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3%受访者发现身边应届毕业生更愿去二线城市了(图)

发布时间:2019-06-14 22:10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6月13日 08 版 | 查看:840次

专家:这不是量的变化,而是一个本质性的转变

漫画:王乃玲

  毕业季来临。近年来,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观越来越趋于多样化,有人选择毕业后马上就业,有人选择继续学习,有人选择创业,还有人选择“慢就业”。此外,创业公司、新型职业、“新一线城市”受到更多毕业生青睐。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8.3%的受访者感到身边很多应届毕业生更愿意去“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发展,55.5%的受访者感到他们更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76.2%的受访者建议高校针对学生多样化的求职需求,开展全面的就业指导活动。

  “新一线”、二线城市更受青睐

  张芸(化名)是华北电力大学应届毕业生,已经与北京一家运动品零售外企签订了劳动合同。张芸所在的班有26名学生,她介绍,她所在专业往年的毕业生,毕业后马上就业的占大多数,而今年她所在的班只有几个人确定了工作。“我们寝室只有我自己就业了。身边很多同学都在为考研做准备,也有同学选择出国,还有同学打算自己创业”。

  潘媛是北京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应届毕业生,目前在一家小公司见习,对于毕业后要就业还是要考研,她曾经纠结了很久。目前,潘媛决定先就业,但她同时表示会继续学习。

  近年来应届毕业生就业观发生了哪些变化?调查中,58.3%的受访者感到身边很多应届毕业生更愿意去“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发展,55.5%的受访者感到他们更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45.3%的受访者发现他们更希望工作时间有弹性。

  潘媛认为,与以往毕业生普遍青睐大企业不同,现在毕业生会更多地考虑个人兴趣和专业发展。

  关于当下毕业生在择业方面的变化,中国政法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王霆认为,第一,他们更加注重就业质量的提升,这里的“就业质量”,更多是关于职场体验的满意度,即职场环境是否符合个人期待,自己在职场上是否能彰显个性等,这是他们求职时更看重的因素。“比如一些互联网企业、游戏行业,提供的职位就非常符合他们的兴趣。一些公司甚至允许员工上班时变装,类似于Cosplay(指利用服装、饰品、道具以及化妆来扮演动漫作品、游戏中以及古代人物的角色——编者注)”。

  第二,“慢就业”也是当下毕业生择业方面的一个明显变化。“很多学生会给自己一到两年缓冲的时间去了解社会,寻找兴趣,等拿准主意了再去正式就业”。

  第三,随着一些新业态、新技术的出现,“非标准就业”也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就业渠道和方式。“他们不一定会去选择一个固定的就业环境。大学生可以通过灵活就业,甚至是自主创业的方式,来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和发展的职业方向”。

  “这两年大学生返乡就业、到非一线城市就业的趋势明显。”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这不是量的变化,而是一个本质性的转变。“过去大家都集中在大城市就业,留在一线城市。现在北京、上海的人口已经出现增速放缓,甚至是负增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地高校毕业生外流。”张宝义认为,其他城市的发展机会不断增多,会得到更多毕业生的认同。

  74.1%受访者认为新兴职业增多,年轻人选择空间更大

  为什么如今应届毕业生的择业观会出现变化?调查中,74.1%的受访者认为新兴职业增多,年轻人选择空间更大,63.8%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大城市的生活与就业压力大,60.0%的受访者认为当下大学生在就业方面观念更开放,目标更明确。

  张芸告诉记者,她身边很大一部分同学选择考研是因为就业压力大,希望提升学历找到更好的工作,还有一部分人是害怕就业,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想做什么。

  张宝义认为,除了一线城市,现在其他城市的发展机会其实也很多,毕业生的选择多了。而且在大城市工作虽然收入高,但生活成本、消费成本也更高,生活压力大,在二三线城市虽然收入相对低一些,但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生活更舒适。现在大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的理解和价值观发生了新变化,普遍更看重未来发展和生活品质,这造成了毕业生在非一线城市就业的情况增多,未来还会继续增多。

  对于选择继续深造的毕业生,张宝义表示,未来社会发展对高品质人才的需求会很大,“一部分人选择读研、读博,是对未来职场需要的预期,对市场判断的结果。当然,很多人不急于就业,也是因为家庭物质基础比以前更好。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再投入到工作中去”。

  76.2%受访者建议高校开展全面的就业指导活动

  张芸说,她所在的学校设置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选课的人很多,“我去‘蹭’过一节课,感觉也没讲什么有用的东西,没感受到这个课的价值和意义,我身边很多同学选这门课也是为了凑学分”。

  张芸认为,最有意义的就业指导是有关面试的,“因为面试失误而错失工作机会对大家的求职信心是个打击,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面试”。

  “我所在的学院,就业课是必修课,学院也会组织和专业有关的企业来开宣讲会,或者请已就业的优秀学长、学姐回来分享求职经验,我觉得对我很有帮助。”潘媛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就业方向指导和企业资源。

  北京某高校应届毕业生刘楠坦言,她对大部分职业、行业都没有多少认知,也不了解自己喜欢什么工作、适合什么工作,匆忙地就业了。她希望高校更多地向学生做关于专业和职业的介绍,同时与用人单位合作,多为学生争取实习机会。

  高校应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怎样的指导?调查中,76.2%的受访者建议高校针对学生多样化的求职需求,开展全面的就业指导活动,71.1%的受访者希望高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和实习信息,51.2%的受访者建议高校开设课程对新兴行业和职业进行介绍。

  对于新兴职业的兴起,王霆认为,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要更多地注重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更新自己的专业培养方案,这样才能把一些和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有关的新技术、新业态、新行业的前沿内容,引入到学校的课程教育里面。如此一来,大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教育、职业发展培训的过程中,就能更多地了解如今企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和思路,更符合用人单位需要。

  张宝义认为,职业规划教育非常重要,包括技能上、心理上、处世上、经验积累上的教育,但是目前很多相关课程没有体现其应有的重要性,高校对这些方面关注少,很多大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上还得需要接受培训才能投入工作。“这说明现在高校的教育和用人单位需求普遍存在不匹配的问题”。

  张宝义认为,高校应重视高级工作者的培训,更加注重缩短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适应期。“我国很多学校的职业培训都是由本校教师承担的,而国外很多高校都是聘请企业人士参与到职业规划教育中,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做法。”张宝义建议利用大数据,将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实习环境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在校期间实习期的作用。

  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00后占1.9%,90后占37.7%,80后占42.3%,70后占13.3%,60后占4.1%。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杜园春 实习生 矫芳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