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2-24 09:08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0-02-24 | 查看:1538次
●25年来,他公正执法,全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由他起草的“刑事受害人救助机制”在成都全市范围内推广,已有上百人得到救助。
●4年多来,他身患血癌,不曾离开过工作岗位。为省开支,他自己学打针,上山采草药,对于办案过程中的说情送礼却一概拒之门外。
2月20日。蒲江县检察院的检察官王芝良8时15分就到了单位,和平常一样。
腰上一个帆布腰包,手里一只塑料瓶——这是王芝良上班必备的“行头”。瓶子里装的是中药。身患血癌4年多来,这名检察官不曾离开过工作岗位。
治病小账和廉政“大账”
“身体怎么样?”虎年春节刚过,四川省检察院检察长邓川专程前往蒲江看望王芝良。“还不错。”王芝良清瘦的脸庞挂着微笑。
被查出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在2005年7月,王芝良才49岁。从医生到单位领导和同事都叮嘱他在家养病,王芝良却照常上班,下乡调研办案。看着丈夫化疗后头发掉得厉害,人瘦了几十斤,还每天上班,妻子姚红伟心痛得流泪。王芝良却说,“人活着总要有一些精神,工作就是我的精神支柱。”
为省开支,王芝良学会了对着镜子给自己打针。他算了一笔账:买药回来自己打,每针可节约两元注射费,每个月可节约几十元。每到周末,他就和妻子上山挖草药。
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买针药就要用1000多元,这让王芝良家的经济状况捉襟见肘,但他在办案中始终坚持将说情送礼者拒之门外。他爱给年轻干警算“大账”:“现在我们的收入一年两万多,干到退休至少有几十万元,为了收受几千上万元就毁了前程,个人不值,家庭也受牵连。”
零错案和一项项创新
刑事诉讼中受害人及其家庭的权益如何保护?王芝良提出建立“刑事受害人救助机制”并主动承担起草任务,此时,他已患血癌近两年。
付某一家成为这一机制的首个救助对象。2007年3月,付某被人抢劫杀害,家庭失去经济支柱。王芝良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启动救助机制,为付某一家解决了低保和付某女儿的 “两免一补”。“以前警车到哪家,就认为肯定出事了,但现在王检察官开车来我家,街坊都知道他又来帮我们了。”付某的岳父王大爷说。
同年底,这一机制在成都全市范围内推广,至今已有上百人得到救助。这种救助模式,开了全国先河。“民生案件快速办理机制”、“涉检维稳预警机制”、“干警执法档案和案件质量的考评机制”,王芝良牵头起草的一项项创新在蒲江县检察院相继出台。王芝良从1984年调到检察院,就养成了边学边记笔记的习惯,现在他已写完20多本约20万字的一摞笔记本。
25年来,王芝良没有办过一起错案。蒲江县“优秀共产党员”、省检察系统个人一等功,省政法系统“三大主题活动”先进个人。一个个荣誉记录着这位基层检察官在平凡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业绩。
一套房和一份“清单”
王芝良家原住底楼,儿女成年后,买了更宽敞的新房。很多需要库房的生意人想出高价购买,或用面积更大的房子调换那套底楼住房,王芝良一直都没同意。
去年3月,王芝良却主动和同住一栋楼的彭志荣换了房。原来,家住五楼的彭志荣由于交通事故导致大脑受损,走路艰难,家人每天要扶他康复锻炼,上下楼非常不便。王芝良便与妻子商量与彭家换房,经不住王芝良的软磨硬泡,善良的妻子同意了。
底楼的房子面积大,还有花园,王芝良却坚持不收取任何补偿。大家知道,王芝良家也缺钱。
王芝良的同事刘红珍藏着一份“清单”,那是2001年王芝良离开公诉科长岗位前给她的。清单上不仅详细说明了文件号以及待装卷宗的情况,就连汽车、摩托车钥匙有几把,行驶证放哪里也交待得清清楚楚,使刘红对新岗位了如指掌。此后,无论是案件攻关还是队伍管理,王芝良都会主动帮忙,这位年轻干部很快进入了角色。(记者 王小玲)
(责任编辑:孙宾)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