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6-24 23:31 | 来源:人民日报 2019-06-23 08版 | 查看:2771次
展现多彩文化 彰显大美气象
吴长江
高原的歌(油画)詹建俊(中国美术馆藏)
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其所蕴含的生命活力、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深厚的人文底蕴以及独特的审美观念,吸引着一代代美术工作者垦耕于此。少数民族文化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作为新中国美术一支重要脉络,既为“民族”和“地域”美术的研究与创作提供范本,也对民族文化复兴、建构具有中国精神的现代美术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发现民族风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青藏公路、川藏公路等公路的修筑,不少美术工作者将脚步迈向西部和北部等边疆地区,体验生活,开展写生和创作。新中国,人民成为真正的主人。少数民族地区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美术工作者表现新社会的生动感人的素材,并由此成为书写时代气象的重要方式;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多彩风情,为美术工作者带来强烈视觉冲击,一批批美术工作者不断以此为依托探索艺术本体。其中尤以藏族题材美术创作表现最为突出。
董希文是新中国最早进藏的美术工作者之一。他于1954年、1955年、1961年三次进入西藏写生,以敏锐的观察力、深切的感受力和生动的表现力,创作了一批反映西藏生机勃发、充满幸福之光的美好图画,如新中国美术经典油画《春到西藏》。
同时期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还有叶浅予中国画《中华民族大团结》、周昌谷中国画《两个羊羔》、艾中信油画《通往乌鲁木齐》、黄永玉版画《阿诗玛》等。1954年前后,黄永玉为撒尼史诗《阿诗玛》的创作赴云南省路南县额勺依村生活了两个月,以中国传统木版套色语言和精美朴素的造型,成功创作表现撒尼青年爱情故事的木刻组画《阿诗玛》。这些作品感情真挚,造型手法朴素、自然,以不同视角、不同表现形式,传递了人民对新生活的向往,深切表达经历过旧社会的美术工作者对新中国发自内心的赞美。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一批批感人力作产生的基础。
60年代,藏族题材美术创作迎来新的高产期,美术工作者一次次奔向青藏高原。如潘世勋数十次赴藏深入生活,1960年创作的组画《翻身曲》就源于他对西藏牧民翻身做主人新生活的深切体验。
对青藏高原怀有深厚情感的还有李焕民、徐匡等。李焕民从上世纪50年代起便深入四川阿坝、甘孜等高原牧区,驻村与牧民同劳动、同生活,深切理解牧民新旧社会的情感变化,其版画作品从《扬青稞》到《初踏黄金路》,以淳朴、强烈的造型语言,表现了青藏高原新主人的精神面貌。
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巨变、西部雄山壮水渗透的自然之美、少数民族同胞发自内心的欢歌笑语,都成为美术工作者发现美、滋生创作灵感的动力。他们以激情入画,出入传统与现代、民族与民间文化中完成自身艺术升华。如朱乃正几十年生活在青海,创作始终贯穿对第二故乡的浓浓深情,其艺术影响了几代青年美术家。这都彰显出少数民族题材所具有的强大内生力。
掀起时代潮
改革开放后,在各种全国性美术展览、民族团结主题展览、双年展等大型展览以及活跃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带动下,“民族题材热”继续升温。
这一时期,少数民族题材创作更加丰富,展现出新的审美意蕴。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靳尚谊油画《塔吉克新娘》,将中国审美趣味中的“意”与西方油画中的“形”相结合,成就了新古典主义油画创作高峰;袁运生为首都机场航站楼创作的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冲破思想束缚,以独特的造型构成、形式鲜明的绘画语言,成为人物画范例;詹建俊油画《高原的歌》,则根据其青藏高原之行的印象和想象,以新的表现方式展现出藏族人民新的时代风采。同时,以丁绍光、蒋铁峰为代表的一批云南画家,以反映少数民族风情的装饰性绘画,成就“云南画派”。
在艺术走向多元、新潮美术迭起的时期,对少数民族题材的关注,依然体现为美术工作者的文化自觉。像黄胄从50年代起便常年深入新疆写生。进入80年代,他步入创作盛期,完成一大批表现新疆人民生活的巨作,如《欢腾的草原》《帕米尔之舞》等,影响了中国人物画发展。再如刘秉江自70年代末不断深入新疆地区,创作了一批形式新颖、颇具表现力的作品。更值得一提的是,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的他,几十年来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美术专业人才。
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美术工作者加入到少数民族题材创作工作之中。随着社会前进的步伐,与时代同行的少数民族题材美术,不再拘泥于民族生活和民族风俗风情的传递表达,更向着民族性、精神性、情感体验和形式语言的突破转型、深化,彰显出时代的大美气象。
开掘艺术美
经过一代代献身少数民族地区美术事业的美术工作者的艰辛跋涉,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已形成独特体系,研究不断深化、创作队伍不断扩大、西部美术事业繁荣发展……
近10年来,中国美协先后推出少数民族主题创作大型系列专题研究展,如“灵感高原”“天山南北”“浩瀚草原”“七彩云南 多彩贵州”“美丽南方·广西”等,意在通过系统梳理各地域民族题材美术发展脉络、创作成就以及人文价值,以研究带创作、以创作促研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良好反响。在此基础上,相关机构多次组织少数民族主题艺术展赴外交流,先后在罗马、米兰、悉尼等地举办“雪域高原——中国绘画作品展”等,进一步加强了中外艺术交流。
新时代,老一辈美术工作者继续以少数民族题材书写新的时代气象,在身体力行中积极推动民族美术繁荣发展,如韩书力扎根西藏40余年,既创作了凝聚深厚人文精神的佳作,又发掘培养了一批藏族青年美术家,提升了西藏美术创作整体水平;中青年美术工作者自觉深入研究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向深层内涵努力开掘。如曾自愿赴西藏大学工作的于小冬,创作了一批表现西藏人文精神风貌的佳作。生长于新疆的油画家赵培智,于创作中不断寻求新的意境表达,作品《来自高原的祈福——“5·19”国家记忆》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金奖。
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带动了民族文化的研究、活化和转化,丰富了中国现代美术并强健了其审美品格。其于形式和内容上的拓展,促进并拓宽了国、油、版、雕及漆画、新材料等美术品类的发展,使其艺术语言特征更加鲜明;其广泛吸纳、借鉴民族文化元素,以造型力度强、形式构成新、内涵丰富的艺术特征,满足了人们对地域和民族文化的了解和想象。同时,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现实题材美术创作,推动了当代人物画发展。其70年来积累的优秀作品,与其他艺术经典一起构成新中国美术创作的高度。
随着美术事业繁荣发展,民族教育连年攀升,中国美协等机构长期实施培训计划,以及民族地区文化建设逐渐推进,如青海美术馆、贵州美术馆的建立等,民族地区美术事业不断进步。尼玛泽仁、其加达瓦、阿鸽等四川少数民族美术工作者,作为新中国最早培养的少数民族专业创作人员,在各自艺术领域为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队伍,从以汉族美术工作者为主,到少数民族美术工作者同样成为骨干,不断壮大。少数民族中青年美术工作者也成为许多重要创作工程的骨干,如“西藏和平解放60年重大题材百幅唐卡工程”、多彩贵州大型书画“双百”创作工程、“中华家园”美术创作项目等。这些大型创作工程,进一步提升了少数民族中青年美术工作者的创作水平。
一代代创作者,在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的基础上,观照民族精神和时代审美,以高蹈的视野、执着的精神,开时代新风、写民族风骨,描绘五彩缤纷的新中国画卷。
(作者为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常务理事)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