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19-07-06 21:36 | 来源:人民网 2019年06月20日20:40 | 查看:421次

新华社北京6月20日电 题: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专家解读《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新华社记者胡浩、周畅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第一个关于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普通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指导意见的出台,对于办好普通高中教育,增强高中教育发展后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将产生哪些重要影响?权威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

  确立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目标

  立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指导意见对普通高中教育改革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此次改革总体思路十分明确。具体来说,要做到坚持正确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改革创新,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坚持统筹协调,注重各项改革的衔接。

  指导意见明确了改革目标,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师资和办学条件得到有效保障,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强调构建全面培养体系

  专家认为,指导意见强调构建全面培养体系,从突出德育时代性、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拓宽实践渠道、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提出要求。

  “普通高中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承担了为高等学校输送学生的重要使命。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一些学校确实存在着‘唯分数’‘唯升学’的问题。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的改革,着力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吕玉刚认为,落实好指导意见的要求和规定,需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加快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总结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指导意见分别对加强和改进考试、命题与招生等工作提出了要求。指导意见提出,省级统一组织实施的合格性考试应安排在学期末,高一学生参加考试的科目原则上不超过4科。高校招生录取所需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实行选择性考试,考试内容为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内容,由省级统一组织实施。

  指导意见要求,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管理。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严禁超课标教学、抢赶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严禁组织有偿补课,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少高中统考统测和日常考试,加强考试数据分析,认真做好反馈,引导改进教学。

  上海是第一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省市。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认为,指导意见明确了当前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发展趋势,也凸显了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要求,将促进高中教育从“应试”教育模式向“全面育人”教育方式转变;从以“升学”为目标向“升学与生涯辅导相结合”目标转变;从高中教育“分层发展”向“分层与分类相结合”方向转变。

  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指导意见提出,各省(区、市)要结合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制定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目前已完成新教材的编写修订工作。”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说,此次修订不仅对内容进行了更新调整,同时对课程的结构也进行了优化,突出的重点之一就是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和高考综合改革需要,课程的可选择性有所增加。在修订过程中,把立德树人的要求充分落实到课程教材当中,为强化课程教材的育人功能,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

  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达到1000元以上

  对于指导意见中提出的科学核定普通高中培养成本,健全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各地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应于2020年达到每生每年1000元以上,个别确有困难的地区可延至2022年前,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马嘉宾坦言,目前一些普通高中经费投入不足,有的学校日常运转困难。随着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这些学校面临的困难更大。为此,迫切需要加大经费投入。

  马嘉宾说:“总体上看,各地通过努力,到2020年达到1000元以上的最低标准是能够实现的。同时指导意见也没有一刀切,对于确实有困难的个别地方,也允许适当延后,这也是考虑到了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