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从没见过核潜艇 算盘打出核心数据(组图)

发布时间:2019-10-07 11:57 |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9年09月25日 19:33 | 查看:4361次

共和国不会忘记丨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从没见过核潜艇 算盘打出核心数据

  黄旭华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因为国家需要,他隐姓埋名,潜心研究,从青丝到白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他说,我就像核潜艇一样潜在水底下,不希望出名。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今天,让我们走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

点击进入下一页

  今年已经是95岁高龄的黄旭华院士,每天早上都会来到他位于中船重工七一九研究所的办公室,一工作就是一上午。对于刚刚获得的共和国勋章,他自豪地说,荣誉属于大家。

点击进入下一页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黄旭华:(核潜艇研制)这个工作牵涉到我们国家26个省市自治区、2000多个工厂、研究所、院校,是一个全国大力协同的产物、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千千万万的核潜艇战士当中,我仅仅是作为一个代表来领取这个荣誉而已。

点击进入下一页

  上世纪50年代,面对西方大国不断加压的核威慑,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决定研制自己的核潜艇。1958年,作为国家最高机密的中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黄旭华成为研制队伍中最早的29人之一。而当时,这支队伍中,甚至没有一个人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

点击进入下一页

  面对西方严密的科技封锁,黄旭华和同事们大海捞针,从浩瀚的报纸杂志中搜寻所有和核潜艇相关的资料。他们打破了常规程序,边研究、边试验、边设计、边基建、边生产。没有计算机,成千上万的核心数据,他们就用算盘、计算尺来计算。

点击进入下一页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黄旭华:我们的核潜艇牵涉到几千米长度的管道、电缆、一千多吨的钢材,这么多的东西组合在了这个潜艇上,要保证它的重量、重心在最好的位置上,那是非常困难的。而我们没有计算手段,我们是用算盘打出来的,一点改变,整个情况又要重新算。日日夜夜搞,反反复复,我们的同志没有怨言,咬紧牙关把它搞出来。

  为了保证实际重心与计算出来的一致,他们干脆在船台的入口处放了一个磅秤。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黄旭华:凡是拿进船台的都要过秤登记,所有的重量要跟我计算的一样。

点击进入下一页

  想了很多土办法,下了不少苦功夫,在黄旭华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从1970年到1981年,我国陆续实现了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使用、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点击进入下一页

  1988年,我国核潜艇研制迎来了一个关键的日子,第一次极限深潜试验。而在此前的1963年,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在进行同一试验时,因事故沉没,艇上129人无一生还。面对紧张的氛围和巨大压力,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下潜,那一年,他64岁。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黄旭华: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它要承受1.5吨的海水压力,那么大的艇,你看要承受多大的压力。任何一点结构、材料、设备达不到(极限深度海水压力的)要求,都有可能就艇毁人亡。我说我下去,万一在试验过程当中发生了哪种不正常的现象,我会及时地协助艇上研究,采取措施。作为总师,我要为这一百几十个人的生命安全负责到底。

  时至今日,黄旭华依然清楚地记得当天下潜时的情景。

点击进入下一页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黄旭华:因为在海水压力情况下,艇在不断地变形,一变形就发出声音来。“咔咔”“啪”,听起来是非常可怕的,个别的焊条撕裂了,那撕裂的声音像尖叫一样,那更厉害。(后来)上升到100米,叫安全深度了,突然一下,整个艇就沸腾起来了,握手的握手、拥抱的拥抱,有的都哭起来了。

点击进入下一页

  最终,深潜试验成功了,黄旭华成为全世界第一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他即兴挥毫,“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点击进入下一页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黄旭华:这几个字也是我从事核潜艇的人生的写照。两个字,一个是“痴”字,一个是“乐”字。痴迷核潜艇,献身核潜艇事业,我无怨无悔。“乐”字,对待任何失误我是乐观对待,整个过程我是乐在其中。

  深潜试验成功几天后,正在准备中考的黄旭华的小女儿黄峻收到了一封来自父亲的信。

点击进入下一页

  黄旭华的小女儿 黄峻:父亲给了我很多的鼓励。在信里,第一次父亲跟我谈到了他的工作。他说我这次到南海来工作是很有意义的,我们进行了一项技术难度很大、危险性又很大的试验。我父亲是个对组织纪律遵守非常严谨的一个人。这一次这个出海,其实我是并不知道的,看了这封信的时候,(也)并不知道有那么大的意义,我根本没有想到过家里也算是经历过生死。这些年报道出来了以后,我才知道父亲原来还做了这么大的一件事情。

点击进入下一页

  加入核潜艇研究,有严格的保密规定。黄峻直到上小学要填表时才第一次知道父亲的名字;直到之后的媒体报道,才知道经常不在家的父亲都在忙些什么。而在核潜艇研制的这三十年,黄旭华更是没有回过一次老家。父亲去世时,只知道自己的三儿子黄旭华在北京工作,有一个信箱地址。黄旭华的母亲是从一篇关于中国核潜艇的公开报道中,得知自己的孩子已经成了中国核潜艇的总设计师。

点击进入下一页

点击进入下一页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黄旭华:我是欠了我的父亲、母亲,欠了我的爱人,欠了女儿,欠了一辈子还不了的情债,我心里是有愧的。但是,国家的需要,作为共产党员,我没有其他的考虑。当我的母亲知道我是搞核潜艇的,说了一句话,老三的事情大家要理解、要谅解。母亲的这一句话,理解跟谅解,传到我耳朵,我真的哭了。人家问我,忠孝不能两全,你怎么理解?我觉得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点击进入下一页

1988年,阔别30年后,黄旭华终于回到老家,见到了已经93岁的母亲。

点击进入下一页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黄旭华:母亲去世的时候,母亲的遗物里有一条围巾,每一次冬天我一定围它,为什么?我感觉我围着这个围巾,我母亲一直跟我在一道,我真是想念我的母亲。

  为核潜艇隐姓埋名30年,奉献了毕生精力,黄旭华用了四个字概括:无怨无悔。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黄旭华说,虽然他去年已经办理了离休手续,但离而不休,他还要继续地关注核潜艇的发展进度,继续为祖国工作。

点击进入下一页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黄旭华:祖国就是母亲,让母亲过得更好,这是我们的责任。70年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这个伟大的飞跃,我作为中国人感觉到自豪。我们的国家发展过来真不容易,我们多少同志为了党的工作,为了国家、民族的复兴,为建立新中国牺牲自己。(现在)世界上的技术竞争非常激烈,而且技术竞争当中最严格表现在国防科技技术上,所以我们任重而道远。我95岁了,人家说你不要去上班,我说我还是有责任的,我现在的责任是我给新的这一代当拉拉队长,给他们鼓劲。我们希望年轻的人,一定要坚定信心,迎头赶上。(央视记者 潘虹旭 魏晨)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