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4 22:31 | 来源:中国青年网 2019-08-04 14:29:02 | 查看:1306次
“咚!咚!咚!……”7月29日,新疆妇幼保健医院的一间B超室里,当机器中传出腹中胎心有力的跳动声,乔丽帕·木巴热阿克和沙不拉江·塞马汉的泪水与幸福齐飞。在这条感恩的路上,他们又一次收获了“生命礼物”。
善良的姑娘乔丽帕7年陪伴患肾衰竭的沙不拉江苦苦等待肾源,就在他们要绝望时,2016年10月26日,18岁的四川男孩谭敏逝世后捐献出器官,如今谭敏的肾脏已经健康地存活在沙不拉江身体里两年零八个月。小生命的孕育,又一次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幸福。
生命因捐献而重生,因爱而重新绽放。
有一种爱叫血脉相连
沙不拉江的回忆里总是坎坷与幸福并存。9年前,20岁的沙不拉江遭遇了灰色人生——被确诊为尿毒症,医生告知他活下去的唯一希望就是换肾。在等待肾源的2000多个日夜里,沙不拉江开始有了绝望的念头。
2016年10月26日,18岁的新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16—4班学生谭敏意外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用鲜活的肝、肾以及眼角膜等,点亮了5个生命,实现了人世间伟大的生命“接力”。
沙不拉江成功“接力”了这个珍贵的肾脏。清醒后,他的第一句话是:“救我的人到底是谁?”医生回答说:“是个大学生。”
按照国际惯例,为了保护患者隐私,器官组织捐献遵循“双盲原则”,即捐献方、受捐方对彼此信息不公开。怀揣着感恩的心,沙不拉江一定要找到捐献者家属。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红十字会的帮助下,谭敏的父亲谭元兴一家和沙不拉江一家相聚了,彼此认作亲人。沙不拉江的妈妈以哈萨克族传统礼仪送上珍贵的认亲礼物。
“谢谢你们,我爱你们!爸爸!妈妈!”当听到沙不拉江喊“爸爸”“妈妈”时,朴实的谭爸爸潸然泪下,他紧紧地抱住沙不拉江说:“你就是我们的孩子,希望你长命百岁。你一定要带着谭敏的肾脏健康地活下去……”
沙不拉江如今在五家渠市开了一间二手车帮卖行,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身板也比刚做完手术时健壮了不少。逐渐健康的身体给了他生活的自信,现在有了事业,又要当爸爸了,他整日都觉得幸福满满。
“是因为有了捐献器官的好心人,才让我享受到生活的美好。我以后也要捐献器官。”沙不拉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葛秀英每天早上手放在腹部右侧,拉开窗帘,对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说:“早上好,小伙子,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65岁的葛秀英这样描述自己的年龄:“我已经3岁了!”
3年前,患有肝腹水晚期的葛秀英以为生命走到了尽头,却没想到,因为一位小伙子捐出的肝脏,让她重获新生。葛秀英将4月11日自己接受器官移植的日子定为生日。每年的这一天,她都会带着生日蛋糕去医院,和医护人员一同庆生。葛秀英无从感谢这份生命的馈赠,只能经常“带着”未曾谋面的“小伙子”,游历祖国山河。
每到一个地方,葛秀英都要摸着腹部对“他”说:“你看,咱们到这里了,多美啊……”
葛秀英说:“当一个人的器官存活在了另一个人的身体里,这就是‘血脉相连’!”
生命,以别样的方式重新绽放
“亲爱的爸爸我想你了,虽然我不知道你在哪里,但是我知道你能‘看见’这个美好的世界,虽然你不能陪伴我长大,但是我知道你一定能感受到我和妈妈对你的思念……这学期期末考试,我四科都得了第一名……”暑假到了,8岁的小文昊给已经离世的父亲写了一封信:“你是我最了不起的爸爸。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做一个像爸爸一样善良、有爱心的人。”念到最后,小文昊哽咽了,一旁的妈妈李春红迅速擦去脸上滑落的泪水。
新疆沙湾县农民李春红并没有多少文化,但她却最懂得什么是爱。那是2016年12月3日,李春红再没等到她的丈夫王子荣回家。她怎么都没有想到丈夫出趟门会突然晕倒,等她赶去医院时被医生宣布“脑死亡”。与丈夫相濡以沫8年的她作出了一个决定:捐献丈夫的器官。
“丈夫生前知道一个朋友捐献了眼角膜,他说如果一个人能给更多家庭带来美好,人这一生也就没有白活,我是帮他完成了心愿。”李春红说。后来她从自治区红十字会得知,丈夫捐献的一对眼角膜让两位患者重见光明,肝脏让一位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
“虽然我不知道他们在哪儿,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我知道我的爱人看得见这个世界。”李春红在丈夫去世4个月后,主动申请填写了《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也成为了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如果不是因为一场车祸,伊布拉依木·图麦麦提可能已准备好了新书包,期待着9月开学成为一名小学生。
2017年5月24日下午,带着妻儿来乌鲁木齐打工的新疆皮山县农民图麦麦提·麦麦提敏突然接到儿子伊布拉依木遭遇车祸的消息。后来,他的儿子经抢救无效离世。
“同意捐献!”这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决定,图麦麦提的亲友们全票通过。“记得我们有个老乡得了肾衰竭,一直苦等着换肾,如果我们的孩子救不过来了,还可以通过器官捐献帮助像他那样的病人。”图麦麦提将儿子的情况告诉了妻子,泣不成声的她点头同意了。
2017年6月8日,小伊布拉依木的器官移植给一名北京肝病患者、两名广州眼疾患儿以及两名新疆肾病患者。
这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开始
“当我离开时,愿将爱留在人间。”这是2016年落成的乌鲁木齐市东山生态园人体器官捐献纪念碑上的一句话。
在这面纪念碑上,刻有自治区第一例器官捐献者贺娜娜16岁花季的脸庞,有最小的捐献者薛湘茹稚嫩的模样,有年纪最长的73岁老人张荣兰的名字,还有大凉山来疆的彝族拾花工吉子木比作、年轻的共产党员艾比布拉·阿塔吾拉的名字……
自治区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副主任吕海峰记得,他曾提出给年仅3岁的捐献者小茹的父母申请人道救助金,这对年轻夫妇填写了申请,拿到救助金后,却托吕海峰将这笔钱转交给接受孩子器官的家庭。“希望这个家庭能好一点,这样孩子也能活得好一些。”这个朴素的嘱托让从事多年器官捐献协调工作的吕海峰感受了爱的质朴与伟大。
说起这些捐献者的故事,吕海峰如数家珍。他时常来纪念园,在骨灰安葬区,带一束花,跟他们说说话。“肖大姐,前两天和老刘吃了个饭,他们都好,都很想你,老刘说把你旁边的墓地留给他或者孩子,他们以后也要来这里陪你。”吕海峰蹲在地上用手擦拭着捐献者肖新萍的名字。
每年清明节,这里都要举行器官捐献者的缅怀纪念活动,纪念园也成为思想道德教育和红十字精神传播的新平台。
据了解,自治区2013年全面启动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目前,新疆共有6700位捐献器官登记志愿者,已实现器官捐献55例,捐献出肝、肾等器官141个,让一批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器官捐献,挽救生命,闪烁的是人性的光辉,展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血脉相连、守望相助。这种爱,超越了亲情、友情和爱情,是对世界的一种大爱。”自治区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阿不都热依木·玉苏甫说,希望对器官捐献的感动能变为更多人的行动,让生命有约,让大爱长存。(晁瑾)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