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师——被异化的导师制(图)

发布时间:2019-06-23 16:02 | 来源:央视网 2019-03-28 | 查看:720次

作者:沐城

核心提示:当导师的主观评价和行为能够决定学生前途命运的时候,如果不想放弃学业,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几乎只能选择服从。由此,学术指导权膨胀为生活干预权,以致学术与生活混淆。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垃圾,白痴,文盲,写的东西跟屎一样”……

这种极为粗俗又颇具人格侮辱的语言出自一名博士生导师倪某的口中,而他责骂的对象是自己的学生,原因是学生向他提出了“休息”的请求。

由于在学术交流群辱骂学生的截图被疯狂转发,一场涉及倪某本人及其所在大学的舆情瞬间引爆了舆论场。最终,这位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被校方停止教学工作。

这是近年来被曝光的导师辱骂、压榨、虐待学生等相关报道中“冲击力较小”的一例。在此之前,多所高校其中不乏名校都发生过更加震惊的事件,有些甚至酿成重大的悲剧。

譬如,北航教授陈小武的性骚扰案、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陶崇园坠楼事件。刚刚又曝出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院长戴松元涉嫌性侵女教师、性骚扰女学生。今日,学校决定免去戴松元可再生能源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职务,相关违纪问题由纪委依纪依规立案审查,严肃处理。

个案虽解,痼疾难医。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在《大学一解》里这样畅想师生的关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目下所视,我们恐怕不得不重复那句套话: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在被异化的导师制下,导师权力已然“至高无上”,学生唯有马首是瞻。呼来喝去将学生视为家奴者有之,压榨学生使之沦为血汗工人者有之,更有甚者,直接干预学生交友、婚姻。导师不像导师,学生也难做学生。

这背后的缘由并不复杂,简而言之,一个“权”字。

突出表现在“论文指导”上,硕士也好,博士也罢,论文是首要大事。选题方向、论文开题、预答辩、辩后外审、正式答辩,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得到导师的“关键意见”。

当然,还有令众多学子头疼的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硬指标、继续深造诉求下对导师推荐的潜在需求等,学术资源有限的学生往往也要依赖于导师。

这当然不是全部,涉及学业的课题研究、科研项目、学术交流等工作,没有导师的首肯,学生亦将寸步难行。在陶崇园事件中,其导师王攀就曾反复以“离开研究所”、“离开项目组”、“离开团队”等威逼陶按其命令行事。

当导师的主观评价和行为能够决定学生前途命运的时候,如果不想放弃学业,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几乎只能选择服从。由此,学术指导权膨胀为生活干预权,以致学术与生活混淆。

我们总讲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导师的权力亦然。

当务之急是明晰导师权力的边界,划出“硬杠杠”。当有些导师越界时,有可操作性的制度规范。譬如,建立导师权力负面清单制度,对导师权力作出明确限定;又如,鼓励学校等教育机构设立教师伦理委员会,完善学生的申诉、维权机制,及时回应学生诉求,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也对导师失德行为及时做出惩戒。

我们少时学《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授业在后,传道在前。重塑导师和学生关系有必要重温师生“道统”,回归积极健康的师生关系。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