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01 12:39 | 来源:新华网 2019年08月30日 08:43 | 查看:3692次
新华社记者张彦、李鲲、王宁
“差不多了吧,我要去看比赛了。”采访尚未完成,谢小兰看了看时间,起身走向天津师范大学体育馆内的硬地滚球赛场。她要去为儿子陈刚的个人赛“刺探敌情”。
在一天前,来自四川的陈刚已经与队友问鼎全国第十届残运会硬地滚球BC3级双人赛。但是,谢小兰对接下来的比赛依旧很认真。
“我的奖牌里有妈妈的一半。”这是陈刚反复向记者提起的话。这不仅仅是因为谢小兰在赛场上的不遗余力,更是因为这对母子29年来的相互依靠。
陈刚1岁半时突发疾病,由于救治不及时造成脑部损伤。谢小兰的丈夫在西藏当兵,她不仅需要承受孩子残疾带来的巨大心理打击,还要一个人担负起为孩子治疗和康复的压力。认真和不放弃,是谢小兰对陈刚的态度。她开始带着孩子到处求医,针灸、藏医、中西医结合,几乎试了个遍。
1990年陈刚12岁时,不幸再次降临。丈夫因公殉职,留下了苦苦支撑的谢小兰和行动不便的儿子。从此,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更重大的打击接踵而至,1995年,为了康复,陈刚接受了一场手术,而手术使原本还能简单活动的他彻底丧失了行动能力。谢小兰坦言,那以后的几年是他们母子人生中最困难的一段时间。
面对一系列的打击,谢小兰依旧没有放弃,他们选择认真地生活。“当时我就想,我要让儿子有一天能够生活自理。”于是,她每天一个人背着陈刚去针灸,学会了在家为儿子按摩,支撑着他锻炼站立和走路,并不厌其烦地教他自己吃饭,这一坚持就是二十多年。文化上也没有落后,老家德阳没有特殊学校,她就自己教孩子认字、算数。
“他非常聪明,喜欢阅读,慢慢就会写诗歌、散文和歌词了,还为我写了一首歌《妈妈辛苦了》。”言语之间,谢小兰难掩自豪。
2005年,四川省开始组建硬地滚球队,陈刚的人生走向了不同的方向。陈刚入选四川硬地滚球队后,刚刚退休的谢小兰决定跟儿子一起进队,除了照顾起居,同样也成了儿子在训练场和赛场上的“助理”。
陈刚参加的BC3级比赛是该项运动中残疾程度最高的等级,通常参赛的选手都是重度脑瘫,难以控制自己的肌肉活动。因此,在陈刚的比赛中,往往需要用轨道来辅助投球。架起轨道,调整方向,捡回投出去的球……一遍又一遍,作为母亲的谢小兰也是陈刚在赛场上的手和脚。
就像认认真真帮助陈刚康复、生活一样,对待儿子的职业生涯,她同样认真。
7枚金牌、2枚银牌,陈刚的成绩令谢小兰意外而又欣慰。
更令谢小兰高兴的是,现在陈刚能够自己吃饭、上厕所了,她希望孩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生活自理的愿望实现了。
母亲的付出和儿子的努力让他们在2014年被中宣部等部门评为了全国教子有方“最美家庭”。
今年,谢小兰66岁,陈刚41岁,这对“高龄组合”开始考虑退役。陈刚很心疼母亲,加上这些年训练比赛着实辛苦,他想歇一歇。“我希望他能攒些钱让以后的生活有点保障,他总让我想玩啥就玩啥,该花钱就花钱。他让我不要担心他,国家把他照顾得很好。”谢小兰笑了起来,她觉得这几十年的辛勤付出没有白费。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