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辉: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卓有成效的翻译

发布时间:2019-08-18 23:38 | 来源:中国网 2019-08-17 | 查看:999次

  (中国网记者 蒋新宇)8月15日下午,中国网推出第十二期——“新形势下国际传播实践中的方法论”圆桌论坛。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参加论坛并发言。论坛上,王晓辉谈到国际传播过程中的翻译工作时,他认为中国从来不缺好故事,要把中国故事讲好,就需要卓有成效的翻译。

  对于如何构建国际话语体系,王晓辉认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独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是“奢侈品”,不是哪个民族想有就能有的。发达的经济、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地位等客观条件都具备后,才有可能建设自己的话语体系。他说,“100年前,中国能够拥有自己的国际话语体系吗?想都不要想,这都不会成为一个需要讨论的话题。”

  当前,世界主要国家普遍把加强对外传播作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较强的国际传播能力,在国际上就会陷入有理没处说、说了也传不开的被动境地。虽然,近年来中国的对外传播能力不断提升,但总体上仍处于西强我弱态势,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仍任重道远。具体到国际传播实践中,各个环节都需不断完善运行模式、增强工作效果,翻译工作作为中国对外传播的关键纽带环节,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际传播的最终效果。翻译工作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

  王晓辉在谈到翻译工作的重要性时提出,国际传播的内容生产过程中,进行到翻译这一环节时,已经处在“最后一公里”,但同时也是对外信息传播的开始。这使翻译工作变得尤为重要,语言、文化的差异对翻译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王晓辉表示,在对外传播中,翻译也分为许多场景,比如社会生活方面的对外传播、文化方面的对外传播还有更高层次的政治话语的对外传播。“虽然不同方面、不同场景看起来要求不同,但实际上每一个都需细心处理,比如中国菜单上有一道名为“麻婆豆腐”的特色菜,如果翻译成‘Bean curd made for you by old lady with smallpox’(长着天花老太太给你做的豆腐),那这就成为玩笑故事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更无从谈起。”王晓辉举例说。

  历史文化的不同也会影响到语言体系,王晓辉继续举例说:“中国古代王权更替往往通过战争实现,而中国语言表达夸张、比喻等形式多种多样,这使我们语言中含有大量的带有兵器元素的词,就如同英语中含有大量航海元素一样,汉语中争论问题可以用唇枪舌剑,说话直接了当可以形容为单刀直入,提醒人是当头棒喝,看清问题的本质称为一针见血,这对于海洋文明的西方国家,难免会产生很多不解,很多话一不小心就讲偏了,无法达成准确的传播效果。”

  王晓辉表示,随着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翻译工作水准也在不断发展提升。中国外文局承担着很多文化翻译、文学翻译,翻译《红楼梦》的杨宪益先生以及他的夫人戴乃迭等老一辈翻译家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打开了中国文学对外沟通的窗口。

  王晓辉介绍说:“去年,我的朋友从英国给我带回几本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的英译本,是两位女士合作翻译的,无论程度怎么样,效果怎么样,我内心都对这两个年轻女孩表示极大的敬意。后来她们也主动同我联系,因为我写了很多评论她们翻译的文章”。他认为,翻译工作特别是文学翻译工作,翻译家傅雷说过“要有敏感的心灵、高度的同情、一定的鉴赏能力,相当的社会经验”,这四者缺一不可。从事文学翻译工作,自身必须拥有对本国文化、对中华文化深刻的理解。

  王晓辉认为,中国从来不缺好故事,五千年辉煌的文明,四十年波澜壮阔的改革,每一个中国人的故事就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故事,要把这个故事讲好,就需要富有成效的翻译。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