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荣光|都贵玛:草原最美的额吉(3图)

发布时间:2019-10-13 14:18 | 来源:新华网 2019-10-13 10:42:42 | 查看:1384次

新华社呼和浩特10月13日电 题:都贵玛:草原最美的额吉

  新华社记者 勿日汗

  77岁的都贵玛老人坐在窗前,用橘红色的头巾包住苍白的头发,脸上爬满岁月的痕迹。她不时望向放在桌子上的手机,那里有她59年前抚养过的20多个孩子建立的微信群,孩子们经常在群里与额吉(蒙古语意为妈妈)分享生活的酸甜苦辣。

  一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牧民都贵玛和她28个孩子的故事以不同的形式在全国流传。她的名字在歌声中传扬,她的故事在荧幕上重现,她的善行被写进书中,她被人们称为草原最美的额吉。前不久,这位博爱行善的蒙古族老人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28个南方孤儿的蒙古族额吉

  1960年的一天,牧羊姑娘都贵玛被招进内蒙古四子王旗临时建立的保育院工作,一下子成了28个孩子的额吉。那一年,她18岁,尚未成家。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荣光·图文互动)(3)都贵玛:草原最美的额吉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乌兰希热嘎查,都贵玛(中)和女儿查干朝鲁(左)在她们居住的蒙古包前合影(都贵玛提供);下图为:2018年,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乌兰花镇,76岁的都贵玛(右)和女儿查干朝鲁(左)在自家楼下合影(新华社记者邹予摄)。新华社发

  上世纪60年代初,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陷入物资匮乏、食物奇缺的困境,育婴堂的米粮眼看就要见底,被政府收养的几千个孩子面临死亡威胁。在周恩来总理和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乌兰夫的安排下,3000名孤儿从遥远的江南来到内蒙古草原,他们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都贵玛的28个孩子便是其中的部分孩子。

  他们年龄最小的不满周岁,最大的也仅仅5岁,需要在保育院调理好身体之后才能被牧民们领养。年轻的都贵玛在一位助手的帮助下要照顾这些体弱多病的婴幼儿,让他们慢慢适应北方的寒冷、牧家的饮食,向党和国家履行“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承诺。

  “我也7岁失去父母,对这些孤儿有着特殊的感情。”看着这些来自遥远地方的可怜孩子,都贵玛立志为他们打造草原上的第一个温暖的家。为此,这个未婚姑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给28个婴幼儿换尿布、喂奶粉、哄睡觉、教蒙古语、照顾饮食起居……都贵玛白天忙得焦头烂额、晚上睡不上一个整觉,一旦有孩子生病,冒着草原寒风骑马奔波几十里地送孩子就医。

  那时候,有个两岁小男孩,只有躺在都贵玛怀里才能安静入睡。他会撒娇喊“妈妈”,总要跟“妈妈”一起睡。从小失去母亲的都贵玛,理解孩子对母亲怀抱的渴望。每晚,都贵玛都会抚摸着他的头,哄他入睡。后来,小男孩被牧民领养,取名“呼和”,但一直与都贵玛额吉有着密切联系,直到因病去世。

  在那个缺医少药、生活艰苦的年代,在都贵玛10个月的精心呵护下,28个体弱多病的孩子没有一人因病致残,更无一人夭折,都被健康地送到养父母家中。如今,这些孤儿们也已年过花甲,子孙满堂。

  40多位牧民产妇的救命恩人

  上世纪70年代的内蒙古草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医疗卫生条件十分落后,分娩对于牧区妇女来说无疑是一道“鬼门关”。当时已回到草原放牧的都贵玛,看到身边年轻女性遭受的死亡威胁,心中有着说不出的酸楚。1974年,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她,抛下家里的牧活,参加旗医院组织的培训,跟随妇产科医生学习接产技巧及产科医学知识。

  1975年的一天,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乌兰希热嘎查牧民敖敦格日勒难产,但最近的医院也在100多公里外,情急之下,家人求助刚从旗医院学成归来的都贵玛。正在家里放牧的都贵玛,扔下羊鞭,跨上马背,及时赶到产妇家,用自己掌握的现代医学技术救下母女俩。那是她接生的第一个孩子,此后,这片偏远草原上的难产产妇有了“保护神”。

  都贵玛没有辜负乡亲们的信任。她把牧业劳动之余的时间都放在学习产科医学技术上,逐步掌握了一套在牧区简陋条件下接产的独特方法,10多年间挽救40多位年轻母亲的生命。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荣光·图文互动)(2)都贵玛:草原最美的额吉

  都贵玛在牧区的家里照看小羊羔(2009年2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都贵玛不是专职医生,她的第一身份还是牧民。因为放牧和接产不能兼顾,当年与她一起参加产科培训的人,没有几个人能坚持下来。她说:“只要有病人家属来家里叫我,不管多忙,我都得赶过去,因为党和政府让我学习掌握了这门技术,这就是我的责任。”

  就像履行照顾好“国家的孩子”的承诺一样,都贵玛一直尽职尽责地履行着产科大夫的职责,直到90年代,牧区医疗和交通条件改善,牧民产妇能方便接受专业医院诊疗。

  身边困难人群的“爱心使者”

  对于幼年失去父母的孟克吉雅和朝格德力格尔兄弟俩来说,有个像都贵玛一样的姑姑算是悲惨命运中的幸事。1980年,都贵玛的哥嫂相继病故,她二话没说把年仅3岁和10岁的兄弟俩接回家,与自己的女儿一同抚养成人。到了上世纪90年代,都贵玛80多岁的姑姑、姑父瘫痪在床,无人照顾。她又义不容辞地将老两口接到家里,承担起照顾的义务,直到3年后老人们去世。

  时间跨入21世纪,都贵玛已进入暮年,一场严重的车祸,让她的身体大不如从前。但她还是处处牵挂着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尽其所能为他们排忧解难。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荣光·图文互动)(1)都贵玛:草原最美的额吉

  都贵玛非常珍惜所获的众多荣誉,把各种奖杯和奖状都珍藏起来(2009年2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汶川地震后,她主动联系嘎查党支部交纳3000元的“特殊党费”;得知当地一所小学有50多名贫困学生,她拿出5000元帮他们交纳相关费用;她是当地边防派出所的“编外”教导员,每年都为边防官兵讲政治教育课……

  “我这辈子做的这些事情,其实都是我应该做的事情,党和国家给了我荣誉,我非常荣幸。人的一生总有忙不完的事情,只要身体允许,我还会用自己的能力帮助更多的人。”都贵玛说。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