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平凡法官的光彩人生

发布时间:2019-09-03 08:36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9月03日 06 版 | 查看:904次

2018年9月28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原立案二庭副庭长李庆军因病去世,年仅54岁。

  李庆军去世后,他在平凡岗位上坚守初心使命、公正司法为民的事迹,在全国法院系统和河南省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追授李庆军“全国模范法官”称号,河南省委追授李庆军“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开展向李庆军学习活动。

  13个电话与19本日记

  在河南省高院,同事只知道李庆军经常腿疼、不爱喝水,问起他的病情时,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嗨,老毛病了,不碍事儿。”

  很多人也都相信李庆军的身体不碍事儿,因为他的业务水平在全庭名列前茅。在他生命最后的8个月里,他带领审判团队结案360件,占全庭结案总数的三分之一,仅他个人就结案121件,是全庭办案最多的法官。

  但没有人知道李庆军承担的痛苦。

  “4年来,庆军每天早上必须6点起床,做第一次透析,上午下班回家做第二次透析,下午下班回家以后做第三次,晚上11点多再做第四次透析。”李庆军的妻子马凤实说。4年来,无数次的腹膜透析,李庆军一个人默默做,经常需要忍受透析液进入身体带来的胀痛感。

  2016年以来,他每个月都要去北京复查一次身体。为赶时间,他经常周一晚上乘坐火车抵达北京,周二做完透析后,他又乘高铁返回郑州,去办公室做完工作,然后回家。

  直到2018年9月2日,换肾手术当天,李庆军给原立案二庭庭长卜发忠打电话请假,说要做个小手术,半个月后再去上班。半个月过去了,李庆军的病情并未好转,于是要办理续假手续,卜发忠从李庆军家属那里拿到了诊断证明书。这时同事们才知道,李庆军承受了多么大的病痛与折磨。

  进手术室之前,李庆军躺在病床上,一边做换肾手术前的检查和透析,一边给同事打了13个电话,这13个电话,全是关于工作的。李庆军的助理、书记员豆中银平时和李庆军在一个办公室工作,这天,他接到了李庆军打给他的两个电话,时间显示为2018年9月2日上午10点59分和11点30分。

  “李庭长第一次给我打电话说了4分钟多,第二次说了5分钟多,全是交代工作和近期几个主要案件办理情况。”豆中银回忆说。

  卜发忠曾趁着中秋节放假和爱人一起去医院探望李庆军,可见了面没说几句,话题就转到了工作上,李庆军刹不住车似的说了近半个小时,急得卜发忠的爱人在旁边直跺脚:“卜发忠、卜发忠,我们是来看病人的,不是来医院现场办公的。”

  为李庆军整理遗物时,马凤实在他的办公室里发现了19本日记。在这19本日记中,记载着李庆军的生活琐碎和人生思考,但大部分内容还是关于工作,从2007年到2018年,几乎一天不落:

  “2008.7.24

  上午在医院,血压仍不低110-160,打电话让下午再开xx案。下午3时前到办公室,看了张院长的批文,听了同事的汇报,与王磊形成合议,组织开庭。想着如有什么急事我会解决,没急事开庭完我就回医院。开庭开到晚上7:30结束。

  2011.12.18  周日

  上午去骨科医院检查右脚一小骨突起,无病变。

  下午去办公室加班,整理卷宗材料,准备订卷

  2015.2.2

  近一段,边治疗边上班。没能按时按点,但对工作任务都及时完成。”

  “一个法官不办案,还有什么价值?”

  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北里洼村,位于王屋山脚下,是李庆军的老家,也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源地。1982年,李庆军考上了河南大学政教系,1989年,又考上了西南政法大学民诉法研究生。1993年3月,李庆军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河南省高院。

  李庆军生前总说:“一个农家子弟能从大山里走出来上大学,又当上省高院的法官,很光荣也很幸运,要懂得感恩,认真负责地办好每一个案件。”他还经常说:“一个法官不办案,还有什么价值?”

  2001年,李庆军拟写的裁判文书获得了“全国法院优秀民商事裁判文书”三等奖,被评价为“针对性强,逻辑严谨,言之有据,判决结果具有说服力。体现了法官居中裁判的身份和地位,避免了法官凭主观之嫌,符合司法公正的要求。”

  李庆军热爱学习,经常挤出时间钻研审判业务,在河南省高院首批法官入额考试中,他的民事专业考试成绩在全院排第四名。

  “庆军在办案中,对每起案件都一丝不苟,对每份证据都要认真审查,对每个裁判文书都至少校对3遍以上。”河南省高院民一庭副庭长高光说,“李庆军经常讲,‘每当写判决书时,总感到败诉方当事人在看着我,所以一定要把道理讲清楚,让当事人输得明白’。”

  2004年,家住南阳的74岁老太太周光华因土地和房屋使用权起诉某单位下属实体企业,案件胜诉后,每次一到执行阶段都会被该企业提出新的异议阻挠,案件申请再审到省高院,到了李庆军的案头。

  参加省高院的再审审查听证前,周光华的心里直打鼓,对方“有权有钱有关系”,自己年纪大了,连律师都没有,可能会败诉。听证结束后,周光华仍跟着李庆军诉说案情,李庆军当即表示:“不管谁的权势大,都得按法按理来办!您放心。”

  收到驳回再审申请、维持自己胜诉裁定书后,周光华带上土鸡蛋,坐了近300公里大巴找到了李庆军家。看着老太太充满期待的眼神,李庆军这一次没像对其他当事人一样把她拒之门外,而是热情地把老太太请进家里喝茶聊天,临走前还让老太太拿上了自家买的山药:“你要是不拿,鸡蛋我就不能收。法官是有纪律的。”

  10多年过去了,周光华至今仍清清楚楚地记得当年的这句话,逢人便说自己遇到了一位好法官。

  “不办事”的法官

  在一些老家村民眼中,李庆军是一个不近人情、“不办事”的法官。曾有许多老乡找到李庆军,想托他在案件上通融通融,可李庆军从不领情。对于那些寻求帮助的老乡,他往往会平静地解释相关法律法规,说明“为什么会这么判”,从不会出面干预司法程序。

  就连自己的家人,他也从来没有在法律上“网开一面”。大妹李香莲的土地纠纷案,他只是帮着梳理一下案情,还告诫李香莲走到哪里都不能提他这层关系。

  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李庆军,对穷苦老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越是对无权无势的老百姓,这位“不办事”的好法官越是倾注更多的心血。

  在河南省高院工作的这些年,李庆军接待过很多老家以及省内乡下来的上诉人。不管能不能帮上忙,李庆军总是自掏腰包先请他们吃个饭,然后坐下来耐心为他们讲解案情。

  李庆军说:“越是扛着麻袋、大包小裹来开庭的当事人,越要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心血和注意力,标的额再小的案件,对普通家庭来说都是天大的事,案件结果将直接影响他们对司法公正的信心。”

  李庆军进入法院工作后,每年过年一回到村里,乡亲们都纷纷上门,围着他咨询自己遇到的法律问题。家人张罗了团圆饭,饭菜凉了又热,热了又凉,他还在帮乡亲分析问题。

  李庆军说:“乡亲们问我事儿是信任咱,得给人家讲明白。合法的咱就靠法律维权,不合法的就给人家说清楚,让他也别闹事。”

  噩耗传来的时候,邵原镇的乡亲们自发组织悼念活动,面向郑州方向,怀着崇高的敬意三鞠躬。

  李庆军的平凡一生,不追求荣誉,也不追求富贵,他所留下的只有一摞摞厚重的案卷,还有卷宗中承载的法律信仰。

  在李庆军的影响下,儿子李然考取了重庆大学法学院的研究生,将来也会走上父亲的“正义之路”。

  也许到那时,李庆军家客厅橱柜上的两颗法徽,将更加闪耀。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潘志贤 实习生 杨晓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