病重。张聚校在医院守了7天7夜。出院后,老人再也不能下床。端屎端尿,洗衣,喂药,给老人讲故事、读报刊,成了张聚校每天都要做的事。
今年元旦前,杨秀云老人的孙女一再请求张聚校留在当地过年。虽然思念着病弱的老母亲,惦记着15岁的儿子,但张聚校最终还是决定留下。
没想到,杨秀云老人没能撑到春节。1月7日,老人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张聚校像儿子一样为老人料理了后事。
在张聚校的心里,北川已是自己的第二故乡,任家坪的村民就是自己的亲人。
他对自己说:“灾区一天没建好,我就不会挣那里的钱”
“500多天,我没有挣过灾区一分钱,反而搭上了一万多元,灾区一天没建好,我就不会挣那里的钱。”
节前,回到苏庄村的家,亲人们张开双手,欢迎这个当初执意离家的人。“家人从未在言语上赞成过我的做法,但他们用行动支持着我。67岁、患有心脏病的母亲默默替我照顾着家,15岁的儿子像个男人一样扛起了家,哥哥在经济上无私地帮助着我,而嫂子从无异议。”说起家中的每个人,张聚校的话语里都充满感激。(作者: 实习生宋妍 记者孟瑞君)
(责任编辑:卢亚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