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20 21:05 | 来源:辽宁文明网 2019-09-10 | 查看:1763次
沈阳一家6口一起登记捐献遗体。
8月25日,沈阳老人刘晓平因病去世,临终前,再三叮嘱家人替她实现捐遗承诺。她们一大家子,6口人都签了《中国人体器官遗体捐献协议书》。
追思母亲 感动众人
“敬爱的母亲,我的挚爱,您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好吗?您离开仿佛就在昨天,可一转眼已经好几天了。在您离开的日子,我无时无刻不想念您。我们所坐过的每一条石椅、上下公交的站台、家里每处房间的角落,我都一一重温,仿佛我还拉着您的手……”这是张彬写下的充满温度的日记,追思先母刘晓平。
一周前,在医院病房里,重病中的刘晓平握着儿子的手一再叮嘱:“我觉得身体不行了,抓紧联系沈阳市红十字会吧,把我的遗体和眼角膜捐献出去,为社会做些贡献。”
8月25日傍晚,老人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弥留之际,她仍然叮嘱儿子张彬和外甥女刘洋,一定要帮她完成最后的心愿——把遗体捐献给国家。
张彬尊重母亲遗愿,拨打了沈阳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电话。
捐献遗体 造福社会
沈阳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志愿服务队的张雪华、屈英义和张民第一时间赶到医院,为老人办理了相关手续。屈英义、张民为刘晓平老人的遗体覆盖了象征红十字最高荣誉的会旗。张民为老人主持了简短庄重的告别仪式,为家属颁发了捐献证书及锦旗。
“这一天仿佛来得太突然,简单的告别仪式过后,母亲的遗体就被接走了。”张彬哽咽道,一向孝顺的他,知道母亲捐献遗体是为国家医学事业作贡献,强忍悲痛表示,他要像母亲学习,身后也将遗体捐献给国家。
“作为沈阳矿务局退休职工,刘晓平老人热爱生活,乐于助人,她的遗体会为医学事业研究作出贡献,造福社会,将永远受到世人的尊敬和赞扬。”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评价称。
一家6口 办理登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了更感人的幕后故事:2019年6月,刘晓平的外甥女、启航服务队志愿者刘洋一家6口来到沈阳市红十字会服务大厅,办理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其中包括刘洋本人、刘晓平和儿子、刘晓平的二妹、三妹,以及弟弟。
“一家6口办理遗体捐献登记,这样的情况还是很少见的,我们身后把遗体捐献给医疗部门做研究,希望为国家医疗事业发展做贡献。”刘洋说。
虽说捐献亲人遗体的决定早就做了,心理上也有了充足的准备,可母亲离开的那一刻,张彬说,他内心仍然是舍不得的。可是,想到母亲生前说的“我想的是,我的眼睛能让别人看路的时候,相当于我也在看世界,我在借别人的身体延续我的生命,何乐而不为呢”,他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优秀家风 代代相传
家属介绍,刘晓平老人一生节俭,对自己要求极高,她使用的家具都是上世纪80年代的。“在母亲看来,什么东西都有价值,不能浪费。”张彬说,老人从不让儿子给她买新衣服,说省下来的钱能帮助更多的人。在儿子眼里,退休后的母亲更是节俭,一双布鞋、一件衣服,总能缝缝补补穿上好多年。
“从小母亲就教导我要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张彬说,母亲是他最好的榜样,是一面明镜。“从记事起,母亲再三教导我不能浪费,也不能随便花钱,可遇到需要帮助的家庭,母亲却会慷慨捐献。”他说,老人只要听说亲戚家里有困难,总会第一时间提出帮忙,邻里有困难时更是义不容辞。
“今后我一定将节俭、奉献的好家风传承下去,教育子女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张彬说。
来源:爱特雷锋
编辑:孙玮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