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2-28 09:1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0-02-27 | 查看:1898次
一位老党员、老教授承诺捐出稿费、积蓄和房产筹足300万元
上海师范大学老校长杨德广教授最近以特殊方式庆祝70岁生日:分别与母校南京市第九中学和南京上坊小学签约,将在两校设立帮困助学金和奖学金。每所学校每年捐赠5万元,首期连续资助5年,共50万元。
这是杨德广捐资助学“蓝图”的一部分。
他郑重承诺,将自己的稿费、积蓄和房产捐出,筹足300万元,细水长流地资助贫困学生,资助范围将从小学、中学母校,拓展到大学母校华东师范大学。
为何倾己所有付出?
杨德广说,“当年,我这个农民的儿子背着一个旧麻袋,口袋里装了3元钱到上海读大学,后来成了大学教授、校长。我对贫困生的困窘深有体会,希望尽自己一份力帮助部分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我是个有5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永远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是我的人生宗旨。我年事渐高,感觉在事业上很难再有大的作为,因此想多做一点慈善事业。”
曾经饱尝贫困之苦
经历过贫困,杨德广的人生底色增添了许多厚重。
他出生在江宁县农村,家境贫寒,七八岁就下地干活、上山砍柴。中学6年,在上海当工人的哥哥每月寄10元钱给他,其中8.5元缴伙食费后,便所剩寥寥了。在华东师大读书时,吃饭是免费的,每月3元钱的助学金,是他全部生活费。中学、大学期间,因为买不起热水瓶,一年四季只能用冷水洗脸洗澡,下雪天自来水冻结了就用雪洗脸;冬天没有棉裤,就用破布条包着棉花裹在腿上防寒。他喜欢看书,但没钱买,只能周日去旧书店,一看就是半天;喜欢看电影,但没钱买票,只好看看电影画报和剧本。
“后来回想起来,苦难的童年,艰辛的青年也是一笔宝贵财富。让我知道什么是艰辛,什么是幸福,思考如何去感恩。”杨德广说。
从华东师大毕业后,杨德广先是留校担任团委书记,后调入上海市高教局 (现市教委)工作,然后又调任上海大学校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
在杨德广看来,现在的贫困学生,得到国家、学校和社会方方面面资助,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但心理压力可能更大。所以,与南京两所学校签约时,他表示,会亲自去给贫困学子颁发助学金,“我想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贫困学生,要自尊、自信、自强。贫困并不是你的错,你不比别人矮一头。有实力才会有地位,实力指的是真才实学与高素质。”
拿出300万元捐资助学之事,杨德广事先与儿女商量过。让他深感欣慰的是,儿女一口答应,“回报母校和社会是应该的,我们理解您、支持您!”
奉献教育绵延悠长
奉献教育的殷殷之情绵延悠长。
每年1月4日那天,杨德广都要去上海师大工会,捐出2000元入“爱心基金”。他的学生回忆说:一次,杨老师赶着出差,把钱交给我,让我去工会跑一趟。我以为他欠了工会的钱,心急火燎地跑到工会,才知道是帮助老师完成“新年第一捐”。
上海师大去年成立了学校教育发展基金,杨德广又是 “第一捐”:2009元;今年又捐了2010元。学校50周年校庆,他又捐出1万元。
每年植树节,杨德广都会向上海师大捐出1000元 “绿化款”。为何对这个节日 “情有独钟”?1996年,杨德广调任上海师大校长时,因办学经费短缺,学校杂草丛生、环境糟糕。杨德广提出“以绿气促人气”,休息日里组织广大教职工和学生义务劳动。校长、书记挽起袖子带头劳动,填平洼地,种草植树,三年后终于把学校建成“土不见天、绿树成荫、花不间断、四季飘香”的市花园单位。
比整治校园更让师生震动的是,杨德广任上海师大校长期间的“约法十章”:不要学校住房,不要专车接送,不公车私用,不拿兼职费,不拿加班费,乘火车不要软卧,不参加旅游性会议和活动,不要别人代写文稿,不到学校外宾楼吃饭,不利用职权为个人和亲属谋私利。
对“约法十章”,有人不理解,也有人非议,杨德广依然故我。
有人说,校长骑自行车上下班有损学校形象。他回答,“这是个人选择,无所谓优点还是缺点。骑车可以锻炼身体,又为国家节省汽油。”
他不去校外宾楼吃饭,是想“迫使”自己去学生食堂吃饭,这样可以与学生有更多交流。那次,他在学生食堂听到反映,有些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师范生,拿到国家助学金后就请客吃饭,有浪费之嫌。之后不久,他在全国师范院校率先改革师范生助学金发放方式,不“撒胡椒面”,而是倾斜贫困学生。同时学校还在国家助学金基础上增补经费,给予贫困学子更多资助。
“亦师亦父”培育学生
中国的教育是一个宏大话题,强国之路也好,望子成龙也好,大家都对教育怀着深深期盼。身为教育战线的一员,杨德广深感责任重大。
每天工作16个小时,这样的工作节奏,他坚持了数十年,即便在2007年退休后也是如此,每天早上8点来到办公室,晚上将近10点才离开。
在任时,他殚精竭虑谋求教育发展,不畏艰险开拓教育新路;退休后,他有充裕的时间专心致志研究教育理论,针对教育现状发表见解,著书立说。从1979年至今,他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400余篇;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点课题十余项,许多研究成果获国家和市级奖项。
杨德广现在还带研究生,与学生的关系“亦师亦父”。他给研究生上的第一堂课是“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阐述“立志、立德、立业、立言”的含义。学生丁静林记得,第一堂课上,杨教授曾问起,“同学们考研的动机是什么”?顿时,全班鸦雀无声。为了找份好工作吗?是为了从小地方“跻身”大城市吗?还是纯粹为了求知的愉悦?学生们沉默着,思考着。小丁说:“多少年来,我第一次发觉自己如此渺小。庆幸杨老师在我研究生的起始阶段给我打了一针‘清醒剂’,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做杨德广的学生很幸福。他说学生清苦,所以每月为学生加一次餐,邀请大伙儿到家里吃饭,自己下厨做菜。饭桌上,他见学生有些拘束,就不停地给大家夹菜,末了还把盘中剩下的菜进行“摊派”。席间,他一边看着学生们享受美味,一边与他们谈心。有学生说:“一瞬间,我有了错觉,似乎回到了家里,在父母温暖的注视下大快朵颐着。”贫困学生经济拮据,或家里遭遇困难,杨德广经常资助他们,甚至还掏钱为学生交学费。
“无为何入世,入世有所为”,这是杨德广的人生哲言。教书育人、改革创新、捐资助学……他用丰富的人生故事诠释着“所为”的内涵。(记者 徐敏)
(责任编辑:孙宾)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