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老人为贫困生捐款15年 曾因家贫无书读(图)

发布时间:2010-03-13 10:24 | 来源:搜狐网 2010年03月12日02:25 | 查看:2221次

单车爷爷杨秀民和爱人郭奶奶给记者看助学对象写来的感谢信

  96岁“单车爷爷”爱心助学记

  《法制周报》记者 李俊杰 实习生 何金燕/文 记者 周涛/图

  毛主席曾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在湖南长沙,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叫杨秀民,长沙市卫生局离休干部,今年已是96岁高龄。

  从1995年开始,每年春季开学前,这位老人都会蹬着单车来到长沙市青少年基金会,为贫寒学子送上一份爱心,10多年来风雨无阻,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单车爷爷”。

  老人坚持捐款15年

  今年2月25日,农历正月十二,刚上班,长沙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青基会)负责人羊舒麟便接到了杨秀民老人打来的电话:“请你们到我家来一趟,我给希望工程再捐2000元”。

  96岁的杨秀民年事已高,腿脚也不太灵便。近几年,每到这个时候,长沙市青基会的工作人员总能准时接到杨老的电话。

  1995年,长沙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成立,标志长沙希望工程的启动。从报纸上看到这则消息后,当年4月的一天,81岁的杨秀民老人蹬着单车,来到刚挂牌成立不久的市青基会,将1000元退休金捐给了希望工程。此后,每年过年后、开学前都把钱通过青基会送到贫困学生手里,已成了杨老固定的习惯。

  “那时,杨老的退休金并不算高,老人作出这样的决定,是需要勇气的”。对于当年的情形,羊舒麟仍记忆犹新,他说,杨老当时骑着单车,头戴一顶草帽。那次,杨老与宁乡县3名濒临失学的贫困女生结成了帮扶对子。

  令羊舒麟没有料到的是,杨秀民老人的这一行为执著地坚持了10余年。老人总是在每年春季开学时骑单车往返于家和市青基会之间,为希望工程送去1000元。人们都亲昵地称他“单车爷爷”。

  在杨老的家里,至今仍保存着所有的捐款详单还有3张结对救助卡。这3位来自宁乡的贫困生分别是出生于1988的戴娜枝,出生于1986年的夏芳,以及出生于1987年的刘晓军。

  三位学生均与杨老通过书信有过交往,在信中,杨老鼓励几位贫困学生:“不管你有什么困难,爷爷都会尽力相助”,杨老还给孩子们邮寄过书本和文具。

  刘晓军的父母在给杨秀民老人的信中也提到:“您与我们素不相识,却省吃俭用慷慨相助,使得我们的孩子在相对好的环境可以安心学习,我们的孩子是幸运儿,您是我们孩子的再生父母。”

  多年来,老伴郭奶奶也给了杨秀民莫大的支持。从2007年开始,两位老人每年拿出2000元捐给需要帮助的人。

  “积累财富不如积累德行”

  “我之所以捐钱,主要是因为过去家庭贫困,没读过书,没有文化什么都做不成,所以想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杨秀民老人说。

  3月3日,杨秀民老人在接受《法制周报》记者采访时说,他1915年出生在河北宁河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现属天津)。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由于家境贫寒,从小就没有上过学。1942年,他参加了抗日游击战争;抗战胜利后,他在白区从事地下工作;1949年,身为南下干部的杨秀民来到长沙,参与“征粮支前”工作,从此便在长沙扎了根。先后在新华书店、长沙市委文教部(后改为宣传部)、长沙市人民广播电台、长沙市教育局、长沙市卫生局等单位担任领导工作。

  希望工程的启动,让杨秀民得知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得不到基本的教育,不仅难以脱贫,而且会成为国家发展的负担。于是,他决心通过自己的捐助,给贫困学生送去温暖,并影响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爱心行列中。

  “希望山里的孩子们也能读得起书,学好知识,将来回报社会。”杨秀民说。在老人家里,柜子里保存的一大叠荣誉证书和希望工程捐款票记录着老人的善举,十多年来捐款金额已接近两万元。

  羊舒麟告诉记者,此前,她曾计划让受助学生为杨老祝寿,但这一设想遭到了杨老的反对。杨老认为,如让这些孩子为他过生日,势必会让他们破费为他买些礼物,因此,他坚决反对。

  “给子孙后代积累财富,不如积累德行”,如今,96岁的杨秀民和84岁的老伴郭奶奶,已是五世同堂。乐于助人的两老依旧耳聪目明。杨老称,他要让自己的爱心永远传递下去,让自己的子女后代们也加入到捐赠的行列中来。

  希望孩子们成才回报社会

  自1989年10月至2004年,希望工程在15年间累计接受了海内外捐款22亿多元,资助了250多万名贫困学生上学读书,援建希望小学9508所,培训希望小学和农村小学教师2300余名。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评估表明:希望工程已经成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富影响的民间社会公益事业。

  “不用写信,也不用打电话,只要记得回报社会就可以了。”杨老每次捐款都会这样叮嘱孩子们。他对记者说:“我的捐款是无偿的,受资助者不必打电话、写信谢恩或其他形式的回报,我不想给受资助者带来心理负担,这会对他们完成学业有影响,如果他们硬要回报的话,那么对我最好的回报就是成才后回报社会”。

(责任编辑:孙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